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不是填你的心愿。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360天

最近几天,家长们都很忙,忙着帮孩子填志愿。我想,予取予求的学霸,自然心想事成,大多数的孩子可能围困在三个条件里:城市、学校、专业,而且怎么着都总有一个不满意。

解决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接受其中一个不满意。这么说有点不求上进,死不要脸,站着说话不腰疼,但事实就是如此。在选择中意院校,喜欢专业的时候,总是分数还差一点,这点遗憾是必须接受的。

五年前,给朋友的孩子填志愿做参谋,面临过同样的困境,最后我们商量的结果是,学一个目前看起来最没用,但一辈子都能用的上的技能——学一门外语。

孩子的父亲很疑惑,而且非常不安:学外语,以后没工作怎么办?说实话,我不是上帝,无法保证她将来有工作,但有一点我很清楚,大学的专业与工作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本科阶段不过是通识教育,更重要的是这四年把自己变成一个靠谱的学习机器,给你一个新课题,能够找出知识的菜谱系统,按照其内在的逻辑把它吃透,伺候遇到任何问题,都只是见招拆招而已。

能力相对弱的,考虑问题只看到一个点,看不到点背后的逻辑运作系统,无法形成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所以相对被动。人在早期,大多如此。如果大学阶段的教育完成得好,你就会变成一个主动的人,面对一个问题,不是单纯地应付它,而是能看到了后面的一步两步三步,举一反三,捕捉未来微弱信号的感知度,比别人稍快一点,这就够了。

朋友的孩子最终选了日语专业。她爷爷很是不满:怎么去学小日本的语言了?全家哈哈大笑。

世事总是难料。未来的工作,总是不知道猫在哪个角落。现在她成了稻盛和夫旗下企业的员工。我想,如果她只会日文,其他素质不具备,那个全球500强可能也不会要她。而正因为素质具备,也匹配,那么日文就成了加分项。我想说的是,当你学会主动学习,一些当初不入你法眼的冷门专业,在未来的工作中,反而就能成为你的加分项。本科的专业并不会捆绑住你,也不应该被它捆绑死。所以,当你因为分数,不得不选一个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专业时,没什么可难过的,更不要恐慌,把它学好,把不爱的专业都能学好,将来工作之后面对新技能、新学问,你就更有信心,而且更容易掌握。

未来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它的不确定性。太过喜欢确定性,可能未来就没有未来。

举个极端但普遍发生过的例子:一位在上海打拼的小伙子,他在宝山买了房,算是扎根了,但他的父母一直要他回小县城考个事业编制,因为每个月有4500的固定收入,人生有保障。

小伙子很困惑,不知道怎么办?其实这就是对不确定的恐慌。

在上海这种大城市见过世面的人,当然知道4500的月薪,什么也保障不了。但就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让人羡慕确定的生活,即使这样的确定性是相对贫穷的,是机会更少的。也许看到这,你会觉得小伙子完全没必要困惑,但如果你没看过老周的订阅号,而恰好你正处在他的那个阶段呢?

同样,放在填志愿这件事情上,家长和孩子也对不确定性恐慌过度,其实没必要,本科四年,努力充实的度过,为你提供工作的公司,说不定你毕业的时候刚刚成立。

与你,共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