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峨山下贡茶园
印象中,皇茶园在蒙顶山,殊不知,在马岭镇的天目寺后山坡有一处茶园称为贡茶园。天目寺在老峨山下,老峨山又称龙岗,传说乃文殊菩萨示显之山,又因佛教入蜀,先传于此,后入峨眉,故此山亦名曰佛鼻山(开山鼻祖之意),天目寺乃因鼻下天之眼目长明,故谓之天目寺,属四川最早的佛教圣地。
老峨山茶文化源远流长,其种茶历史有2000多年,据《名山县志》记载,茶祖吴理真自老峨山移植七株仙茶栽种于蒙顶山。吴理真作为历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种茶人,相传植茶处有二:一处在蒙顶山上清峰,另一处在老峨山的天目寺。
据此推测,事情的经过可能是:西汉甘露年间(前53年—前50年),吴理真在此接触到茶后,翻过老峨山,在天目寺一带进行种植,由于后来发生地质灾害,吴理真把茶迁移到蒙顶山。
元至正十四年,始祖正德和尚到此,舍身入荒,拔草开修,立寺取名为荒迹寺。屡兴屡废。正统二年(1437年)邛州大乘山可真无碍禅师听师指引,不惧艰险,来此寺修理,感得信徒不求而自至,僧徒不请而自来。
天目寺后来以栽茶为业,渐至僧徒猛至,信众云集,庙宇逐渐扩建,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三十六庵,七十二寺,点缀于老峨山大小龙硬之间。据当地文化名人汪先生讲当时的天目寺殿宇辉煌,楼阁云飞,佛像罗汉,栩栩如生,古语曾言“东廊不识西廊僧”。
古石碑记有唐太宗李世民爱喝老峨山茶,要求地方官进贡皇室,由是老峨山仙茶之美名传天下。明朝时,老峨山茶是蜀王府专用茶,直至清末,老峨山茶尚为皇室贡品。
在通往天目古寺的道路上,有一个三拱的石拱桥,桥身有一段已经坍塌,石拱长满了藤蔓,桥面被种上了茶树。破败的桥是有故事的桥,传说桥下有一口钟,钟里镇压着一个小和尚。有的说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可以通神,指挥大殿里供奉的泥塑木雕帮助他干活,就连他的师父都拿他没办法;有的说是他的师父因有了这样神通广大的徒弟,起了羡慕嫉妒恨的分别心,诳他到“钟下修行”,并告诉他“听见马鬃岭的钟声响了,就放你出来。”,从此,马鬃岭的所有寺庙不再撞钟,看来,他的师父实则是要小和尚永世不得翻身呢。
当地最早称天目寺为舔目寺,是关于一个皇帝用茶水治好了他母亲眼病的传说。传说宋朝的时候,一位妃子生下儿子即后来的仁宗皇帝,遭其他妃子妒忌而到这里避祸。该妃子思念儿子望眼欲穿生了眼病。仁宗当了皇帝后,寻母到此,用此处的茶叶熬水,再用舌头蘸茶水为母亲舔眼,把母亲的眼病治好了,寺庙便改为舔目寺。
在天目寺内,还留存着一块造型别致的人物雕像。不过这块雕像却是躺着的,人们将其称为“沉睡的太监”。传说仁宗皇帝把母亲的眼病治好后,就安排一个太监在此服侍母亲,太监死后便埋在了天目村,并在坟前立了这尊太监石雕像,以示仁宗皇帝对太监忠心侍奉皇母的表彰。
老峨山下不仅有贡茶园,还有那些引人遐思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