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拳照
试力在意拳训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意拳前辈窦世明先生在1993年第4期《武魂》上发表过《意拳试力法》一文。对此文的某些观点笔者有不同的意见,以下从几个方面作一简要阐述。关于意拳训练的程序问题。在窦先生的文章中,试力被放在浑元技击桩之后,即通过站桩摸到混元力之后,才提出试力这个新课题。我认为就养生桩、试力和技击桩的训练程序而言,其顺序应是养生桩在先,其次为试力,然后为浑元技击桩。这里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试力在意拳训练中的意义,正是这一点决定了试力和浑元技击桩的训练顺序及其关系。那么试力的意义何在呢?窦先生说:“我们在站桩中通过意念假借和诱导,能体会到身体上下、左右、前后,都有引力的实感,而这种实感的培养和获得是在身体位置相对静止状态下进行的。但是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一旦我们稍稍动作起来,这种实感就会消失找不着了。”接着,窦先生说:“于是就提出一个新的课题,我们练技击,不能总是站着不动,要把站桩中所摸到的浑元力,充分调动起来,运用到实践中去,这由静到动的过程,就由试力去完成了。”试力的目的,就是要在动起来以后,用意念诱导,继续掌握矛盾力(争力),体会在站桩中所培养的浑元力,在肢体有位移的情况下,是否能均整得力,是否运用自如,为随机随势发力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试力可以说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我觉得,窦先生的说法有点令人不解。既然在站桩中摸到了浑元力,为何在我们稍稍动作起来,这种实感就消失了呢?若这种实感真的在动作起来就消失了,说明站桩中并没有真正摸到浑元力,或者说,这种所谓的浑元力是不真实的浑元力。既然通过站桩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浑元力,那么这样的站桩又有什么价值呢?这里的问题是,不论是站桩,还是试力,都不是我们意拳训练的目的。我们意拳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混元力,因为混元力是意拳技击之根本。因此,剩下的问题是,意拳中的浑元力是如何获得的,仅仅通过窦先生所说的那种站桩吗?这正是试力的意义所要回答的。王芗斋先生在《拳道中枢》练习步骤部分中,谈了基本桩(养生桩)之后,就紧接着谈到试力部分。他说:“以上的基本练习,既有相当基础之后,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则应继续学试力工作,体认多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实效用。”“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之,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试力是体认和获得各项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浑元力之形成的根据。关于试力问题,本人在《大成拳之我见》(《武魂》1990年5期)一文中详细谈到,这里不再赘述。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就试力的意义而言,试力不过是人体达到浑元状态,形成球体,获得浑元力的手段。试力由一维的两面争力经过组合形成三维的六面争力,从而达到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浑噩一体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浑元试力。这也是试力由大动到小动乃至微动的过程。浑元试力由微动到相对静止之不动的均衡浑元状态,试力也就变成浑元技击桩了。可以说浑元技击桩是一种意念活动极其活跃的高级试力状态。因此,试力并不是像窦先生所说的是由静到动的过程,倒不如说,试力是由动到静的过程。通过上面的分析,意拳的训练程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应是试力在技击桩之先,试力是技击桩的基础,技击桩是试力发展之结果。也就是说,由试力到技击桩是合规律的自然发展过程。有试力做基础,站技击桩是水到渠成,否则,技击桩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空架子。真正的浑元力应是建立在由六面争力所组合而形成的新的结构基础上的。我们之所以说窦先生文章中所说的浑元力是不真实的,就是因为未以试力为基础的技击桩是在人体可控肌组合结构未发生质变条件下进行的。而在试力达到浑元状态之后再站技击桩,人体的肌肉组合结构发生了改变,这正是新的功能的前提条件。这种新的功能就是所谓的浑元力。而人体新结构的形成,正是通过试力而形成的。这正是意拳试力意义之所在。经过试力而形成的浑元力即使在人运动起来也是存在的,因为浑元力并非是意念中虚构出来的,两是通过试力训练实际地改变了人体肌肉的组合方式,形成了新的结构。这种新的结构并不因人动起来而消失。试力是整体的运动。在谈开合、推拉、提按、勾挂和分合等具体试力法时,窦先生文章中所强调的是手臂的局部运动。这些具体试力法偏离了意拳的基本要求,而且或许是限于文字篇幅的缘故,窦先生只是谈了几个试力法,没有谈及试力的目的,也没有涉及形成浑元力的浑元试力。总之,这些试力法成了无目的的局部运动,力出尖,形破体,背离了拳学大道。就试力本义而言,试力是对人体面对面之间争力的训练和体认。即使是一维的两面试力,也应是建立在争力基础上的整体运动。这种整体运动是在矛盾意识支配下,通过脚与大地的矛盾而形成的踩提,带动人体的位移。手臂犹如附着于球体上,它们的位移只是球体位移的表现。注意试力中的意念活动。试力中的体内矛盾和体外矛盾都依赖于意念活动。初习试力动作可以稍大一些,但意拳试力强调的是试力中的矛盾争力意识,只有这样方能做到形松意紧。窦先生的试力法,未将肢体活动与意念活动区分开来。易引起局部僵紧,达不到放松的效果。正确的试力应是在意念活动极其活跃的情况下,球体稍做位移。比较高级的试力主要是意念活动。正是这些活跃的意念活动导致条件反射的建立,使人体肌肉联系方式建立在新的结构基础之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试力就是“试意”。
王芗斋先生强调习拳首要明理,而明理与否,要在学术原则原理通与不通。所明之理是否为真理,还要最终依赖于养生和技击的实践检验。(本文首刊于《武魂》杂志1996年第10期)
作者简介:王永祥先生,1947年7月15日生,北京人,意拳名家王斌魁先生之二子。十四岁时随父亲王斌魁、师伯姚宗勋先生学习意拳,全身心投入意拳的研究与实践。他在王芗斋老先生及意拳前辈们对于意拳拳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基础训练功法,为意拳的普及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曾先后发表了《意拳的魅力》《大成拳之我见》《意拳推手是散手的基础》等理论文章。1996年被收入《中华武术家名人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