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辛苦为啥亡||:《应物兄》读后感

徐建华

两个多月,把新书读旧了

《应物兄》是今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之一,据说作者写了十三年。我读的时间也不短,从九月初读到十一月初,读了两个多月。 这部小说,给了我一种不同以往的阅读体验,一些认识与感想不记下来,淡忘了怪可惜的。

这篇读后感的题目是化自“为谁辛苦为谁忙”的诗句,不过把忙字写成了亡字,不是笔误。因为,小说的结尾,我们的应物兄在冰天雪地的野外出了车祸,他的车被拉煤的车拱翻,自己以半倒立的姿势躺在路边,濒临死亡的边缘还在自问:你是应物兄吗?答:是的。他出发时,小说中写“这将是他最后一次开车行走在这条路上”,暗示他将在这起车祸中亡故,而这结局在读者看来,就几个字:很不值当,必然如此!

1

应物名字出处及意思

先说说这部书的内容梗概。

全书以应物兄临终前的一段经历为线索,当中插叙他过去的经历及其他人物的经历。而他的最后一段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事情是筹建济州大学儒学院,后正式定名为太和研究院。

话说济州大学儒学专家应物教授,在出版专著《孔子是一条“丧家狗”》时,他的做出版商的同学季宗慈,在和主编联系时称其为应物兄,结果主编就把专著作者署名为“应物兄”,他于是不得不将名字改成“应物兄”。此名被其恩师加岳父的乔木先生浅浅地讥讽过,却又被他去哈佛做访问学者的导师、哈佛东亚系主任陈济世先生充分赞赏过。因为他的人品学问不错,无论达官显贵、同行弟子,还是商人僧道,都乐于尊其为应物兄。应物是他的中学老师给他取的名字。

济州大学校长葛道宏,志在提高济州大学的综合排名。他认识到,用大师建设重点学科,是提高排名的重要方式,准备在济大建设一个儒学院,委任应物兄筹备。哈佛东亚系主任陈济世先生是世界顶尖儒学专家,他生在济州、长在济州,后随国民党将领的父亲溃逃台湾。他对应物兄表达落叶归根的心愿,因此,济大决定请陈先生回来执掌儒学院。因为兹事体大,管文教的副省长栾庭玉也高度关注与深度参与。于是,围绕陈济世先生回归济大的安排,发生一系列匪夷所思、又郑重其事的事情。

因为陈济世先生对应物兄说他喜欢听一种济州特有的蝈蝈济哥叫、应物兄又保证了他回济州后能够听到,后来才知道这种蝈蝈绝迹了,于是乎,生命科学院华学明教授便研究如何让绝迹的济哥再生。花大量的时间与资经,貌似成功了,但这成果难以证明、经不起推敲,而华学明本人很怕被否定,因此快要疯了。

因为陈先生对应物兄提起他的故居在仁德路,喜欢吃仁德丸子,有家庙皂荚庙。于是乎,历史系教授汪居招集各路人马常主持重大课题,连副省长和校长都高度关注,专门研究陈氏旧宅具体地址。得出结论后,栾庭玉联手梁招尘,大兴土木,扰乱民生,搞建新如旧的旧城改造工程,恢复陈氏故居。于是乎,商人、僧人、风水大师纷纷登场,瓜分这个因为济大要建儒学院而产生的经济大蛋糕。

因为陈济世的弟子黄兴号称子贡者,表示要投资太和研究院的建设,代陈先生来济州考察。济州从上到下对这个海外归来的财神敬若上宾,教授为他放马,省长为他屈驾恭候……他招摇一场最大的成果,是把济大弄成了他的经济命脉——避孕套生产研发的基地。

因为陈先生的缘故,他纨绔的私生子陈刚笃也被当成上宾,他公开情人珍妮写的狗屁不通的关于黔之驴的论文,应物兄还组织自己研究生,仿孔子带弟子在沂水边临风起舞的样子,去讨论珍妮的论文。

应物兄的研究生易艺艺,为留在太和研究院工作,甘愿做陈刚笃的情人,为他生孩子。因为二人吸毒的原因,陈济世担心她生怪胎,打电话叫应物兄若是怪胎处理一下。应物兄就是为了这个指令,顶风冒雪跑去陈先生乡下老家,又赶回济州追寻那个新生儿的情况,结果出了车祸。

一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学者,就这样被卷入一场煞有介事的闹剧中,最后玩完了。是不是很不值当呢?

2

文德斯看应物兄,与应物兄看自己

应物兄是怎样一个人呢?

他的名字应物是一名下放的清华大学老师、也是他的中学老师取的,他并不喜欢,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名字。因为准确解释了名字的出处,有幸成了古典文学大家的乔木先生的弟子。

他博士毕业后有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的机会,他很喜欢这个机会。但乔木先生几句话,就打消了他去中科院的念头,留在济大任教。

应物读大学时就知道,乔木先生的独生女儿乔姗姗和同学郏象愚恋爱,因为乔木先生反对,他们还私奔,因此气死了姗姗的母亲。后郏象愚潜入香港、又拜陈济世先生门下。乔木先生把失恋归家的女儿许给得意门生应物,应物也接受这样的安排,并一直忍受乔姍姗的暴戻与极度自我。他的理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自己已经为乔姗姗所困,不要离婚让她去害别人。

儒学研究院是因应物兄的学问和名气所兴起,葛道宏校长委任他筹备,把他内心不卯的小师弟费鸣塞进来,名为帮应物兄跑腿,实则是校长要将老秘书费鸣赶走而启用美女秘书。应物兄明知自己指挥不动费鸣,还是接受了安排,说服费鸣和自己一起干。

人们都以为应物兄是儒学院当然的院长,事实却是这样的:先是请回更高级别的陈世济先生当院长,这也是应物兄极力推动的事情。渐渐地,研究生命科学的人、研究历史学的人、商人、僧人,都在葛道宏的安排下渗透进还没成形没开张的太和研究院,应物兄完成了促成陈世济先生回济大执掌太和研究院的使命,便从启动时的中心位置一步步边缘化。他虽觉察,却依然一方面听任摆布,一方面被越来越偏离儒学院建设初衷的事情牵着鼻子走。

书中所描写的儒林,表面上冠冕堂皇,温文儒雅,实际上同样充满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蝇营狗苟的职场生态。如应物兄这般尊严不足而又谦卑有余的人,他的毫无意义的死只能是必然如此。

3

应物兄的周边人物环境

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为何处处被动呢?

应物的恩师兼岳父乔木先生是古典文学泰斗级人物,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还写一手好书法。他让应物兄三缄其口,自己却伶牙利齿,口锋言急,在夫人被女儿气死不久,就娶了小保姆。应物崇拜的偶像陈世济先生,世界儒学名家,满腹经纶,即使说拉大小便这样不入流的话题也能引经据典,口吐莲花。在香港一次儒学论坛上讲完仁义礼智信后,就和一名心有灵犀的听众私通,多年以后将该女子忘得一干二净,却意外从她那里得到一个不成器的儿子。

他们是对应物兄影响最大的两个人,却是两个言与行相悖的人。他们对应物兄有耳提面命之恩,因此也就可以任意左右应物兄的思想、驱使他为他们的走卒。应物兄得他们学问的真传,也得他们教导的精䯝,而恰恰因此,他不能摆脱他们对自己生活与工作的掌控。这实在是既讽刺又悲哀的事情。应物兄的两位恩师,在成全了他的学问人品之后,一个用女儿毁了他的生活,一个用自己刚出生的孙子要了应物兄的命。

何为教授在病中所言所为,令人感动

济大与学术界也是有清流的,与乔木、陈济世的同一代人中,有何为、张子房、姚鼐、双林院士,与应物兄同一代人中,有芸娘、文德能,小一辈的有文德斯,他们学识渊博、求真务实、品行端正。应物兄的内心是尊重与敬慕他们的。这些人使得他在浊世中不会象汪居常、吴镇之流赤祼祼地急功近利,依然想保持着书生的本色。

然而,保持书生的本色谈何容易!应物兄阴差阳错,生活与工作恰恰与这些书生本色的人没有多少交集,虽然他心想所属,却身不由己。他因学问著作扬名立腕了,副省长栾庭玉与他称兄道弟、校长葛道宏对他表面礼贤有加、出版商季宗慈为他鞍前马后、广播电台女主播以身相许、商人们都围着他团团转……他人在曹营心在汉,不自觉地陷入一个不能自拔的江湖之中,表面风光无限,实际上步步显拙、招招露怯。

进,无法像乔木、陈济世之流游刃有余,退,不能像何为、张子房之辈安之若素,一个会做学问的人偏偏去淌管理的浑水。为啥辛苦为啥亡?这就是应物兄悲剧人生的答案。

4

学问大了在雅与俗之间转换更自如了

读罢这部书中的故事难免有点沮丧。因为它反映了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虽然进行了艺术加工。一方面,在相当成熟的组织机构中,一件并不十分难做的好事,做着做着常常偏离了本来的目标,不知不觉中附加了很多东西,而变得天难地难。更为可怕的是,每一步偏离都是合情合理的,让人无法抗拒,让努力的人所做出的牺牲毫无价值。另一方面,知行合一是多么难得,陈世济、乔木、包括应物兄,他们所知可谓多矣,而那些知并没有让他们的行更高尚、更磊落,却也无损于他们成为世人瞩目的名儒大家。而那些坚持知行合一的人,在常人眼里不是怪人、就是疯人,一个个被边缘化。这实在是很悲哀的事情!而这种现象,仿佛亘古不变,亘古难变!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本书也会引起沉浮在喧嚣的尘世中的读书人的反思与警觉。明白在现实中哪些东西是值得珍惜,哪些东西需要坚守,哪些东西是应该抗拒。应该为啥辛苦,而不应该为啥瞎忙、甚至稀里糊凃而亡。总之,不要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守住初心,方可轻装前行。

5

从阅读与欣赏的角度来说,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一本奇书。

书中的知识太丰富了!儒家经典信手拈来,传统文化比比皆是,这且不说它。其它方面的知识也非常多。关于动物的知识,如应物兄在论他那本《孔子是条“丧家狗”》的书时,把狗和犬辩析了一番;写黄兴带着马来考察太和研究员项目,又有一番马的知识;写华学明研发新生代济哥,又涉及到遗传的知识与生物实验知识。还有何为教授谈话中的西方哲学知识,陈济世的回忆中的建筑学知识,乔书先生言语中的语言学知识、书法知识,姚鼐先生与汪居常涉及的历史学知识,还有堪舆学、艺术、医学、器物、植物、食物、经济学、戏剧,等等等等知识。长篇小说基本上都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但《应物兄》涉及到的很多方面的知识尤其专业,简直就是一部百度百科。在当代小说中,像这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的书,可谓绝无仅有!

书中的语言太漂亮了。书中的人物很多是一专多能的人。姚鼐先生师从闻一多先生,虽然是考古专家,却言语间充满诗情画意。双林院士是导弹专家,写古诗词是信手拈来。何为先生研究西方哲学,却于中国古典哲学也有涉猎与比较。乔木先生古典文学、书法都是大家……这样的人说起话来,想想那是一种什么样的韵致?虽然长篇大论,但是妙语连珠,言语间流露出知识的魅力与智慧的光芒。当然,所有的魅力与智慧都来自作者,作家把寻常的见识讲的高深莫测、曲高和寡容易,把深奥的学问讲的通欲易懂、琅琅上口难,特别钦佩作者语言底子的厚实!这也是这本用小众的知识来叙事的书,可以让大众的读者读起来相当舒服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书中遍布着反讽意味的冷幽默,毫不刻意又恰如其份,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太精釆了。如黄兴的宠物本来是驴,为迎接他济大把如何照顾他的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详细布置,结果他带来的是一匹白马。如论证陈氏旧宅的课题研究讨论会上,主持人汪居常讲到情深处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如乔木先生温文尔雅地讲夫妻间当行敦伦之理,得到暗示的应物兄做好一番精心准备,却被妻子支使去应酬。如黄兴的私人医生李医生管着黄兴这也不让吃,那也不让多吃,自己遇到可口的食物则毫不客气。如在轰轰烈烈的旧城恢复工程之后,陈氏旧宅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浮出水面。如陈济世少年时随父亲怆惶逃离济州,老来归途如虹,连带其父亲也被定为与傳作义将军齐名的功臣,当年被不同时代毁了的陈家一切,为了他的归来大兴土木、劳民伤财重建,这本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诡异的幽默。等等等等。

作者善于把一件正经八百的事情儿戏化、或把一件本来很儿戏的事情正经八百化,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而幽默中充满难以言表的讽刺意味。就如《儒林外史》中写范进为尽母孝不用高级筷子,坚持要换成平常筷子,换来了筷子后,却立即夹了一个肉丸子送进嘴里,如此这般的。小说还就像一本当代的《儒林外史》。

书的结构像散文一样,形散神聚。每一部分用开头的第一个词做标题,因此,有标题是“但是”,有标题是“瞧,谁来了”。不拘一格倒也新鲜别致。每一部分展开来,像一个短篇小说,主角在不同部分也在变换。无论怎样变换,应物兄要么在现场,要么在听人转述现场。相邻部分之间的故事并不是环环紧扣,有时候甚至有些风牛马不相及,但在一部分的结尾处,作者会用“很久以后……”云云,承前剎住漫无边际的展开,启后开始新一部分的论述。因此形是散的。所有的小故事不是和应物兄有关联,就是和儒学院的建设有关联。因此神是聚的。

尽管如此,想通过阅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出来很难,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忍不住将这部书与《繁花》比较。一本书是知识叙事,一本书是对话叙事,都不容易合上书后、用它们讲一个生动的故事来。但《应物兄》各部分标题是散的、人物事件是散的,但散中有聚,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与事件作为叙事的角度与背景。《繁花》虽然在单数、双数章中有明显分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单数章讲当下,双数章讲过去,但形式上反复的重复,内容上极度松散,更是消磨了读者对其中故事甚至人物的印象,是聚中有散。因此,《应物兄》在小说整体架构上技高一筹。

书中不乏妙言警句,试举几例:“笨人哪能办笨事,笨事都是精明人干的。”“学问都是茶泡出来的,都是烟熏出来的,所谓'水深火热’是也。等到头发白了,牙齿黑了,学问也就有了,所谓'巅倒黑白’是也。”“有时候我其实很庆幸自己有这个病,它没有真实的危险,但它却能够给你一个真实的死亡的幻觉。就是这个幻觉,容易让你养成内省的习惯。”“跟富人打交道,要以豪夺之意,行巧取之功。”“人犯错误不外乎两个原因,要么无知,要么无耻。”“每一个对时代做出严肃思考的人,都不得不与那些无家可归之感抗衡。”……  ……耐品耐嚼,余味悠长。

读罢这本奇书难免有点担心。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一生的心力。李耳写《应物兄》也历时十三年。曹雪芹倾尽自己所有的人生阅历、诗情才华成就《红楼梦》,达到文学作品的顶峰,他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情,事后不存在突破自己的问题。李洱的《应物兄》也达到当代文学作品中令人仰望的高度,不知道他是否用尽了自己已有的人生阅历、知识与才华。他才五十三岁,今后还要写吗?还能写出更好的作品吗?不能不让人担心。

但愿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毕竟,李洱不是应物兄。

读这里怪心酸的,或许草根是应物最根本的软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