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的生活 | 王尧:从前,在下雨的日子里 2024-04-27 18:14:54 原文刊于《上海文学》2021年6月号 从前,在下雨的日子里王 尧屋檐上的滴水晶莹剔透。在秋水冲刷了瓦楞之间残存的树叶灰尘之后,我站在屋檐下看见瓦当像刮了胡须的下颚干干净净。阳光出来以后,瓦楞上有绿色的杂草,这是风吹雨打之后的残留物,或者是飞鸟衔来的种籽落在瓦楞上。这个时候,我喜欢看天空。在没有雨,或者落小雨的时候,河、泊、塘是我日常生活中的水系,大雨过后,沟、渠、池、坑里都是水。雨再大了,暴雨成灾,巷子也成了“水巷”。从故乡到他乡,那几乎是一座水城了。出了城,我才知道地理书上的湖是什么样子。不能设想一座城市里没有河。苏州这座城市河水纵横,所谓小桥流水人家,所谓人家尽枕河。待长了,我才发现这水并不怎么流。这是个复杂的循环问题。不流自然要“腐”,但问题也不全在这里。好长一段时间,苏州河水人为的污染也突出,你随便往哪座桥上一站就会发现枕河的人家把污水或者别的什么东西泼到或扔到河里。河流太多了,不再把河当作河。这是人的悲剧。河道整治了,人好像也文明多了,偶尔也看到有小船在河道上打捞漂浮物。从我所在的这个校园后门出去不远便是那条叫“干将”的马路,马路的南侧就是横贯东西的水巷。以前到校外去,我们都很喜欢出了北校门就左拐,过了桥,沿着河边走百把米,再左拐就进了人家的院子,院子与院子之间没有围墙因而也就成了“之”字形的小路。从这里走过的差不多都是我们这所学校的学生。出了院子就是一座桥,站在桥上你就知道什么叫水巷。因而有不少美院的学生到这里来写生。早上出去跑步,避不开向阳的马桶;晚上回来,人家就在院子里吃饭,当时视而不见,现在想起来那些桌子上的菜往往是毛豆、茭白、蹄髈、马兰头和臭豆腐干。那时的感觉,城市不是风景,是生活。在这座城市待长了又走多了这样的院子,你会对潮湿的气味特别地敏感,你甚至会觉得那散发的湿漉漉的气味就是这座城市的呼吸。我走过的这些院子和我后来到过的那些院子,都长着大大小小的树,因为雨水多而缠绵,树的绿色几乎也是潮湿的绿,而足迹不到的地方几乎都铺满了青苔。夕阳从树的枝叶的空白处漏到青苔里。我喜欢在这个时候停下来,踩一踩青苔里的夕阳。在我少年的生活中,也就是在青苔里有了夕阳时,我站在长满青苔的石码头上,提着两个小的水桶往家里担水。那时还没有现在这样的污染,水桶里有时会有小鱼,捉出来,用火剪放到灶膛里一烤,滋味近于现在餐桌上常见的小的凤尾鱼。落雨天从这些院子走过时,我的一个奇怪的念头是,走到人家的房间里去,打开他家的箱子,我想闻闻箱子里的味道。千年以前这座城市就是这样的味道。到了一座城市,你如果只从熙熙攘攘的马路走过,未必算真正到过这座城市。城市的灵魂常常散落在小巷的深处庭院的角落。现在很少有这样的院子好穿过了。干将路已经重建,苏州城因此大变。它还是小桥流水,但不是从前的样子。不仅是我们这些异乡人,老苏州们对苏州也会有陌生感。世界就是这样,你会熟悉愈来愈多的东西,但熟悉的东西又会愈来愈少。城外有湖。有一天,我站在太湖大桥上说,这就是太湖。北京的朋友说,以前一提到太湖就想起无锡。现在许多苏州人为此而有“醋意”。能够想起太湖,真好。疏远太湖是个错误。但一个城市愈来愈靠近太湖也许又是个错误。太湖不能成为园中之湖,愈来愈多的什么度假区正在把太湖变成园中之湖。这有些可怕。北京的朋友说他很喜欢太湖水的颜色。傍晚的太湖水不绿,似乎更近于本色。那几天有台风袭击,太湖上不见风帆,太湖里只有太湖,没有别的。读大学时,我们挤上公共汽车,去吴县东山看太湖。东山盛产橘子,我们去时,橘子在似红非红之间。同学都说有诗意,差不多全进了橘子园,我则独自坐在湖边。当时我神经衰弱得厉害,校医建议我不要学中文,好像是说学中文本来就容易神经衰弱,你已经神经衰弱再去学中文那要衰弱到什么程度?我心情颇为黯淡,坐在湖边,想着脑子就是湖,水浑了就是神经衰弱,水清了脑子也就清了;又想着秋水是否与长天一色。那天天不长,断云片片,极目处断云似乎傍着湖水在睡觉。这样想觉得好笑,神经衰弱的人夜里睡不好觉,白天呵欠连天,我是把那云当着自己了。于是想起辛弃疾“鹅湖归,病起作”的《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邱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我后来对朋友说,情绪不好时看太湖最宜,听的人都很诧异。现在再去看太湖,我喜欢从湖中看自己的眼神。在我的记忆中,还有汾湖。我去了叫芦墟的地方,芦墟有陆阿妹。这几乎是我唯一的一次正式采风。吴歌《五姑娘》的发现、整理、出版,在我们读书时就曾经引起轰动。这首两千多行的叙事民歌的发现,打破了学界以前关于汉民族无叙事民歌的论断。可能由于专业方向和兴起的原因,我并没有过多地关注。在《五姑娘》荡漾的余波也波平如镜时,一位朋友说,你不妨去看看那个唱《五姑娘》的陆阿妹老太太。镇上的人都知道陆阿妹,七拐八拐,问路问到了老太太住的那个院子,一排平房,住了好几户人家。去之前,有人作了介绍,老太太知道从大学里来了两位老师,非常高兴,把我们请到屋里让坐,又和站在门口的小姑娘说了几句,后来知道是差她去买香瓜子招待我们。当老太太握着我的手时,我有些不知所措。也许是来访的人逐渐少了,老太太的话很多,说了些什么,我记不清了。老太太口音方言重,语调悠扬。牙齿多数掉了,嘴巴瘪着。一根头发稀少的辫子,似乎牵连着她一生的磨难。虽然尽显老态,但举止大方利索,可以想像得出她年轻时的干练。我惊诧于她眼睛的清澈明亮,这样的眼神在我周围的人中是少见的。或许因为山歌像清泉一样从她心田流过,老太太让我领略到一种民间的清洁精神。老太太始终微笑的神情,让我想到我的外婆。多年以后回忆那天下午的情景,我仍然感到一种强烈的震颤。这些年来,我经历过许多场面,但能够让我激动地回想的并不很多。在那些看似热闹非凡的场景中,形式和内容都煞有介事,但是,人,缺席了,人情、人性、人生的神圣与庄严感从种种场景中退出了。老太太在为我们唱一段《五姑娘》之前,先后回到房间重新梳理头发、换上新头巾、穿上新褂子,然后再唱她的山歌。唱山歌,在陆阿妹老太那里差不多成了宗教。她没有后人,生下来的孩子夭折了。别人告诉她,要孩子就不要唱山歌。阿妹不信。孩子的夭折不是山歌之罪过,阿妹的想法是朴素的。然而,在日常生活的视野中阿妹成了疯子。阿妹没有留下孩子,但她留下了《五姑娘》。《五姑娘》里有阿妹。在老太太那里,我还看到了一些证书、奖状什么的。现在想来,这些认可对她甚至是多余的。对于歌唱的一生,这些东西算什么呢?这是1987年的秋天。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陆阿妹的歌声在我听来是苍凉凄楚的。这与《五姑娘》的内容也与陆阿妹的唱腔有关。我甚至感受到歌声里的寂寞。我就是带着这样的感受挤上了回去的公共汽车,飞扬的尘土飘向汾湖的上空。在这个小镇,在这个湖畔,有诗人柳亚子的足迹,有民歌手陆阿妹的余音。“山歌唱来唱去唱勿清,各人各唱各人心。”陆阿妹这句话还会被我们记住吗?许多年后,我重返芦墟,站在桥上抽烟,仿佛看到湖面上有陆阿妹的影子,歌声从湖面上飘过来。我是五月的孩子,在雨水中长大的。但故乡的雨水比起这里来,就是河与江湖的关系。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个时候,雨水多起来了。我站在医院产房外的走廊上,有人喊我的名字,说你生了女儿了。听着春雨推敲窗户,我便给孩子取了个带三滴水的名字。接下来,那雨做的诗行便让你心烦意乱。婴儿睁开眼睛后总得打量这陌生而神奇的世界,于是选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用小车子推着小宝宝到附近的公园转几圈,或者抱着她在校园里兜兜。这样的情形当然不少,同样不少的是遭遇雨天,夫妻俩可以一人抱宝宝一人撑雨伞出去经风雨见世面,但谁都不会浪漫如此,通常只有给小孩挂急诊才不得不这样。更严重的问题是无法晒尿布。有经验的长辈说,关于育儿的种种书本上也这样说,等差不多的时间,给小孩端一次小便。但大多数情况下婴儿的小便没有什么规律,你让她尿她不尿,在自家人身上她不尿,客人一抱她就尿。这样,尿布就紧俏了。晴天不必慌,现在的尿布不像以前缝几层,单层的又有洗衣机甩干,在太阳下一晒就干了。幸福的白尿布!猝不及防的是,突然有雨而又忘了收,于是晒干的尿布就被老天爷尿湿了,你去打谁的屁股?遇到阴天接阴天再接阴天,越是没有尿布,小宝宝越是尿个不停。虽然是八十年代末了,还没有用电取暖器什么的,因此只能用原始的办法来烘尿布了。我曾经看到我的祖母或外祖母用冬天取暖的铜炉烘尿布,这种铜炉现在很少能看到。乡下未用煤球炉时,遇到紧急情况,就把尿布放在灶门口烘;慢一拍则在灶身围根绳子挂尿布,显然这是不卫生的。我老家用了煤球炉,怎么烘呢?传统的办法,是在炉边围根铅丝,类似于灶烘。但现在多是陶瓷的煤球炉,铅皮的少了,传热很慢。寒假在家,我和做了爷爷的父亲想了许多办法。后来还是父亲灵机一动,找到了一只旧铜炉盖。往炉口一盖很快传热。我父亲搬来凳子,就着炉子坐下。湿尿布放在盆里,双手展开尿布,在铜炉盖上来回移动,腾腾热气带着特殊的味道往四周扩散。我父亲吸着烟,不紧不慢,优哉游哉的样子。父亲年轻时脾气很急,这时一点也看不出,做了爷爷的父亲在有了第三代后于温和中显出慈祥。我因此想,烘尿布中也有天伦之乐。这样想来,甚至觉得一次性尿布虽然方便,但不仅奢侈而且使人们失去了体味细腻感情的机会。让一次性尿布见鬼。回到学校怎么办呢?父亲要我带上铜炉,我说不要我说总会有办法。又是雨天又是尿布成堆。我情急之中,用搪瓷饭盆代替了铜炉盖。饭盆没有铜炉般的眼子会闷熄炉火,我就在炉口垫了三块瓦片。我很得意,没有眼子也就没有煤烟熏,这反而卫生。此间,我正在研究散文,想起林语堂所说的“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的境界(当然彼炉非此炉,围法也不同),觉得有趣。那时住集体宿舍,小孩的尿声隔壁邻居都可听见,且不用说在外面烘尿布,别人会看不到?婚前大家在一起都说过“大丈夫”的话,我的举措使大家大开眼界,一时有“轰动效应”,褒贬不一。对门阿姨说,你带了头,大家怎么办呢?阿姨的儿子正准备结婚。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喜欢雨天到书店买书。大凡文人几乎都有自己的癖好,我也算是有自己癖好的文人吧。写作当然不需要这样了,大部分图书都是网购,但用手抚摸书的感觉没有了。以前,书店少的时候,我(不仅是我)感伤,由书业的萧条感慨文化、学术的衰败;有时进出市中心的新华书店,看到门面不断变换,原来熟悉的书架上摆满了音像出版物,我虽体味到社会的发展和书店的无奈,但在嘈杂的市声中我还是仿佛感到“书”的笔画已经散架。现在,书店多起来了,且有雅有俗;虽然多数书店都“通俗”些,但“大众”总是大众,也与今天文人和学术的地位相称,能有这么个地方淘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岂不快哉!书店的商业化倾向在高雅的气氛中愉快地发展着。当然,能有坚持学术理想的读书人办书店更好。北京有读书人这样做了,而且做得很好。出差到北京,问起买书的去处,朋友说某书店某书店好,我想去,因为种种缘故到底没有去成,以至上了飞机后,总还觉得有什么事情没办好。雨天的书店没有晴天的嘈杂,除非来书店躲雨,很少有人在那儿无故乱翻书。雨打窗户如枯荷听雨,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能静下心来挑书。爱书的人未必都在雨天到书店挑书,但是不爱书的人肯定不会在雨天到书店来。书店的清静颇让人愉快。站在书店门口,我感到初入深秋的冷意和一个人在书店买书的孤单。雨愈来愈大,零落在马路上的梧桐树叶被种种车轮辗过,随即被雨水冲去上面的污迹,车轮又滚过来了。秋天,就这样随着雨水在马路边淌走了。 赞 (0) 相关推荐 第803篇:熬日子 回老家的时候,看到村西头有一个破破烂烂的院子,断壁残垣,荒草丛生. 我妈给我们讲起,院子的主人,是我们村里林姓家族的一位老太太,离开人世已经好多年了. 如果老人在世,也应该快一百岁了. 老太太去世后, ... 【原创】雨中逛书店 距家不远处有一处规模较大而又装璜典雅的书店,有空时免不了常去逛逛. 今天有点时间,便决定去逛一逛书店.正欲起身,天空忽然降下雨来,好在小雨淅沥,不阻行程,便撑了把雨伞,边赏雨景,边向书店走去. 雨天的 ... 向度·随笔|冯立君:雨天 雨天|冯立君 雨下得很不认真,忽大忽小,忽疏忽密,忽停忽起,天空亦晴亦阴,室内亦明亦暗,使得你在感觉上时朗时郁,心思左右不定.一般而言,冰城秋季的雨天,多可诚实地证明"一场秋雨一场寒&quo ... 纸上的生活 | 王尧:太阳累了,就有阴天 原文刊于<上海文学>2021年4月号 太阳累了,就有阴天 王 尧 弄堂里的老奶奶对小姑娘说:太阳累了,就有阴天. 小姑娘一直记得老人这句话.那时几户人家拥挤在一个大杂院,老奶奶偶尔对各家 ... 漂泊在纸上的生活 漂泊在纸上的生活 --读麦秸其人.其诗 ⊙周鸿杰 认识麦秸,大概是一年前的事情了.先是在网上跟他交流过一阵子,直到后来跟他.跟绍兴本地一帮写诗的朋友聚在一家小酒馆里,这才算第一次见了面,这之后,见面就 ... 《生活家》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了一树繁花 <生活家>由刘海波执导,刘敏涛.文淇.邱泽.刘心悠.潘斌龙.谭泉.翟小兴.是安.黄思瑞等主演的都市女性成长剧.该剧讲述了一对平凡的"破产母女"利用生活智慧,化解焦虑与困 ... 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 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 文/臧博 乍暖还寒 初春的一场雨 还是如约而至 收藏起精美的短裙 重新穿上才脱的冬装 季节没有变 温度却在变 这个世界上 从来 ... 落在纸上的笔犹如打开生活美景的钥匙之艾墨篇 我叫艾墨, 是北京的一名刚刚退休的教师, 也是富老师的粉丝. 年轻时就非常喜欢欣赏绘画作品, 很羡慕画家能用手中的画笔 表现出眼前的美景, 可在现实中 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 画画儿只能停留在梦想阶段. ... 沉入生活深处,留存一份纸上的乡愁 江苏高邮作家周荣池的长篇散文<一个人的平原>(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聚焦里下河平原的风物民情与村庄历史,详细描绘了一幅里下河平原万物生长的画卷,建造了一座里下河平原的文化 ... 中国诗歌报黑龙江工作室临屏诗《我想送你一束花》《纸上生活》精华作品(总第50期)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诗歌| 小说 | 散文 | 歌曲 | 戏剧 | 故事 | 音乐 中国诗歌报黑龙江工作室副主编二木 中国诗歌报黑龙江工作室编辑部成员 指 导:海底月 顾 问:李春溪 ... 纸上驹的艺术创作生活丨我是原画人 版权声明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与纸上驹的浅谈 纸上驹说,"在一个静止的画面里描述故事,让观者动情,本质上是和电影一样的.然而比电影更有想象空间,就像文字比画面更有想象空间 ... “在北京,我再也不害怕下雨了”|纸上烟云 [我江南故乡常州武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温寒,四季分明,适合各种作物生长和人生活.故乡多雨水,念降水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的黄梅天雨水最多.旧时生活困穷,冬春雨雪,体感最是难受:而一旦秋雨绵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