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这届年轻人沉迷的“糊弄学”到底是啥?
有人说,当代年轻人是资深“躺平艺术家”。
这届“打工人”,奔走在繁琐的工作和复杂的人情之间,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既能应付他人又能取悦自己的方法,并将其命名为“糊弄学”。
“糊弄学”的起源是由于豆瓣网友“@摸鱼的阿汤”上网时,看见了一个运营画风很野的微博——发过最多的博文是各种“咯咯哒”,于是被自家董事长找上门,怀疑他整天在糊弄工作。
“我又跟我男朋友吵架了,我气得又跟他说了分手!”
“咋这样啊。”
“气死我了,实在不想再跟他处了,他还不来哄我,我已经不爱他了。”
“这也太那个了吧。”
过了数日——
“我们和好了,他跟我道歉了,我原谅他了,想想我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
“嗯嗯好的啊。”
以上是我和我小姐妹的对话,她和她男友分分合合两三年,每次吵架都会找我来吐槽,一开始我还是苦口婆心认真听她分心错与对,劝她认真思考和对待,后来发现她其实只是想吐吐槽而已,也并没有认真听我的建议,于是到了后来。
每当她找我吐槽的时候,我开始了我的“糊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get到精髓,而这也就是最近爆火的“糊弄学”了!
继“凡尔赛文学”“打工人”梗席卷网络后,“糊弄学”接棒走红。它指的是,以看起来不敷衍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难以推脱之事。
在豆瓣“糊弄学”小组中,有16余万成员每天分享着他们的“糊弄”心得,和不情愿的事做抗争。
“糊弄学”应运而生,也是应对一些人不顾社交界限、提出无理要求的无奈之举。
当长辈动不动就发来砍价信息、健康谣言,一见面就开启“怎么还不结婚”的长篇大论模式,与他们理性平等地论辩几乎不可能。
这时,一些简单的糊弄技巧就能派上用场。
职场中,面对形式主义的工作内容、过于频繁的加班要求,员工无法直言不满时,所谓的“摸鱼糊弄学”便成为一种被动式的自我保护。
这样看,与其苛责年轻人的糊弄,倒不如反思,如何根本避免无意义事务对人的过度消耗。
个人生活中,偶尔开启糊弄“快捷键”、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废柴”生活,也并无不可。
在消费主义和励志理念的描绘下,人们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迷思,仿佛每个人都要向绝对健康、自律、有仪式感的生活进发。
但现实中,没有人能活成精准的机器,在不想做饭时点个高热量的外卖,状态不佳时放慢工作节奏,不愿在假期景区里拥挤而选择“宅家一日游”。
这些看起来像是自我糊弄,其实是践行张弛有度的朴素道理,让人在“小确幸”中放松下来,继而更好地面对生活。
当然,理解年轻人的一些糊弄行为,并不等同于认可对它的滥用,“凡事皆可糊弄”的极端倾向并不足取。
正如“糊弄组”组规中所说:“糊弄组奉行的是清楚自己可以糊弄的范畴,而有选择地糊弄。”
只有明确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在该真诚、该努力时绝不糊弄,个人才能真正掌握人生主导权。
END
作者:严姑娘,98年女生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