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不是转换为正面信念, 而是无信念!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杰德麦肯纳
【开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
“开悟,并不是正确的认知进入你的头脑,而是错误的认知离开你的头脑,那些不好的知识,离开后留下的空洞,不会有新的好的知识涌进来填充它。”
这就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开悟,不是去学东西,不是去增长见闻,它仅仅是错误的认知离开——就是清理你的信念系统,“错误的认知”全部是信念系统,所以清理到无信念。正确的认知是什么呢,“正确的认知”是正面的信念。
信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是负面的信念,你认为自己不够好,认为赚钱很难,认为世界是艰难的,这是负面的认知;
第二是正面的信念,比如赚钱很容易,世界是美好的,这也是一种认知,正面的信念和负面的信念,都是信念系统;
真正要做的是第三无信念,也就是错误的认知离开脑袋。这就是在损,损就是减少,所以为道日损,如果你是修道的,那么你的错误的认知每天都在减少;损之又损,减少了又在减少;以至于无为,减少到最后没有了,没信念了;无为反而无不为,没信念了,你就天人合一了,你反而能够成就一切,理解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所以开悟并不是正确的认知进入你的头脑,而是错误的认知离开你的头脑。所以当你不断地去知善知恶,不断地去觉的时候,这个错误的认知就被从你的头脑当中一点点挤出来了,剩下的是觉,剩下的仅仅是觉了,但这个时候不会有“正确的认知”再进来了。
并不是错误的认知离开,再增加正确的认知,或者说并不是要清理一个负面的信念系统,再增加一个正面的信念系统,不是这样的。你只是觉了。所以有的家人已经跨过解脱点了,已经能够证悟到了这个状态,就是一种觉悟的状态了。
这个状态就是觉醒的状态,这个状态你达到之后就是合一的状态。你就是大慈大悲的状态,就很容易感动,很容易感恩。
这个时候你就只剩下意识了,你不再需要去学很多很多的知识,你不在乎要去学一些经验,学一些技能,你不在乎这个地球的规律是什么,人生的经验是什么,或者说夫妻之间如何经营,家庭如何经营,或者说事业如何做得更好,你不再去在乎这些了。
你只知道一个,我是觉。夫妻之间如何经营,是我觉出来的;家庭如何变化也是我觉得内容;事业如何发展,也只是我觉得内容,不需要用新的知识来填充我的头脑。我空空如也。孔老夫子也是这么讲的,他说“有鄙夫问于我,无空空如也,扣其两端而竭焉。”意思是,有人来问我,我没有任何的信念系统,没有任何的认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空空就是中性,就是中观,就是觉。空就是无信念,就是意识。我扣其两端而竭焉。两端是好坏对错,高低美丑,二元对立。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就是致中和,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就是空,发而皆中竭,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老夫子那句话的意思是我只是告诉我自己,当他来问我的时候,我是空空如也,另一种表述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苏格拉底说的,我一无所知。其实不是一无所知,是你处于一种没有信念的状态。
因为你没有信念,没有学识,没有知识,你跟他传递的东西不是知识,别人来问你,你不是根据你的经验你的知识来回答他,你是根据那个觉醒来回答他。所以孔老夫子说的跟苏格拉底说的是一个意思,我空空如也。他来问我了,我什么都不知道。我根据他问的问题,我是下载的。我不会给它两端就是好或坏、高或低、对或错这样的一些评判,或者这样的一些建议,或者这样的一些知识。
我给到他的是空空如也合一之后的这种中性的东西。这是孔老夫子的话。所以家人们,开悟,并不是正确的知识进入你的头脑,而是错误的知识离开你的脑袋。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的空性,佛陀也会说的空性。佛陀也说选择中观,不择两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空性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