一日一穴之太白

太白  tài bái

属足太阴脾经,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是健脾的重要穴位,能治療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

别名:

大白

名解:

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在地,为山名,即终南山。《淮南子·墜形》:“西方金也,其神名太白。”穴为土经土穴,土生金,金气至此已明显如星矣,可与隐白互参。在天,为星名,即金星,别名太白星。古人观天之象,以太白为兵象,有戡定内乱,匡复正统之能。合之人身,则有扶脾土、和中焦、调气机、助运化之功,犹临之以兵,清除变乱也。凡暴病初起,元气尚足,可以猛治,用本穴有效。若久病者,元气已耗,则不宜猛治矣。他如病后之难于复元者,有如乱后余劫,治取本穴,须兼取安抚之穴乃效。本穴承前穴大都之都,故治症亦颇复杂,但以阴滞之急症为主治。穴以功用得名,故称之太白。

取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功能:

健脾和胃,清热化湿。

主治:

胃脘疼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饥不欲食,食而不化,便秘,痔疾,体重节痛,水肿,胸胁胀痛,腰痛,下肢麻痹,手足厥冷,膝胫酸痛,脚气,转筋,纳呆,痿证,热病无汗等及其他循经病症。

配伍:

太白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

太白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治腹胀。

太白配内关、足三里、大椎、天枢、合谷,治发热身重、腹痛胀满、呕吐、泄泻。

疗法:

一般直刺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

可灸。

主治歌诀:

太白治脾力最专---太白为土经土穴,亦为原穴,治脾之力最强

一切腹痛大便难---有健脾理气、和胃化湿之功,治脾胃诸疾

体重节痛心脉缓---亦主体重节痛及心痛脉缓及痔漏

咳喘痰多泄痢痊---培土生金治肺虚痰多,腹中切痛及泄泻、痢疾

相关论述:

《针灸甲乙经》:热病,满闷不得卧,太白主之;胸胁胀,肠鸣切痛,太白主之;身重骨痠,不相知,太白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膝股肿,痠转筋。主腹胀,食不化,喜呕,泄有脓血。主热病先头重,颜痛,烦闷,心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又热病满闷不得卧,身重骨痛不相知。主霍乱,逆气。

《针灸大成》: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胻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医宗金鉴》:太白、丰隆二穴,应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泄,善饥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

附注:

足太阴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而本穴为土经土穴,为脾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穴,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

脾好,命就好;脾虚,老得快。在中医理论当中,脾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型和表现。如:运化失职則腹胀,胃口差,大便不成形或长期便秘;

升清失职則疲乏无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脾气下陷則腹部坠胀、久泻不止、脱肛、内脏下垂;脾不统血則便血、尿血、例假出血不止、或淋漓不尽等等。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主管脾经上的各个问题,健脾补脾的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

本穴有双向调节作用,如腹泻可止,便秘可通。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另,本穴可矫正胎位,对胎位异常者,艾灸本穴可使腹部松弛,胎动活跃,有较好的转胎效果。

按摩时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不必用太大力气,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不用吃任何药也能补脾。

注意:

本文所涉及的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诊疗依据,请勿盲目试用。还需全面考虑患者的全身症状、情志以及生活习惯等,由专业医师作出诊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