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蓄血
太阳蓄血证候分析
1-小肠位于少腹,瘀热互结于小肠,肠腑络脉不通,可见少腹胀满、拘急疼痛、甚至按之坚硬。
2- 心与小肠经脉互为络属、脏腑表里相合,生理活动相互合作、病理变化相互影响。心合血脉而主神明,小肠瘀热可以循经脉上冲扰乱神明,轻者烦躁如狂,重者发狂。
3-仲景把小便自利作为蓄水蓄血辨证的关键,反复三次强调:“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证谛也”,“今反利者为有血也”,正为提醒病变不在膀胱,而在小肠。小肠下接大肠,瘀热结于小肠,轻者瘀血初结未牢、热迫血行,可以下传大肠,“血自下、下者愈”;重者瘀比热重、血结已成,必须用药攻下。无论自下、攻下,必“便血乃愈”,令瘀热下传大肠排出、热随瘀去,病情好转,这是病位在小肠的确证。
4- 瘀热在里,不在气分而在血分,故多有低热、或发热夜甚、或夜热早凉。胆汁疏泄下行、排泄小肠。今小肠瘀热阻滞、胆道疏泄不利,胆汁逆入血中,故有时发黄。
5- 脉沉表明邪气已由表入里、由经入腑;脉微、结是气血瘀滞之象。
可见小肠蓄血的观点可以解释全部证候。
太阳蓄血治法效应
伤寒论蓄血证三方: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
正因为太阳蓄血病变在小肠,所以治疗太阳蓄血的三个方剂都用大黄等攻泻胃肠药,不用一味入膀胱利小便之药品。查阅历代记载较完整的验案,及相关的的报道,蓄血三方药效反应是一致的:除部分女病人前阴出血以外,大部分病人均为微利或下血。历代医疗实践进一步验证太阳蓄血证与膀胱无关,确在肠腑。
小肠蓄血说不仅为药物治疗实践所证实,日本医师还发现:“小肠经异常的病例中可以看到瘀血的占30%”,并报道了健忘症等3个病例,均通过小肠等经的指压而好转,一例阑尾炎术后病人指压后还下血块而病愈。因而提出“瘀血在经络方面,与其说像一般认为的那样表现为心肝经的异常,莫如说直接表现在手太阳小肠经的虚实上”。这一发现,证实瘀血可以发生在小肠,并有较高的发病率。
可见,药物治疗、指压治疗两种实践结果相得益彰,从脏腑经络两个方面为太阳蓄血证病位在小肠提供了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