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也解决不了的难题,果然天下父母一个样

 文丨 优宝
前不久刘德华在节目中透露自己如今陪孩子上网课的时间多了,在家里也要辅导她做功课了。才发现陪孩子写作业真的会气到抓狂。
他表示教了几遍,孩子还是不懂的时候,气到大吼:“有没有搞错啊?都这样了你还不懂。”
熟悉的语句和语气令很多家长大呼“真实”,毕竟这也是我们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最常出现的状态。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难题
常有人说,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是夫妻感情的磨刀石,事实上,最考验家庭感情的,是辅导孩子学习。
碰上这件事,不论是夫妻之间,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再多的感情都禁不起消磨。
就以刘德华为例,十年前,“老年得女”的华仔欣喜若狂,对这个宝贝女儿宠得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虽然贵为天王,但他几乎从来不用女儿当炒作噱头,平时也很少曝光女儿的生活。
根据香港媒体报道,他对女儿的大小事都是亲力亲为,甚至就连女儿的衣物也会时常采买。
这样的天王,完全可以算是一个“二十四孝”的好爸爸,就连老友周润发都说他是“女儿奴”。
然而,碰上给孩子辅导功课,再好的脾气和修养,也会在瞬间化为乌有。
看来在孩子学习面前,不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都有一肚子苦水。
而除了“教不会”,另一大拱火的原因就是“拖延症”。
孩子学习的时候到底有多磨蹭呢?
有句话说得好,娃有多大胆,作业就敢拖多晚!
你永远猜不到,当他做作业时,心思有多野。人在桌前静坐,思想却如野马奔驰。
一会玩玩这个,一会摸摸那个。渴了要喝水,喝多了要尿尿,空腹了叫唤肚子饿,吃饱了又说撑得慌。
感觉每次作业前,他几乎都要用意念给自己做一个从头到脚的CT扫描检查,但凡有点风吹草动的不适感,那作业就甭想动笔!
好不容易把身体的问题都解决了,又在文具上鸡蛋挑骨头。今天嫌铅笔太粗,明天嫌它细,后天橡皮,尺子,卷笔刀轮番不见。
正在老母亲顾此失彼,穷于应付时,却发现刚刚还在桌前发呆的小崽子早没影了……
“你给我从桌子下面出来!”
“把橡皮从嘴里吐出来!”
“屁股上有钉子吗?”
“手能不到处抠吗?”
而有时候,孩子们可能不是控制不住自己体内意识流的洪荒之力,而只是真的累了。
比如这位幼儿园大班正在学写字的宝宝,15分钟后对妈妈喊:“我做累了。”
妈妈以为娃写得差不多了,跑去一看,竟一笔都没写,原来人家真是“坐累了”。

 

要不要陪孩子写作业?
对于没做过父母的人而言,既然陪孩子写作业这么辛苦,那干嘛非陪着他啊?我小时候就很烦被人监督着学习,浑身都别扭。
但过来人才会明白,孩子不陪是真不自觉啊。
也是,零食不香吗?手机不好玩吗?不是每个成年人都能在家学习、工作,更不用说自控能力弱的孩子了。
2014 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和杜克大学两位社会学教授KeithRobinson 和 Angel L.Harris 追踪了近30年美国父母的 63 种参与孩子学业的活动。
从帮孩子做作业,到讨论大学计划等,结果发现:不管父母是什么种族、处于哪个社会阶层以及教育水平如何,都对孩子的学业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甚至孩子上中学以后,父母的帮助还会让成绩下滑。
因为孩子也是有逆反期的,就比如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都会开始反感父母“过多”的陪伴。
更别说很多父母陪伴的方式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
就比如坐在一边,紧紧地盯着孩子,一出现错误,就马上指出来。不仅父母一副紧张兮兮的感觉,孩子的神经也被时刻紧绷着。
而过早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会让孩子缺少思考的时间和自己发现错误的能力。
并且很多父母也和刘德华一样,失控的根源在于觉得自己怕不是生了个傻子吧,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多不会呢?
可我们忘记了自己的思维早已经成熟,但孩子的思维却还没有真正到达一个抽象思维的阶段。
知其然而不是其所以然,我们用已经理解了的东西去教孩子,孩子却往往不能够很好得理解,不信你就问问自己,1+1为什么等于2?
孩子的很多知识都是靠强行记忆下来的,既然无法融会贯通自然做不到举一反三,面对类似的问题,脑子一个转不过来依旧被卡死。
相互理解,才是最高级的亲子关系
看过一句话:亲子关系中,关系大于一切,有效大于正确,快乐大于成功,形式大于内容。
每段因为辅导作业而崩溃的亲子关系,背后都暗藏着错位的认知。
父母想要控制,孩子想要挣脱,这样的畸形教育模式下,双方只会渐行渐远。
好的教育,是心对心的引领,是灵魂与灵魂的沟通。
当父母和孩子都能试着理解对方,亲子关系才能和谐融洽。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给孩子付出的足够多了,但可能还远远不够。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就曾提到有四个层次的父母:
第一层:父母舍得给孩子花钱,觉得钱就是全部爱的表达;
第二层:父母舍得给孩子花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见证孩子的成长;
第三层:父母愿意为了孩子去学习,从而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为他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四层:父母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
孩子是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当我们做出改变,也许一切都会有所不同。
就比如如果孩子正在玩游戏,冒然阻止他,让他去写作业,他肯定不乐意,在纵容和制止的权衡中,我们也可以改为设置一个“中间环节”。
再玩15分钟,玩过之后吃点水果吧!
当孩子停下来吃水果的时候,再跟他商量学习的事情。
这种做法是有理论依据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
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
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 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
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得寸进尺效应”。
心理学认为,人的每个意志行动都有行动的最初目标,而人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目标的比较、权衡和选择,在相同情况下,那些简单容易的目标容易让人接受。
另外,人们总愿意把自己调整成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分,但为了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人们也会继续下去。
同样的道理,从玩到学习对于孩子而言,一下就接受是很困难的,但有了中间环节的铺垫,就会变得容易许多。
当然对于不同的孩子,能满足他们的也许不止是一点水果或是更多的游戏时间,其中尺度还需父母们自行衡量。
但归根结底,父母们还是要保养好自己的身体与情绪,毕竟生活不止眼前的作业,还有明天,后天,和大后天的作业。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