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支肺气肿:名家名方5首】

肺气肿早期心肺功能尚能代偿,晚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并伴有多种并发症。以反复咳喘、咯痰、水肿、紫绀等为主要特征。

肺气肿、肺心病属中医"喘证"、"痰饮"、"肺胀"、"水气"、"心悸"等病范畴,发病多以老年体弱者为主,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其发作期虚实夹杂治疗棘手,缓解期以虚损为主,故在缓解期治疗尤为重要,中医药是重要的手段。

1,张锡纯

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籍山东诸城,河北省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

参赭镇气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太子参12克,生赭石18克,生芡实15克,生山药15克,山萸肉15克,生龙骨18克,生牡蛎18克,生白芍12克,炒苏子6克,补骨脂30克,桃仁10克。

补肾降冲气、胃气。主治阴阳两虚,喘促迫逆。与缓解期临床相合,可以试用。

加减:

痰涎壅盛者,加莱菔子、白芥子,并倍用苏子;

痰粘难出,加天花粉、海蛤壳、浙贝母;

脘腹胀满,大便于结,加枳实、瓜蒌、槟榔;

口于甚者,加大剂量沙参。

根据《北京中医》,1998,(1):20,傅福来报道:运用参赭镇气汤加减治疗肺气肿、肺心病缓解期34例,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近期疗效100%(总有效率)。

当时处方:党参20克,代赭石20克(先煎),生芡实15克,生山药20克,山萸肉20克,生龙骨20克(先煎),生牡蛎20克(先煎),生白芍12克,炒紫苏6克,当归12克,五味子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血瘀明显者,加丹参;

脾虚停水,心阳不振加桂枝、茯苓、白术;

气不归根加沉香温肾纳气。

2,米烈汉

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长安米氏内科流派传承代表人。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益肺化痰汤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白芥子10克,莱菔子10克,苏子10~15克,五味子6~9克,葶苈子15~30克,黄芪15~30克,防风6克,白术10克,茯苓14克,陈皮14克,姜半夏10克,甘草9克,杏仁10克,厚朴10克。

益肺健脾,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主治:咳嗽(慢支),肺胀(肺气肿),肺痿(肺纤维化),证属痰壅气逆、湿痰中阻、肺脾两虚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肢体困重,食少难消,汗出恶风,面色白光白。舌质淡或暗,舌体胖大,边齿痕,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或濡滑。

用法:上药加水浸泡半小时后,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分钟,煎煮两次共留汁400毫升,每次取200毫升,早、晚8~9时各温服1次。本方偏于温燥辛散,燥咳证慎用;阴虚火旺之人忌用。

加减:

宣肺、健脾、补肾三法合用,诸症自除。

心悸加龙齿15~30克,以镇惊安神;

失眠加夜交藤、合欢皮、珍珠母各15~30克,以养心安神;

多汗加浮小麦、麻黄根各30克,煅龙牡各30克益气敛汗,滋阴潜阳;

便秘加炒大黄15~30克,火麻仁10克,以泄火通便,补益中气;

苔白厚,纳呆,便溏加车前子、炒薏仁、鸡内金、炒苍术各10克。

3,曾学文

江苏盐城人,1936年生,主任中医师。江苏省知名中西医结合专家,江苏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肺福康丸

组成:红参30克,蛤蚧15克,紫河车30克,浙贝母30克,炙百部60克,白及30克,地龙30克,葶苈子60克,猪胆汁30克,黄酒适量。

制法:红参、蛤蚧、紫河车、浙贝母、炙百部、白及、地龙、葶苈子,置于蒸汽灭菌柜中,通入蒸汽,105℃保持40分钟,将处理后的饮片干燥10~15小时,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

将猪胆汁加黄酒煎煮0.5小时,滤过,滤液与上述细粉泛丸,成黄棕色,干燥,分装即得。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IA的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

补肺平喘,止咳化痰。主治:慢性肺部疾病,如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肺结核、肺咯血等。

用法:口服,1次5克,1日3次。

方中红参、蛤蚧、紫河车大补肺气;浙贝母、白及化痰止咳止血;炙百部、地龙、猪胆汁解痉平喘;葶苈子泻肺强心。显著提高肺活量。

4,杨牧祥

1940年出生,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咳喘宁方

组成:炙麻黄6g,炒杏仁10g,紫菀10g,款冬花10g,五味子10g,炙百部10g,地龙10g,炙黄芪15g,太子参15g,桃仁10g,丹参15g,淫羊藿10g

补气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咯痰、喘促日久,面色淡白或晦滞,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舌淡暗或有紫斑,苔白或白腻,脉象细涩或缓。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

若汗出恶风,易感冒,应重用太子参30g、炙黄芪30g,酌加炒白术15g,防风6g。

若纳呆食少便溏或泻,加炒白术15g、茯苓15g、炒山药15g、炒扁豆10g、炒苡仁10g。

若喘息日久,动则喘甚,酌加蛤蚧6g、胡桃肉15g。

若痰清稀,畏寒,寒痰重者,加干姜10g、细辛3g、白芥子10g;

若痰多黄稠,咳吐不爽,加黄芩10g、鱼腥草15g,清热化痰;

便干者,加葶苈子6g、大黄6g(后下)。

若胸满闷窒,痰多色白苔白腻,痰湿盛,加清半夏10g、厚朴10g;

若干咳少痰,少苔,加沙参15g、麦冬15g、百合10g、玉竹10g;

若舌质淡暗,或有瘀斑,加赤芍15g、虎杖15g,以增强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5邓尔禄

1943年生,青海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全国第三、第四、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青海中医院业务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

扶阳汤

组成:党参15~30克,茯苓15~30克,桂枝10~15克,白术10~15克,黄芪20~30克,制附片10~20(先煎)克,生姜10克,山药20克,陈皮10克,柏子仁15克,五味子10~15克,炙甘草5~10克,法半夏10克。

主治:慢阻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心肺气虚、肺肾阳虚者。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方解:由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合方化裁而成。

加减:

外感风寒表证明显,去黄芪,加蜜炙麻黄、细辛,或改小青龙汤;

外感风寒,郁热在里者,去姜、附、桂、芪,加蜜炙麻黄、生石膏;

喉中水鸡声者,加蜜炙麻黄、射干;

喘息较重者,加炙地龙、全蝎;

若痰多黏稠,胸脘痞闷者,去参、桂、姜、附,加葶苈子、桑白皮、全瓜蒌、泽泻、车前子;

若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者,为痰郁化热,内陷心包,改用涤痰汤加减;

若出现中毒性休克和呼衰,应急予回阳救逆,方用四逆汤合生脉散加煅龙牡,及抗休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