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腰体之我见

关于折腰体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折腰体)》: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但在理论上并没有详尽明确的定义。下面从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折腰体)》诗例具体窥探一下何谓折腰体。

折腰体,是指诗的首联,能守平仄之规,但它的第二联,却不能守平仄相粘之律,仍依首联的平起或仄起,于是形成两联之间失粘而上下两联偶字平仄相同的情形。这种体式首见于绝句。因为绝句只有两联,如果上下两联不粘,如同中腰折断一般,故由此名。

理解何谓折腰体不难,难的是如何破解读者心中产生之疑惑,为什么会产生折腰体或折腰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最唯美的一种解释是:古人在创作格律诗时,极大部分是严格按照平仄格律的正格进行创作的。但为了防止千篇一律,也进行了一些平仄变化的尝试,就是其中之一,这可以说是一种对审美更高意义上的追求。这种少量存在的不和谐,由于不对正格构成威胁,故反而形成了一种辩证意义上的缺陷美。

最周祥备至是王力教授的解释,把折腰体诗律诗分为五个要素:

一是字数合律。五言诗四十个字,七言诗五十六个字;

二是对仗合律。除了绝句,律诗中两联必须讲对仗;

三是平仄合律。每句平仄须依一定的格式。

四是虽格律上“从中”失粘,但在诗意上并不截断。简而言之,折腰体只是平仄格律上的一种变化,与整首诗的诗义无关。

五要强调的是,在五言、七言律诗中,一般只许折腰一次。折腰后的平仄,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该对的仍需对,该粘的仍需粘。(从形式上看,后半部分的平仄基本与前半部分的平仄相同。)

唯美的解释有些玄虚,周祥备至的解释又难免繁琐。

我个人最赞成的是下面最平实的解释:

“折腰体”是近体诗的一种特殊形式。近体诗格律严谨。当这些格律影响到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时,诗人们会采取一些变通的办法来完成自己的写作。用折腰体代替常体(即正体),便是变通的办法之一。

下面具体申述一下为什么用折腰体代替常体便是变通的办法之一。

以唐代王维《渭城曲》为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全诗以景烘托离绪,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为“唐绝句之冠”。“渭城朝雨浥轻尘”首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客舍青青柳色新”,次句的环境气氛才承接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试想如果首句次句互相颠倒一下效果会怎么样呢?

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朝雨浥轻尘。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显然“客舍青青柳色新”难当首句有头重脚轻之感。以上首句次句不能颠倒是从内容上分析。

如果从平仄格律上分析呢?首句次句颠倒后才恰是平仄格律完全相符合的标准化七言绝句。

不知大家创作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类似的困惑,即绝句从内容上确立首句次句完全是自然而然不容颠倒,而从平仄格律上必须首句次句颠倒过来才恰符合平仄格律。

古人一锤定音形式服从内容,绝句中凡属首句次句颠倒过来才完全符合平仄格律要求的不需要颠倒,依然算是符合平仄格律的标准绝句,只不过换了一个名称——叫做折腰体。

折腰体从本质上是为内容服务的,多了一种写诗的便利或变通,如是而已。

本人作品颇多使用折腰体,是真正体会了折腰体带给我写诗便利或变通的甜头,许多时候感觉非用折腰体不能尽其力尽其意。

譬如以下诗例:

品味路灯(折腰体)

信守是光明,由来惠众生。

身既居高位,一心照下层。

腌腊八蒜(新韵折腰体)

偏从醋蒜密封中,开启撩人年味浓。

除夕憧憬油油绿,映衬团圆日子红!

粉笔(新韵折腰体)

化粉无辞写竖横,虽非铁骨也铮铮。

成就他年桃李艳,岂能天下少白丁?

最后总结出折腰体很有意思的三点信息:

一,折腰体以绝句居多但不局限于绝句,律诗同样有折腰体。值得注意的是杜甫以格律精严著称,然而却是运用七律折腰体最多的诗人,这就耐人寻味。至少杜甫认为运用折腰体有助于诗意更好的表达效果。

二,折腰体不仅不是诗病,可视为唐人突破格律诗限制的一大贡献。

三,折腰体实践及概念是唐人创作的,并且折腰体观念得到社会普遍关注和首肯,连严肃的应试诗都允许折腰体的正确使用。

折腰体无疑是格律诗创作中唐人发给后人的蛋糕福利,大家多多享用何乐而不为呢?

附;“折腰体”并非仅限于七绝,近体诗中五绝、五律、七律均可用之。以下全部以唐人折腰体举例。

五绝之折腰者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李白《自遣》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五律之折腰者

陈子昂《晚次乐乡县》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唐求《题郑家隐居》

不信最清旷,及来秋已空。

数点石泉雨,一溪霜叶风。

业在有山处,道归无事中。

酌尽一杯酒,老夫颜亦红。

杜诗中的七律折腰诗例: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至今疑。

——杜甫《咏怀古迹》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尊酒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0)

相关推荐

  • 浅谈格律诗的粘对问题

    格律诗的粘与对,是两个概念.粘,是平仄而言,如第三句与第二句的平仄大体相同.同理第五句与第四句,第七句与第六句亦然.如果违反规测,谓之失粘.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 ...

  • 诗词写作指导:折腰体和折腰句

    唐近体诗中的"折腰体" 我们今天来聊聊唐近体诗中的"折腰体" 唐近体诗是在齐梁体诗(含永明体)基础上进化发展而来的.齐梁体律诗有两类:粘式律和对式律. 其中粘式 ...

  • 【诗话文章】熊盛元|试论阳关体与折腰体之异同

    试论阳关体与折腰体之异同 熊盛元 "阳关体"与"折腰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曲子词,而后者则是近体诗中的一种变格.但人们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似有必要予以澄清 ...

  • 【律绝】八首【五律】春得(折腰体)文/武...

    [律绝]八首 [五律]春得(折腰体) 文/武立之 小河春浪涌,细柳晓风疏. 吹青千树影,拂绿满窗虚. 花招三两蝶,水戏一双鱼. 诗家凭此得,怪底意舒舒. [五律]听程勰老师讲<古文观止>有 ...

  • 折腰体和折腰句

    唐近体诗中的"折腰体" 我们今天来聊聊唐近体诗中的"折腰体" 唐近体诗是在齐梁体诗(含永明体)基础上进化发展而来的.齐梁体律诗有两类:粘式律和对式律. 其中粘式 ...

  • 格律诗写作(连载10)折腰体

    格律诗写作(连载10) 作者  凭高望远(谢启斌) 第五章.相粘律的变通--折腰体 前面讲的拗救是相间律和相对律的变通,是句内和联内的变通,下面讲的折腰体是相粘律的变通,是联间的变通. 宋魏庆之< ...

  • 娄山樵子:题老年大学(折腰体)

    题老年大学(折腰体) 一一杨超(娄山樵子) 与时俱进圣贤风, 向晚修为各不同. 书画诗联添雅趣, 琴棋歌舞媲青葱. 道是桑榆犹未晚, 但描耆耄夕阳红. 心香一缕同天老, 掸落浮尘作玩童. 作者简介 杨 ...

  • 折腰体

    格律诗词写作 (诗律⑦)折腰体 作者  凭高望远(谢启斌) 相粘律的变通--折腰体 前面讲的拗救是相间律和相对律的变通,是句内和联内的变通,下面讲的折腰体是相粘律的变通,是联间的变通. 折腰体,是格律 ...

  • 格律诗词写作(诗律⑦)折腰体

    格律诗词写作 (诗律⑦)折腰体 作者  凭高望远(谢启斌) 相粘律的变通--折腰体 前面讲的拗救是相间律和相对律的变通,是句内和联内的变通,下面讲的折腰体是相粘律的变通,是联间的变通. 折腰体,是格律 ...

  • 并蒂莲花今又开(第115期折腰体专版一)

    本期作者 晚霞  星儿  号子  小溪  卞乐平  逍遥翁 炎月  李建勋  阡陌  叶野 半得先生 玄一 梅花宝剑 东成 冯常桂  朱天生 王力  孙杰  如水人生  素心居士  青竹 莲 文/晚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