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雏比卧龙差的不止长相(三国演义与三国志)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和刚从檀溪跳过来的刘备说的。伏龙也就是卧龙,著名的诸葛亮,凤雏是庞统庞士元。这二位如果往一起一站,光看长相,诸葛亮甩庞统不知道多少条街,庞统这长相实在有点儿对不起观众,所以他名声虽然大,但出去找工作时孙权和刘备都没看上他。特别是刘备,想当初听了这个“伏龙凤雏”,受了病一样要找这二位。三顾茅庐,费了多大劲把诸葛亮给求出来,到了庞统这儿,送上门儿还不想要了。这么一看,庞统这长相耽误大事了,可庞统真的就仅仅是长相比诸葛亮差很多吗?

肯定有人回答,是啊。卧龙凤雏相提并论,两个人的本事肯定是不相上下啊。

不知道您注意过没有,经常被放在一起的两个人,本领可能还真的不是半斤八两,有时候差距还很明显。而且一般都是被放在后面那位比前面的差一些,比如北乔峰,南慕容,这不用说了,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再比如绘画界有一个南张北溥,南边的张大千,北方的溥心畬。按说这二位量级差不太多,但张大千这个名字,即便是对国画完全无感的人也基本上都听说过,而溥心畬就需要对国画或者对古玩收藏有点兴趣的人才会有所了解,所以看出两个人多少还是有点差距的。

还有京剧界的南麒北马,这二位就更是几乎不分伯仲。但建国后周信芳先生的称号是艺术家,马连良先生则是著名演员,还是王奶奶见玉奶奶——差一点吧。

凤雏和卧龙也是这个意思,诸葛亮我就不多说了,他在《三国演义》里的地位有目共睹,而这位庞统庞士元就差很多了,您说《三国演义》里他有过什么奇谋妙策?好像想不起来吧?

您可能说,有啊?一出来就是庞统献连环计,让曹操铁锁连舟,对赤壁之战的大胜起很大作用。不过您看看这段,这个是庞统厉害吗?庞统一到曹营,曹操一听凤雏先生来了,那是远接高迎啊。然后就让庞统参观他的军营,庞统一说你的士兵不习水战,曹操也正为这个苦恼呢,庞统就给他献了一道铁锁连舟之计。曹操一听凤雏先生出的主意,那肯定是好的,所以就依计而行。您看了吗,这根本就没有庞统本人的智慧在里面,庞统就是个演员,按剧本行事。他能让曹操听他这个主意上当,依靠的是他的名头。这主意要是蒋干出的,曹操得且琢磨了,凤雏先生献的就不一样了。这就跟同样一套东西,沾名人的边,大伙就追捧。就拿我写的这套东西来说,我写完了我录音,播出来就您几位识货的捧场,还是我写的这些东西,让高晓松、老梁等人录音再拿出来,关注度至少翻上去一千倍,这就是名人效应,曹操也不能免俗。

不过这里面就有意思了,刘备刚刚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来,曹操根本不知道这位是干什么的,还得徐庶在一旁介绍,怎么庞统一来,曹操这么重视?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诸葛亮让曹操连吃了几回苦头之后,曹操肯定也要派人打听,一打听,打听出来了这个卧龙凤雏,卧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既然是和诸葛亮齐名的人物,曹操肯定不敢小视。所以您看了吗?庞统能成功,还是借了诸葛亮的腕儿。

再往后,庞统二次出世,保着刘备进西川。这位庞士元给刘备出的主意基本上以下三滥为主,比如让刘备在酒宴上就安排刀斧手杀了刘璋,一会儿又让魏延进去,来个项庄舞剑,要了刘璋的命。其实这时候刘备比他看得清楚,他们刚进西川,恩信未立,杀了刘璋,自己也立不住脚。庞统这个主意比当初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袁术那个谋士给他出的断孙坚粮草供应的主意高不了多少。

到后来刘备和刘璋翻脸,庞统又急躁冒进,诸葛亮还专门送来书信,让他们稳扎稳打,不可操之过急,他就不听,觉得诸葛亮是怕他立功,超过自己。所以诸葛亮越劝,他越着急,最后把命搭上。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庞统来得晚,比诸葛亮差了很多,所以急于立功,有为才能有位嘛,有点着急。作为一个谋士,有平和的心态才能冷静思考,才能准确地出谋划策,庞统这种心态本身就不是能成大事的人。

最有意思的是在耒阳县,刘备一开始把庞统放到那儿当个县官,没拿他当回事。结果庞统来了之后,每天喝酒,一百多天不办公,案子堆积如山。张飞带着巡视组进驻,看到他这个状态,那肯定不会放过他。这一质问,庞统半天儿就把堆积的案子都处理完成了,一下子让张飞刮目相看,这算露了把脸。

我必须说,能写出这段情节,跟罗贯中先生的经历有关,他当过张士诚的幕僚,上过战场,所以善于写权谋。但他没在司法系统干过,所以有点想当然。案件的审理可不是你看看卷宗,听听原告被告说话就能判的,即便有这样简单的案子,也是一小部分。很多案子需要调查取证,分析案情等等很琐碎的事情,这都很耗时间的,要真是半天就审完,那要没有冤假错案就奇了怪了。还有,有些案子是不能等的,一等,犯人跑了;或者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已经造成了,这都属于地方官不负责任,庞统秀才能,得有多少老百姓跟着倒霉?所以我觉得耒阳县这段纯属玩闹。

那庞统是不是和前面说的曹操那些武将似的,《三国志》里露脸的事,《三国演义》里都给舍去了呢。没有,一般有这个待遇的都是曹操或者孙权那边的,刘备这边的一般都是刷色。《三国演义》里庞统在刘备这边的表现跟《三国志》的记载完全一样,倒是没有献连环计那段,那段还算刷色的呢。还有耒阳县这段倒是有,只不过当时庞统不是为了秀才能,故意不管事,而是真管不了。《三国志》里说庞统在耒阳县这段时间,工作上是乱七八糟,他自己焦头烂额。刘备一看他这个摸样,就打算让他哪凉快哪待会儿去。这时候鲁肃跟刘备说,庞统“非百里之才”。就是说他的才能不在于管理一个区区小县。结果刘备和他一聊,发现庞统确实有点儿玩意,这才让他当了军师中郎将,地位仅次于诸葛亮。这个比较合理,这叫术业有专攻,庞统在出谋划策,纵横捭阖上有才能,但不是行政人才,能管好一个县的属于循吏,照章办事,循规蹈矩,这跟庞统练的不是一功,虽然庞统这一功练得也不是太出色,至少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说完了一文一武言过其实的人,后面咱们再说三个《三国演义》当中大名鼎鼎,却没有什么用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