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志丹:金山寺遗址及石窟
位置:陕西省志丹县永宁镇
年代:明、清
级别:无
金山寺始建年代不详,据金山寺东南180米处瘗窟成化元年(1465年)题记显示,至少在成化初年寺院就已经存在。山顶金山寺遗址残碑记载,明成化乙巳年(1485年)至弘治戊申年(1488年)、庚戌(1490年)重修。《新修观音殿碑记》载,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当地信众再次重修。后毁于清末及上世纪六十年代。
金山寺面积不大,从遗址布局来看仅有一进院落,坐北面南。据清康熙二十五年《新修观音殿碑记》和山顶残碑载,寺院原建有释迦殿和地藏殿各三间,两殿之间东西各建有廊房一间,地藏殿内两侧供奉有阎王、山神、土地等。现存建筑均毁,一片残砖断瓦,仅存条石切砌佛殿基址及建筑构件。残碑三块。
残碑,圆碑首,四边阴刻蔓草纹。正面:“****南之***静*****南,東*待其*****其面山****天*壬*人****访*斯****狭隘,庙****成化乙巳***並臻****至弘治戊申*****朝幕*悴不已,竟以弗**则前功有所*****堐前仰天而祝******法门不*修*****之下,如*翼翱翔***其**而四**之****庚戌而佛殿两廊三门三****并****由是而****若有*而**告*成功****用彰**以记其实子*昔*****其*复以演之引***为****。**二年孟月吉旦。天寿寺僧人*文****”。阴面碑额横题“碑记”,正文“功德主张明、马*,同室人刘氏,男马景云、李**、*忘恭****。功德主李瑾,同室人刘氏、郑氏,男李劳児、贾启*****。功德主李志*,同室人孙氏、樊氏,男周文宣*****。功德主**政、周宗、周尚、景怀*****。功德主**文、周仲贤、贺志刚*****周文秀、李志聪*****周能、李仲名、周****周志名、李秉山、马****马文*、李秉祥、马****李交名、李志斌******马文广、李志*、马*****马老生、马满仓、李景*****敖、孙志交、李丑男******孙志诚、白志名****青、孙志能、刘志明*****马志聪、李景成******马志*、汤文敬、李*****”
石窟开凿于半山腰处,共计两窟,一号窟位于通往山顶金山寺半道上,坐东面西,平面呈方形,正壁前设有双层坛基,上层坛基中部凿有两个凹形浅槽,推测为固定造像腿部榫眼,此窟位于半山腰部,面积不大,应该是供奉地方山神或土地的小窟。
二号窟位于山顶金山寺正下方的山崖处,坐东面西,窟前原建有前廊三间,今已坍塌,仅存北山墙和木构梁架,墙壁面残留墨绘壁画。前廊右侧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新修观音殿碑记》一方。窟口土坯垒砌长方形窟门,石窟平面呈横长方形,平窟顶,三壁平直。窟宽510cm,高248cm,进深552cm。窟内正壁壁面留有成排圆形榫眼,为固定泥塑造像椽眼。从碑记记载可知,原窟内木骨泥塑有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四大菩萨造像。右壁面残留白底草泥,上面有民国廿七年夏到此一游题记。
《新修观音殿碑记》圆碑首,四边阴刻蔓草纹,碑额阴刻“慈航普度”。碑记载:“尝闻佛生西域,法流东土。圣德魏巍,祥光现于同朝,威灵殆殆,金像梦于汉帝,东土亦西天也。本地名苍沟河有金山寺焉,亦古札之名寺也。顶建释迦、地藏,徬立阎王、山神、土地、法僧任公、寳志,仰佛而嗟曰,有仸焉,而庙可少哉?惟我任公发心竭力输舍资财,于是将崖下新修石室三间,建立四大菩萨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呜呼,任公不惟重修以继往,而且创建以开来,岂曰小补之哉。斯殿也,乌延在其东,三台在其西,洛水在其南,马头三帝在其北矣,是真乃蓬莱仙岛南海西天也。迄今功成告竣,殿宇森然,以垂万世之芳,勒名聊志以传不朽之云尔。”
“保邑痒生李国璋谨撰。坐山道人马忠黄、崔和尚,主持功德僧人以觉、一仁,徒心德、心镜、心海、心静、心诚,徒孙光智、光舍、光员、光轩、光善。生员王功倬、许晋荣***********时康熙二十五年仲冬吉旦。*匠石山西*****五人,白水石小室。”
正壁设有长方形坛基,坛基残存圆雕造像五身,头部均缺失。从其衣饰分析造像为一佛三菩萨一弟子,坛基右侧残留泥塑造像残件数件。佛半痂跌坐于仰覆莲座上,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莲瓣扁平,具有明显的明代特征。右手仰掌施禅定印,左手抚左小腿,小臂缺失,佛内着袒右肩式僧袛支和大衣,衣纹流畅,生动曲折,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这是典型的明代手法。三菩萨均半痂跌坐于双层仰莲座上。右手均施禅定印,左手均毁,手势不清。菩萨均袒胸,颈戴璎珞,高束腰长裙,肩搭帔帛,腿部衣饰略呈椭圆形群褶。弟子跣足立于方形台座上,双手合什举于胸前,内着僧袛支,外着钩钮式袈裟。从造像特征来看具有明显的明代中后期特征,说明这五身圆雕造像既有可能是从山顶金山寺被毁后搬迁至此保存。
在金山寺东南180米处U形山谷中,开凿有瘗窟两座和一座禅窟。瘗窟位于山崖顶端部,崖壁峭立,高不可攀,崖壁上凿有简易台阶直达瘗窟。瘗窟下部崖壁上阴刻“成化元年十二月初十日”和“康熙四年”两方题记,可能为明清时期金山寺高僧圆寂埋葬时间。瘗窟窟门方形,内部情况不明。山谷深处崖壁凿有一平台,平台边沿以石块垒砌成一小院,院内垒砌有房屋一间,上部开凿有一方形窟门石窟,外部凿有台阶,推测极有可能为禅窟,小院为生活起居室。另外在瘗窟下的崖壁上凿有圆形和方形榫眼,地面人工雕凿的带有榫眼的条石,推测此处原建有大门之类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