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喝“八珍汤”,气血双补
气血相关--春夏喝“八珍汤”,气血双补
春夏喝“八珍汤”,气血双补
八珍汤是中医里气血双补的名方,很多人都以为,秋冬喝最好。其实,这是一个理解上的误区。八珍汤,重在养心、肝二脏,心、肝两脏属于阳脏,所以,对应《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总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在春夏喝八珍汤最好。当然,也不是说其他时间喝八珍汤就不好,从时令来讲,春夏喝效果当然好于秋冬喝,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我们个人本身的体质来看问题,根据具体身体状况来决定怎么八珍汤。(具体服用务必咨询当地中医师,根据体质变阵个用药!)
组成:人参(党参)30克;白术30克;白茯苓30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白芍药30克;熟地黄30克;炙甘草30克。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现代用法:或作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功效: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萎黄,头晕目眩,体倦气短,心悸怔仲,食少,舌淡苔白,脉细弱。
八珍汤适合人群:冬天手脚冰凉,怕冷的人;面色苍白、萎黄,气短、懒言;容易乏力、嗜睡、易疲劳、流虚汗者;贫血、月经量少、起立时头晕、经期头晕头痛的女士;气血虚月经不调女士;准备怀小孩的女士;因气血虚弱而流产的女士;产后气血亏虚女士。驻颜美容女士;丰胸女士;更年期气血虚女士。
以下情形者慎用:阴虚内热不适合,湿热体质不适合,高血压的人不适合,身体有恙的人不适合,脾胃虚寒要调调理脾胃,易上火的需把熟地换成生地。
方解:八珍汤出自《瑞竹堂经验方》,本方所治气血两虚证多由久病失治、或病后失调、或失血过多而致,病在心、脾、肝三脏。
心主血,肝藏血,心肝血虚,表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脾主运化而化生气血,脾气虚,表现面黄肢倦、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脉虚无力。故气血两虚应益气与养血并重。方中人参与熟地相配,益气养血,共为君药。
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助人参益气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滋养心肝,均为臣药。川芎为佐,活血行气,使地、归、芍补而不滞。炙甘草为使,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八药,实为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的复方。既补血又补气,具有气血双补的功效。用法中加入姜、枣为引,调和脾胃,以资生化气血,亦为佐使之用。
气血相关--激活全身9个窝,等于给全身做一次气血大调理
养生养重点,找对穴位是关键,身体上有很多重要的“窝”可以帮助我们养生调理,既可以艾灸,可以揉搓。功效不比药物差,一起来看看,并且动起您的手操作一下,按揉之后很舒服的。但要注意的是,艾灸时非专业人士慎灸!
1、眼窝。
眼框一周的穴位是非常密集的,有许多的保健穴位,如两眉之间的印堂穴,可以改善眼部疲劳、老花眼、头痛、目眩、失眠等等,眉毛顶端的攒竹穴,可以治疗眼睛疲劳充血、眼浮肿、假性近视等。另外,眼窝还是手足太阳,足阳明等交汇之处,对于中老年人而言,还能治高血压,调节人体阴阳。所以,眼窝是一个养生保健的重要部位。用手掌根部按摩眼窝,每天不限次数,或者轻闭双目,用食指在上眼皮顺、逆时针各按摩10次;再将双眼顺、逆时针环视运动10次,尽量大幅度一些。
玉石刮痧板刮眼窝,能很好的缓解眼部疲劳。玉石凉润,安神美容,注意用另一只手配合按住鼻梁皮肤,防治皮肤牵扯。由内到外先刮眼眶下面。再刮眼眶上面(由眉头内侧刮到眉尾)。每个部位轻轻刮20—30次,晚上涂完眼霜轻轻刮拭,既安神又美容。注意:面部刮痧不能出痧,每天坚持就会出效果哦。
2、耳后窝。
耳垂后方的凹陷处便是耳后窝,通过刺激此处分布的迷走神经,使之兴奋后,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有利于降低人体血糖水平,可以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慢慢吐气,拇指循序渐进的用力按压耳后窝,保持5秒后松开,重复按压10—15秒,在每天午饭和晚饭后半小时各按摩1次,便能起到养生效果。
3、颈后窝。
颈后有个风池穴,双手张开抱着颈部,在脖子和发际交线处各有一个凹陷处,就是风池穴了。可以帮助改善颈部僵硬、疼痛,肩膀酸痛、偏头痛、感冒、落枕,以及中风后的口眼歪斜。双手一边拿捏颈后的肌肉,一直在风池穴和周边按揉,连续30下即可,注意在运动排汗后,不要按摩风池穴,因为,此时是人体正常的排毒阶段。
4、颈窝。
现代人很多有咽炎的问题,出现咽痛、咽堵症状,那么您可以多按揉这里!喉结下方、胸骨上凹陷处(即天突穴)。同时按这里还可以防治呕吐、止咳平喘。用食指的指腹按揉颈窝,3—5分钟,力度以微微酸痛为宜。按的时候略微憋、略微想恶心的感觉属正常现象。按几下配合吞津(咽唾沫)可缓解这种不适。按的时候往斜下方45度。对于咽干、咽痛、咽吐沫都疼,觉得咽喉这里总堵的难受,可以在天突穴这里拔罐治疗。注意:不专业人士推荐用气罐,罐不要靠上,边缘扣住天突穴即可。力度以不感觉憋闷为准。拔3—5分钟。2—3天拔一次。
5、腋窝。
人体的极泉穴位于腋窝处的顶点方,经常按摩可以宽胸宁神、调和气血、通经活络,而且,腋窝处的淋巴组织丰富,按摩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可以每天早晨醒来后,先不着急起床,仰卧在床上,左手置于右腋窝内,顺、逆时针各按摩20圈交换1次,按摩200圈,换另一侧。
6、肘窝。
肘窝是经络密集的部位,分别有肺经、心包经、心经三条经络通过,所以按揉这个部位可以排除心肺的火气和毒素。如果您近期出现了咽喉肿痛、痰黄气喘、咳嗽咳血、心烦心热、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等现象,那就是您心肺的火毒壅盛了。可以在肘窝这个位置连续拍打5—10分钟。拍完后,会出现青、红、紫、黑等不同色的毒素反应物,可保这口“井”排污通畅。
7、脐窝。
肚脐的神阙穴是人体唯一一个能用肉眼看到的穴位,它内联十二经脉,是重要的治病要穴,经常打肚脐,可舒肝利胆、调和气血、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通利三焦。每晚睡前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男性顺时针揉转此养生窝180下,女性则逆时针揉转180下。
8、腰窝。
腰窝被现代人誉为最性感的穴位,腰部脊柱左右凹陷处,不仅性感,还藏有许多养生穴,如位于腰部,臀沟分开处的腰俞穴,可补益肾气,经常按摩腰窝,还能泻火通便。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窝处,停留3秒,用力向下搓到尾骨部位,连续做50次,每天早晚各1次。
9、膝窝。
现代人大多数都是湿气重,所以一定要多拍打膝窝。膝窝部位的委中穴是膀胱经上的重要穴道,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去湿口,膝窝不通畅,湿气留滞,最典型的则是出现关节炎。可拍打此处10分钟左右,至有出现淤斑痧点,每周或每两周拍打一次就行。
这些简单的“窝”只要你常刺激它们,就会治好很多身体毛病。它们对我们的身体非常珍贵,从现在开始好好利用起来吧!
气血相关--站桩能很快恢复人体气血
气血是什么?
气血就是生命的能量。当身体的气血不足时,就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让身体健康,让心情愉悦。一般来说,当身体气血不太充足时,就会出现一些亚健康的问题,比如:有的人会感到心慌、有的人会经常失眠、有的人爱掉头发、有的人很容易疲乏、有的人情绪容易焦虑、有的人会出现抑郁。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这种气血不足的状态,会使得身体过度透支,这时身体就要出问题了,人就会生病了,甚至可能是难以治愈的疾病。
我们都知道,人自身有很强大的自愈能力,所以人们常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养生是医学的最高境界。养生就是调动你身体内的自愈力,让你始终能保持在健康状态。但是当你气血不足时,自愈力就无法发挥作用了,因为自我疗愈是需要能量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能量,就无法修复那些有问题的细胞。
事实上,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足和气血不通引起的。而很多人之所以能从疾病中康复,也是因为吃健康的食物、过节能的生活,让气血重回充足、畅通的状态。如果我们能读懂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不足、把气血补上去,我们便可以拥有长久的身心健康。
气血不足有哪些表现?
气血不足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容易疲乏。有时一天也没有做多少事儿,就感觉到很累,很疲惫。颈、肩、腰、背常感到僵硬酸痛。
气血不足时,有的人会心慌气短、或是觉得胸闷、想要深吸一口气才舒服。头晕耳鸣也是气血不足的一个常见的表现。特别是突然站起来时,容易头晕眼花。安静的时候会有耳鸣,声音有点像蜜蜂叫。
气血不足的人,常有睡眠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入睡慢、半夜醒、或是早上醒的早,其实还没有睡够呢。
气血不足的人也容易感冒,而且每次感冒都好的比较慢。过敏性鼻炎也会反复发作。
气血不足的人,皮肤大多没有光泽、不紧致、而且容易有皱纹,而且皮肤容易过敏。
气血不足时,大多容易不开心、爱生气、有时情绪低落,做事容易急躁。因为当身体能量不足时,心理能量也会跟着下来了。
一个人从健康状态到气血不足的状态,绝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必定是经过相当时间的过度消耗。同样,要想把气血补回来、重新回到健康状态,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般来说,需要三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因为细胞更新的周期大约是一年,也就是说,如果你从今天开始补气血、过健康的生活,一年后就是一个全新的你。
所以说,补气血一是要坚持一定时间,最少也要坚持三个月,才能有明显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要过健康节能的生活,减少气血能量的消耗。否则,这边补着,那边耗着,甚至消耗的速度比补的还快,那样不论你怎么补都不可能补的上。
过健康的生活包括:不熬夜、吃健康的食物、做有益身心的运动,最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平静。中医认为“心乱则气血逆乱,心静则气血调和”。坏心情比什么都伤人。
站桩可以把不足的气血补起来!
其实,站桩也是一种运动呢!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站桩功历史悠久,是目前有记载最早的养生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提擎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记载。因此可以说站桩功是我们祖先在与疾病、灾害和自然界中毒蛇猛兽斗争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经验总结。
站桩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很多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混沌、阴阳、天人合一等。肌肉若一,是站桩追求的均衡状态,也就是常说的混沌,什么也不想,若有若无;把握阴阳,做到阴阳平衡,否则就容易生病。这就要求站桩时把身体在混沌的基础上分出松紧,使头脑呈现空空荡荡,进而得到充分休息。
站桩的姿势却也是非常有讲究的:这里给大家介绍的是一种最基本的站桩补气法,在练习站桩前,应排空大小便,而且饭前、饭后一小时不宜练习。
站桩的要领!
1、脚。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脚平行或呈内“八字”形站立,两脚站得不能太宽,脚跟比肩稍宽一些,脚尖和肩宽度差不多。
2、膝。膝盖微屈,膝盖不能过足尖,大腿根部空虚,呈似坐非坐的状态。
3、手。两臂环抱于胸前,掌心相对胸部,双手十指相对,手指自然舒张,两腋想像夹着一个气球,既不能用力过大也不能不用力,手的位置开始时可以放低一点,以后再慢慢上升,但两手高不过肩,低不过脐。
4、头。头要正,百会上领(想像头顶似有一线把头部悬吊起),下颏微收。口微微闭,舌抵上腭,神情平静。目光平视,自然呼吸,全身放松。使周身上下气机平衡、和畅。
5、肩。肩部放松,不能绷紧,不能端肩膀。肩膀要很自然地耷拉着,往下松。这时锁骨、胸部有点沉,所以肩下松时还要往两侧外撑。有的人站桩时间一长就身上流汗,两手冰凉,原因就是肩肘没放松,气运行受阻。因此,在练习站桩前要把肩膀抖搂抖搂,放松地前后转一转。
6、身体。上身挺直,不能塌腰翘臀。胸部微含,把背拉直。胯部往前翻,屁股微微往下坐(想像屁股后面有虚空的椅子,只做到椅子前沿的1/3),如果做到以上两点,腹部会自然放松微回收。
会阴上提,尾闾下垂指向地面。会阴往上提,气就能往上升,配合着百会上领,这样上下气机连成了整体,气机平衡,内蕴充足,才能显现出“站如松”的挺拔英俊、内气浑厚的姿态。
体内气机充足、通畅了,身形自己会往下矮。下矮时膝盖不能过脚尖,这样站桩既出功夫又长力气。但是一定要注意尾闾下垂,否则体内的气只上不下,气机上涌,失去平衡会导致血压升高。
保持这个姿势,尽量放松全身,什么都不要想,让气血自然流动。一般至少站30分钟。开始练习站桩时,会觉得很费力气,膝盖、大腿酸痛。有的人还会哆嗦,这是正常的反应,没有关系,哆嗦劲儿过去慢慢就好了。
腿酸痛时一定要坚持,忍耐一会儿,酸痛是因为你的身体里气不足,无力支撑身体重量。这时你可以用意念去体会哪个部位酸怎么个酸法,气随着意念行走,你的意念到了酸痛的部位,气就会注入这个部位。等到这个部位的气慢慢充足之后,酸痛也就消失了,这时你的身体就会蹲得更低更稳了。
站过桩的人都有这种体验,只要站上一会儿,你就能感觉到四肢发热这是因为你的气血开始旺盛起来了,再站一会儿,你会自然地感觉到体内气的运动,你的意念到了哪里,气就会跟到哪里,这是因为你身体内的经络开始连通了,经络连通之后,气血就会畅通无阻,身体的各种病症就能很快得到改善,正如苏东坡评价练站桩时所说:“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力百倍。”
不仅如此,随着功力的增深,慢慢还能达到整体的状态。站桩者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祖国医学一直提倡的天人合一,心态安详空灵,气血活跃,精气充沛和畅。
气血双补剂、阴阳双补剂——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地黄饮子等
气血双补剂
八珍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炙甘草
功用:益气养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症见气短乏力,头晕心悸,舌淡,脉细弱。
特点:四君子+四物汤,气血双补
鉴别:十全大补汤为八珍汤加肉桂、黄芪,增强补气温阳之功,治疗气血俱虚而偏寒者。
泰山磐石散
组成:人参、白术、黄芪、黄芩、续断、砂仁、糯米、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功用: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主治:堕胎、滑胎,症见体倦乏力,腰酸腹坠,胎动不安,脉滑而无力。
阴阳双补剂
地黄饮子
组成:山茱萸、石斛、麦冬、五味子、菖蒲、远志、茯苓、肉苁蓉、肉桂、巴戟天、薄荷
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肾虚瘖痱证之要方,症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气血双补 炙甘草汤 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 人参养荣汤
气血双补
气血双补剂,适用于气血两虚的病证。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怔忡,食少倦怠,气短懒言,舌淡,脉虚无力等。常用补气药如人参、黄芪、白术等与补血药如当归、熟地、白芍、阿胶等共同组成方剂。
炙 甘 草 汤 ▲▲▲
〖方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82: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组成]甘草四两(12g),炙 生姜三两(9g),切 桂枝三两,去皮(9g) 人参二两(6g) 生地黄一斤(50g) 阿胶二两(6g) 麦门冬半升(10g),去心 麻仁半升(10g) 大枣三十枚(10枚),擘
[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方歌〗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
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方解]
君 生地黄[重用] ── 滋阴养血。
┌ 炙甘草、人参、大枣 ── 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
臣 ┤
└ 阿胶、麦冬、麻仁 ── 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
佐 桂枝、生姜 ── 辛温走散,温心阳,通血脉。
◆诸药合用,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足而心脉通,共成阴阳气血并补之剂。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
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
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
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 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 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 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本方与生脉散比较
本方与生脉散均有补肺气,养肺阴之功,可治疗肺之气阴两虚,久咳不已。但本方益气养阴作用较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于温补,阴虚肺燥较著或 兼内热者不宜;而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本方,因配伍了收敛的五味子,标本兼顾,故止咳之功甚于炙甘草汤,且偏于清补,临证之时可斟酌选用。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苔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 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注意事项
1.采用水酒和煎法,文火久煎。
2.服用本方,必要时配伍健脾助消化之品。
3.偏于心气不足,炙甘草汤则重用人参。
文献摘要
《医寄伏阴论》:“本方亦名复脉汤,为滋阴之祖方也。其功固在地黄、麦冬、人参、甘草等一派甘寒纯静之品,而其妙全在姜、桂、白酒耳。盖天地之机,动 则始化,静则始成。使诸药不得姜、桂、白酒动荡其间,不能通行内外,补营阴而益卫阳,则津液无以复生,枯槁无以复润,所谓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于阴, 柔生于刚,刚柔相济,则营卫和谐。营卫和则气血化,气血化则津液生,津液生则百虚理,脉之危绝安有不复者乎?” |
适用病证
气血两虚证。
我前面讲过,严格的讲,归脾汤证也有气血两虚特点。通过益气生血,益气补血。益气和补血结合治疗。以炙甘草汤做为一个代表。炙甘草汤在《伤寒论》是用于“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它反映的阳气阴血都不足,病位核心在心。
分类上,放在气血两虚也有,也有的把它放在阴阳两虚,但是比较多的看法认为是气阴两虚。在这里这个不统一情况,放在气血两虚。
主证病机分析
心肺两虚 |
心 |
心虚不能养心盈脉 |
心动悸 |
气虚不能行血鼓脉 |
|||
肺 |
气虚肺弱不用 |
肺痿 |
|
阴血不足,虚火灼肺,肺叶枯萎 |
心、肺这两个系统的气阴、气血两虚,因为对肺来讲,一般叫阴虚,不叫血虚。因为肺脏,肺朝百脉,百脉朝会于肺,一般不提这个血虚。
心,主要是心的阳气不足,不能温通,阴血不能涵养心体,所以它阳气不足不能温通,它脉结代,有间歇。阴血不足,不能涵养心体呢,心动悸。这里用两个[临床表现,来概括这种气血两虚,概括阴阳两方面。阴血阳气不足的状况。所以脉结代、心动悸反应了阳气不能温通,阴血不能濡养,不能濡养心体,不能温通血脉了。(所以教材主治的第一条,用于心,脉结代、心动悸。)
第二条,肺痿。它以一种咳吐涎沫,往往胸闷不舒,有这种特点。中医一个病叫肺痿,现代没有对应的病。实际上是一组症状。肺痿有虚寒型的,有阴虚型的。以虚居多,在这里就说气阴两虚,阳气不足,阴血不足。造成有一定的虚火灼肺。属于虚火灼肺,肺热叶焦,形成肺痿。
主治第二项讲的是肺萎,仍然是有阳气阴血不足,造成了肺叶枯萎,当然这里阴不足的成份可以说多一些,做为肺萎在这个证型当中,它和甘草干姜汤治疗的肺萎不同,甘草干姜汤也可以治疗肺萎,但是它是属于虚寒为主的,寒重,这个肺中阴液不足,这个肺萎,所以有一定虚火,这是炙甘草汤的主治证候。病机是一种气血不足、阴阳两虚。
主治征候
1. 阳气、阴血不足,心失所养证。
症见:(主症)脉结代,心动悸;(兼症)虚羸少气,气短气虚,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
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说明阴血不足。
2. 虚痨肺萎,干咳无痰,或咳唾涎沫,量少,形瘦气短,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肺萎这一类,阴阳都不足,特别阴津缺乏,干咳无痰,即使咳吐涎沫量也很少,跟虚寒肺萎不同。由于阴血不足,形瘦兼有气虚,短气,所以可以发生自 汗、盗汗,气阴不足。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有反应一定的虚热现象。所以有的也把它归结到虚热肺萎。但是这种虚热,阴伤,它是带也阳气也不足,不能温化。和麦门冬汤这一类,比较典型的阴虚肺萎不同,麦门冬汤也可以治疗肺阴不足的虚热肺萎证。
功用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方解
君 |
生地黄 |
养阴 |
臣 |
炙甘草 |
调和阴阳 |
人参 |
阳 |
|
大枣 |
阳 |
|
阿胶 |
阴 |
|
麦冬 |
阴 |
|
佐 |
桂枝 |
阳 |
生姜 |
阳 |
|
使 |
清酒 |
布散药力 |
炙甘草汤体现了阴阳两组药物,实际上这个方阴阳双补,还是从桂枝汤,阴阳双向调节这个思路来的。桂枝汤这个思路反映在仲景方里,涉及到很多脏器。我们前面讲到小建中,当归四逆,和这个炙甘草,都有这个特点。
炙甘草汤里,君药,因为历史上对君药的认识,一直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认为地黄是君药,它的原因,它阴血不足,不能涵养,而全方,也是养阴 力量较强,地黄用一斤,用量最大。依照力大者为君这个观点,上一版的规划教材,六版教材,它坚持要用地黄为君。也有好多老师意见还是炙甘草为君。历来也对 炙甘草为君的一个解释,也合理。现在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我们李飞老师主编,它是炙甘草为君。所以这个君药,历来有两种看法,古籍方论里面也是两 种看法,以炙甘草为君的道理
1. 炙甘草的用量,四两,在仲景用量上是最大的。
2. 炙甘草在这里,不仅配人参,桂枝,合起来清肝化阳,增强人参益气作用。而且炙甘草量大,在这里缓悸作用比较强,甘缓,说炙甘草能针对心动悸,缓悸。
3. 名称叫炙甘草汤。
张仲景的方子命名,很多方是用药物命名的。大多数都是在方中占重要地位的,很大一部份都是做为君药的。以药物命名不作君药有没有呢?也有。不是作为 君药地位,或者它主要发挥这个全方功效的这个药,功效作为主要地位的,也有。那是个特殊情况,比如说,十枣汤,对吧?十枣汤里边,当然你要说大枣的用量, 十枚大枣,他提出来还要肥大枣,他强调大枣的量要大,因为其他大枣没强调肥大枣,虽然有十二枚的,但没有这方里的大的要求。十枚强调大的。但十枣汤里的大 枣,主要有两个意思:
1. 这个大枣汤送服的是甘遂、芫花、大蓟的散剂,那是能够保证减缓毒副作用,减缓胃肠的刺激
2. 第二个,避免误用甘草,因为涉及十八反,所以把它提升做方名。你就不会随手写个甘草上去。
后来人们在观察当中,就是拿白开水送服,跟大枣送服,服用以后感受差别很大。对胃肠的刺激来说,用大枣可以缓和这个。这个方里,用炙甘草命名,说明非常重视炙甘草,而这个炙甘草的意义
1. 它可以缓悸,大剂量在这里缓和心动悸,
2. 下面的药物完全是两队,阴阳两组人马,炙甘草在这里调和阴阳两组。
所以从用量上,从方名上,从它的作用上,炙甘草应该作为君药。我是赞成这个观点的。后面的药物,分成两组,也并不必要这样细分,这两组是
1. 人参、桂枝、生姜、大枣。偏重于温补阳气的。补气,由于桂枝带有一些温补、温通的特点。桂枝温通血脉,人参可以补气,和炙甘草相配,甘温补气,补 充心气不足。或者肺胃气阴两伤当中,补充肺气虚损一方面,生姜、大枣调和气血,调和脾胃,也是补气方里带有调和作用的,增加补益的作用。所以生姜、桂枝、 甘草,这个系列配伍,辛甘化阳。
2. 地黄、麻仁、阿胶、麦冬。这四味基本上都是阴柔之品。常用的补血养阴的药。相当于在桂枝汤里的一组,芍药的地位。那这个方为什么不用芍药,把芍药去掉呢?那考虑到胸满,病在胸中,心动悸,不宜用芍药酸敛。所以仲景遇到脉促胸满,胸满去芍药,他有对芍药这个用法。后来这个方变成复脉汤,到温病用的时候,加减复脉汤,那它阳药的一组去掉,它不涉及到心动悸,不涉及到心动气机郁滞的问题,那它就把芍药加回去了。所以生地、麻仁、麦冬、阿胶,体现了一个阴药,益阴养血,有滋阴养血作用。
这样两组,八个药,一阴,一阳,由甘草把它调和起来。这个形成阴阳双补,气血兼顾。这是这个方的基本结构。后来温病学派的利用这个方,用它来养阴为 主的时候,那它的阳药就去掉了。然后加芍药,增加益阴养血作用。加减复脉汤。以后阴不足,更厉害,阴虚动风,三甲复脉汤这些系列就出来了。因为这个演化过 程,《温病学》要讨论的。所以看出从仲景这种阴阳双向调节思想,这个方也是一个例子。从张仲景用,他主要开始是用于心的阴阳气血不足。
这里用点清酒,是为了药力布散,有助于药力布散,可以把它看成使药。药力较快的布散,能够促进血行,有助于使全方补力比较大。从温补角度来 说,这种力量较大,不至于补而壅滞。这个用酒,人们也说,其中有地黄,有麦冬,地黄麦冬得酒良,有的炮制,或者加工要用酒,或者方里配酒,体现出历来用酒和地黄、麦冬同用,能够更好的使这两个药发挥作用。实际上也能使它们既能发挥作用,减少滋腻的特点。
随证加减
加酸枣仁、柏子仁可增强养心安神心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定悸,
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
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冬;
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
阴虚而内热较甚者,易人参为西洋参或南沙参,减去桂、姜、酒,酌加知母、黄柏。
心神不安有虚有实,虚证多用养心安神定悸,实证要结合重镇安神定悸。酸枣仁、柏子仁常用来治疗心动悸当中,属于虚证,心血不足不能涵养的。龙齿、磁石这一类,它属于重镇安神定悸的。这类药不适合久服。
心气虚为主,这阴阳两组药调整当中,偏重于心气不足,那可以炙甘草重用。 本来这个方里,炙甘草就在仲景习惯用量当中,已经是偏大剂量,除这个方以外,原书用量,好像我记得没有超过四两的。可以适当加大这些补气药。譬如方里的人参、甘草。偏于一般这种心律不齐的,用炙甘草加味,配黄耆较少,因为心胸当中,比如气机郁滞,用起来较少,多用人参、甘草这一类。
偏于阴血虚的,那就是说比如脉虚数,阴血不足,有一类虚热现象,生地、麦冬加重。心阳偏虚,阳气不足,反映出手足不温,易冷,有这类特点,偏阳气不足,可以加肉桂、附子。阴虚内热比较重,有虚火的,人参可以改为西洋参。但作为肺萎证这一类,也可以用沙参。要减去阳药的一组。虚热较重,形成火旺的,加黄柏、知母这一类,滋阴降火。
〖附方〗加减复脉汤
方源:《温病条辨》
组成:炙甘草 干地黄 生白芍 六钱[18g] 麦冬 不去心,五钱[15g] 阿胶 麻仁 三钱[9g]
用法:上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功用:滋阴养血,生津润燥。
主治:温热病后期,邪热久羁,阴液亏虚,身热面赤,口干舌燥,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
方歌:除去参桂与姜枣,加入白芍治阴伤;
温邪久恋阳明证,快服加减复脉汤。
[本方组方配伍特点:加减复脉汤由炙甘草汤(复脉汤)加减衍化而成。因温病后期,热灼阴伤,故本方去益气温阳之参、枣、桂、姜,加养血敛阴之白芍,变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为滋阴养液之方。]
炙甘草 |
六钱 |
干地黄 |
六钱 |
生白芍 |
六钱 |
麦冬 |
五钱 |
阿胶 |
三钱 |
麻仁 |
三钱 |
功用
滋阴养血,生津润燥
实际上就是把一组阳药去掉了。芍药恢复进来。把阴阳双向调节,去掉阳药,成了滋阴养血,生津润燥的方。这和温热病伤阴耗气,而是伤阴为主的,保胃气存精液,这个思想。
主治
温热病后期,邪热久羁,阴液亏虚证。身热面赤,口干舌燥,脉虚大,手足心热甚至于手足背者。
======================================
八 珍 汤 ▲
〖方源〗《正体类要》薛氏原谓:“治伤损等症,失血过多,或因克伐血气,耗损恶寒,发热烦躁等症”。
〖组成〗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各一钱 [各9g] 甘草 炙,五分 [5g]
〖用法〗加生姜三片,大枣五枚,水煎服。
〖方歌〗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
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
┌ 人参 ┐
君 ┤ ├ 益气养血
└ 熟地 ┘
┌ 白术、茯苓 ── 健脾渗湿,协人参益气补脾
臣 ┤
└ 当归、白芍 ── 养血和营,助熟地补益阴血
佐 川芎 ── 活血行气,使之补而不滞
使 炙甘草 ── 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参、苓、术、草,即四君子汤;地、芍、归、芎,即四物汤。因此本方实为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的复方。
运用
1.本方是治疗气血两虚的常用方。以气短乏力,心悸失眠,头目眩晕,舌淡,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
文献
《医方考》:“血气俱虚者, 此方主之。人之身,气血而已。气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养者也。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也,所以补气;当归、川芎、芍 药、地黄,质润之品也,所以补血。气旺则百骸资之以生,血旺则百骸资之以养。形体既充,则百邪不入,故人乐有药饵焉。”
〖附方一〗十全大补汤 〖附方二〗人参养荣汤 疼,行动喘咳,小便拘急,腰背强痛,心虚惊悸,咽干唇燥,饮食无味,形体瘦削等。 |
〖方源〗《景岳全书》“治妇人气血两虚,或肥而不实,或瘦而血热,或脾肝素虚,倦怠少食,屡有堕胎之患。此方平和,兼养脾胃气血。觉有热者,倍黄芩,少用砂仁。觉胃弱者,多用砂仁,少加黄芩。更宜戒欲事、恼怒,远酒、醋、辛热之物,可永保无堕。” |
〖主治〗堕胎、滑胎。胎动不安,或屡有堕胎宿疾,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
〖功用〗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 人参、黄芪 ┐
君 ┤ ├ 益气健脾以固胎元 ┐ 白术与黄芩相配,健脾清热,为安胎要药
└ 白术、炙甘草 ┘ │
│
┌ 当归、熟地 ┐ │
臣 ┤ ├ 养血和血以养胎元 ┘
└ 白芍、川芎 ┘
┌ 续断 ── 与熟地合用,补益肝肾而保胎元。
佐 ┤
└ 砂仁[少用] ── 理气醒脾,即可防益气养血之品滋腻碍胃,又有安胎之效。
使 糯米 ── 补脾养胃。
◆诸药配伍,使气血旺盛,冲任安固,自无堕胎之患。
运用
1.本方是治疗妊娠胎不安的常用方剂。以倦怠乏力,腰痠神疲,舌淡,脉滑无力为证治要点。
2.若热多者,倍黄芩以清热安胎,少用砂仁以防辛温助热;胃弱者,多用砂仁以助脾胃之运化,少加黄芩以免苦寒伤胃。
3.治疗习惯性流产,从妊娠2个月起,每周服用2剂,连服2~3个月。
〖附方〗保产无忧散
方源:《女科·产后编》
组成:川芎钱半,[5g] 当归 钱半,酒洗[5g] 炒黑芥穗八分[2.5g] 艾叶 炒,七分[2g] 麸炒枳壳六分[2g] 炙黄芪 八分[2.5g] 菟丝子 钱四分,酒炒[5g] 羌活 五分[1.5g] 厚朴 七分,姜炒[2g] 川贝母 一钱,去心[3g] 白芍 钱二分,酒炒[4g]
甘草 五分[1.5g] 姜 三片
用法:水煎温服。保胎,每月三五服;催生,临产热服。
功用:益气养血,理气安胎,顺产。
主治:妊娠胎动,腰疼腹痛,势欲小产,或临产时,交骨不开,横生逆下,或子死腹中。
[保产无忧散与泰山磐石散鉴别:保产无忧散与泰山磐石散均能安胎,治疗堕胎。泰山磐石散补气养血之力强,主治屡有堕胎之滑胎;本方补气血之力较逊,又有理气顺产之功,主治难产,有未产能安,临产能催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