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上)
——《中国诗词大会》嘉宾评点赏析
导读:《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和嘉宾点评都是节目倍受好评的关键所在。在诗词题目的甄选上,大会题目创作团队注重“普及性和专业性并重”,邀请诗词领域的专家学者历时近一年组建诗词题库,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而康震、蒙曼、郦波、王立群等嘉宾的点评更是帮助广大观众真情接触到诗词的真意所在,有时甚至独辟蹊径却解读诗词,令人拍案叫绝。现择其一二,供有兴趣的朋友交流和欣赏。
唐朝人凝妆七步走 ——《闺怨》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山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中国古代的女子便有浓妆淡抹之分,在唐代,女子化的浓妆可以被称为“严妆”、“凝妆”等。而在这首诗里,王昌龄用了凝妆二字,极是巧妙。“凝”是一种静止的意味,而后一句“忽见陌头杨柳色”,说的是少妇眼眸一动,由静转动,然后“悔教夫婿觅封侯”,由外界的眼眸一动转为内在的心头一动。后面的这眼动、心动,以前面的静来做铺垫,可谓动静之际,传神之极。
再说这女子的“凝妆”。现代社会,男士们的一大苦恼就是每次等女士出门之前,都要忍受着她们耗费很长时间去化妆。事实上,看看唐代女子的化妆过程,就知道现代女子的化妆已经不算复杂了。用郦波老师的话来说,在唐代等老婆出门起码得一个小时以上,现代男士可以释怀了。
诗人元稹就写过一首“恨妆成”,详细提到了当时女子化妆的步骤:晓日穿隙明,开帷理妆点。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柔鬟背额垂,丛鬓随钗敛。凝翠晕娥眉,轻红拂花脸。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最恨落花时,妆成独披掩。
如此细数起来,唐代女子化妆有七步,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点额黄、画面靥、扫斜红、点口脂。其中,额黄又叫“鸦黄”、“鹅黄”、“花黄”等,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起源于南北朝,盛行于唐朝。面靥又叫“妆靥”,是施于面额酒窝处的一种装饰,通常用胭脂点染。最初的面靥,形状像黄豆般的两颗圆点,如同脸上长的痣。盛唐以后,面靥的式样更加丰富,有的形如钱币,有的状如杏桃。
再说回“闺怨”这首诗,您看这个少妇耗费了许久才化好了美美的“凝妆”,登上了翠楼,而此时应该满怀爱意夸她比花都美的夫婿,却去“觅封侯”了。女为悦己者容,这样一来,少妇忽然就由不知愁而变得如愁了。这是对青春已逝、年华老去、无人欣赏的无奈和愁绪。有意思的是,这样的愁绪不仅仅是符合少妇的,也与文人的愁苦是相通的。因此这首诗也不仅仅是一首少妇诗,它也体现了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却没有君王来欣赏,因而生出的一股情绪。
陆游沈园忆当时 —— 《钗头凤》宋.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但凡对陆游这首《钗头凤》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是陆游写给自己前妻唐婉的一首词。
词中所提到的“黄縢酒”是不少人以及不少版本都会写错的。它不是由黄藤泡成的黄藤酒,也不是姓滕的滕字,而是右下角为“糸”(读密或者丝)的縢。我们现在所讲的绞丝旁都是来源于糸这个字,意思是丝线。在古时候,贵重的东西会用金縢绑起来,
黄縢酒就是指用黄绸、黄丝带等东西绑起来、封起来的酒。《尚书》中就有一个《金縢》篇,讲了一个传奇故事。周武王在灭商后的第二年患了重病,周公专门建了一座祭坛,向历代先王祷告:“先王在天之灵,如果你们需要侍奉的话,一定不要让长孙姬发来,因为他在人间还承担着安定四方的重大责任。让我来吧,我比他多才多艺,能够把你们服侍的更好。”言下之意,自己愿代武王去死。周公就把祷告的文书放在一只用金丝绳封扎的匣子中。孰料第二天,武王的病就好了。后来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亲自摄政,成了事实上的主政者。管叔等人就散布谣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并在东部发动了骚乱。周公带兵东征,两年之间就把管叔及其叛乱者抓获了。因为流言蜚语,成王对周公有一些误解,虽未尽释对周公的怀疑,但也未敢责备周公。直到打开金縢见匣中之书,才彻底悔悟,明白了周公往日“勤劳王家”的良苦用心,认为天象大变也是“动威以彰周公之德”。“
金縢”一语,象征着圣人周公的仁爱忠诚是深藏不露、矢志不渝的。有人说,陆游这首《钗头凤》中的金縢酒便是化用了“
金縢”的典故,他忘不掉两个人曾同游沈园的美好,放不下过去和唐婉的一切,对爱情更是深而不露、矢志不渝。陆游在二十多岁写下这首《钗头凤》,此后几度重游沈园,七八十岁高龄的他依旧在《春游》、《沈园》等诗中,提起这段一生执著的爱,百转千折,终生不悔。白居易任性改词牌
——《忆江南》唐.白居易白居易有着浓浓的江南情结,他在苏州做过刺史,相当于苏州市市长,也在杭州做过刺史。这首词是白居易在67岁时,在洛阳写下的。实际上,他在离开苏杭之后,就再也忘不掉苏杭,以至于写了三十多首回忆苏杭。而这首《忆江南》原本的词牌是《望江南》,白老先生一想,干脆改成《忆江南》了。
这首词写得浅显易懂,却包含着浓浓的怀念和向往。词中似乎没有任何晦涩的地方,但是有一处若是较真起来,还真不是每个人都知道,那就是“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蓝”字究竟作何解。蓝是指颜色吗?恐怕不是。上句是“
日出江花红胜火”,火与蓝相对,火是名词,所以蓝就更不应该指颜色了。那么蓝是什么呢?是一种江南的水草,名“蓼(liao)蓝”。它看上去颜色碧绿,正所谓“江水绿如蓝”,但用它染出来的东西却是靛蓝色、深蓝色。 宋子问情怯因心虚 ——《渡汉江》唐.宋子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很多诗词单独去看,都会觉得非常感人,令人动容。但是若将它们放在历史的链条中去评判,也就不一样了。《渡江南》便是这样的一首诗。
这首《渡江南》是诗人宋子问在被贬广东,又从广东逃出来的途中所作。而宋子问为何会被贬到广东呢?原来,宋子问在武则天当政期间,一直阿附于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在武周政权垮台后,他就被贬了。事实上,宋子问逃离广东,便一直藏身于洛阳,没敢回家。他只是长期离家,也不知道家人会不会因为自己而受到株连,所以此时越是近乡,越是胆怯。同时他也“不敢问来人”,不光怕听到家人的消息,更怕家人因为自己而出事,从而感到自责。不过,我们综观这首诗,全篇没有提到这些背景信息,采取了全部略去的态度。
说句题外话,李国文在《诗人的嫉妒——看文学史上的一段悬案》一文中说,宋子问见到外甥刘希夷的诗作《代悲白头翁》,心生嫉妒,想据为己有,刘希夷不肯,宋子问就将他杀掉。这件事的直接证据就是来自《全唐诗》和《唐才子传》。在《全唐诗》中,宋子问的《有所思》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只有一句不同,准确地说,只有三个字不同,宋子问写“幽闺女儿惜颜色”,刘希夷写“洛阳女儿好颜色”。
元代文学家辛文芳所著的《唐才子传》中,不仅非常肯定了刘希夷是被宋子问所杀,还描绘了杀人的具体细节:“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唐代官员韦绚著有《刘宾客嘉话录》一书,其中也记载了这件事:“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子问酷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子问怒,以土袋压杀之。”也就是拿麻袋装土压死了自己的亲外甥。
我们当然不敢枉加评断这期凶杀事件是否确有其事,但通过李国文列举的另外一些史料,却也可以看出来宋子问的“小人”性格,而李国文表示,宋子问应该是一个完全可能因为嫉妒而杀掉外甥的人。比如据《新唐书》载,宋子问一直巴结女领导武则天的情人张易之,并经常为他捧“溺器”,足见其奴颜婢膝;比如据《旧唐书》载,宋子问在落魄之时,曾秘密告发他的救命恩人张仲之,使自己重新得宠,由此“深为义士所讥”。 (信息源自中国电视报《新闻聚焦》记者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