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佳文赏析】梦里重回高考
2017-12-17 15:12
巴达尔胡,中学特级教师。1988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教系蒙班,8月被分配到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二中学任教。历任任课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务处副主任兼校团委书记、教务主任、业务副校长等职务,曾荣获兴安盟优秀教师、盟级先进班主任、兴安盟学科带头人,自治区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殊荣。教学论文、教学心得等文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内蒙古教育》《向导》《阿拉腾温都苏》等刊物发表。
近几年我总是做同样一种梦,梦里我重新参加了高考。然而,不是在考场里什么也不会而陷入困境,就是为被录取的学校和专业不如意而懊恼,醒来时全身是汗,精神紧张,身体松垮无力,这可能与我的高考经历有关。
四次高考迈进大学校门
“60后”的我直到初中毕业还不知道有高考这一概念。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走出农村,当干部、挣工资、养家糊口。我第一次听说高考一词是1978年6月,在巴达尔胡中学,学校突然开会说,学习成绩好、想考大学的同学可以留下来参加高考,其他同学可以提前高中毕业回家。当时,我考到这所学校念高一还不到三个月,还没能适应这里的大部分老师的汉语讲课。除了蒙语文和汉语文能跟得上,数、理、化等课程一律听不懂,跟不上,当然“被毕业”回家了。1979年家乡的初中学校有初三年级了(之前到初二就初中毕业),我的班主任叫我回来念初三,9月份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音德尔第二中学念高中。当时的音二中环境和硬件条件虽然较差,但教学管理较规范,能开足开齐课程,但数、理、化等一些主要课程还用汉语讲课。对这个我一直不能适应,导致我理科基础较差。到高二分班的时候,我选择了文科(当年学生可以选文科、理科;可以选中专班、大专班)。在这里我对高考有了较深的了解。
1981年7月,我第一次参加高考,当年高考文科考试科目是蒙语文、汉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六科。我很遗憾地以2分之差没到本科线,没能被录取。1982年学校有了高三年级,我可以上高三再考,可还是没能如愿,离本科分数线差了16分。我不能灰心,我对自己的成绩很有信心,再努力一点,前进一步一定能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1984年,第四次参加高考,我终于迈进了大学的校门,考入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教系,圆了大学梦。
恢复高考40年里,有多少有志青年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我就是其中一名幸运儿。
与高考结下不解之缘
1988年8月,我本科毕业回到母校当老师,从1991年到2011年辅导过13届高三毕业生,从1996年进入教导处至今一直没有离开高考,真正与高考结下不解之缘。
1988年是高考恢复后第11年。高考实行全国统一报名、统一考试、统一招生。考试科类,全国统一规定分为理科、文科。考试科目,理科考语文(内蒙古蒙语授课生考蒙古语文、汉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7科;文科考语文(内蒙古蒙语授课生考蒙古语文、汉语文)、政治、数学、历史、地理6科。实行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招收少数自费生等三种招生办法,毕业生包分配。不存在就业难、找不到工作等问题,所以,这些农村孩子有奔头、有志向,无论学习多么辛苦,只要迈进大学校门就能抱“金饭碗”。但是高考升学率低,很多优秀学生三年勤奋学习全力准备高考,结果还是名落孙山,被挡在大学门外。
1991年我第一次任教高三,辅导高考。全体高三老师集中到一间大教室办公,各学科教师都单打独斗各顾各的学科,学科之间合作很少。但这种办公模式对分析和研究学生很有利。出于责任心,老师们都不敢怠慢,学生也很努力。每天晚上办公室挤得满满的,学生找老师提问解疑,老师找学生谈心鼓励。有的老师一晚3个小时里连厕所都没时间去。有一次召开模拟考试质量分析会,从下午开到晚上12点,校长也参加。工会主席在家一觉睡醒到学校巡查,看见会议室里灯火通明,探明高三老师们还在开会后很激动,当场拍板安排夜宵慰劳和鼓励老师们,成了传遍全校的佳话。记得当年我校高三毕业生是4个班206人,我带的班级成绩也不错,学生很优秀,也很努力,但高考结果只有9名学生上了大学,全校升学率才15%。很多学生经过复习、再复习才能进入大学殿堂。
我体验到的高考改革
1985年以后,高考在减少考试科目上进行了改革,开始推行“3+2”考试方案,我区从1994年实行这一方案,即将高考科目分为文史、理工两大类,将理工类7门,文史类6门考试科目都减为5门,所有的考生都必须考语文、数学、英语(内蒙古蒙语授课考生考蒙古语文、汉语文、数学)3科,理工类考生加考物理、化学,文史类考生加考政治、历史,理工类取消了政治、生物2科,文史类取消了地理学科,每科满分为150分。名义上是给学生减负,结果非但没有减负,还导致了学生生物、地理知识的贫乏。生物、地理老师教完毕业会考内容后重新回到高一任教,基本上与高三无缘而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
1996年,普通高校招生试行并轨招生改革,高校学费开始增加。在后续的几年中,高校的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50%。到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一些困难家庭的孩子出现了“上学难”的现象。于是国家陆续出台了贷款政策、资助政策,保证了每个困难家庭的孩子不因没有钱而中途辍学、退学。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升学率提高了,上大学的概率也高了。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近3倍,“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到2010年,高校录取率超过68%,我校的高考本科升学率由90年代的百分之十几一下子提高到2003年的88.2%。可另一方面,扩大招生导致高校生源质量降低,高校毕业生缺乏技能,就业压力增大,新的“读书无用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公布了全国高考改革方案,揭开了这一时期高考改革的序幕。在高考内容方面,《意见》提出了“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的考试命题原则,把“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作为高考内容改革的目标,试图通过高考指挥棒来影响中学教育重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内蒙古考试招生技术
改革
此后几年全国各省份陆续进行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内蒙古也从2009年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不但在命题主体上打破了全国统一的传统,而且在命题思想上由过去比较强调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在内容设计上增加了应用题和能力题,在试卷类型和结构上由以往的以单科知识和能力测试为主导向以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测试为主导转变,初步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独立的学科观念。在高考科目设置方面,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内蒙古从2002年实行“3+文综(理综)”科目考试,蒙语授课学生“3”是蒙语文、数学、英语+汉语文算3科各150分,文综(政史地)、理综(理化生)各300分,总分750分。英语科考试分数由之前的高校录取时参考分数,变为按一定比例直接进入高考总分。恢复了生物和地理学科的考试。政史地老师和理化生老师也不得不改变原来的单打独斗的做法,现如今并肩合作,共同研究,共同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合理。2000年后(内蒙古1999年)各地进行了春季招生改革试点,开始探索一年两次高考,这对于缓解考生压力,使学生有多次考试和录取的机会,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2003年开始,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9日。2008年,内蒙古民族考生的汉语文采用全国少数民族汉语等级考试(Ⅲ级),与高考同时考试,总分为300分,按50%折算成高考成绩,再按一定比例折算后与英语或蒙古语文合算成一科计入高考成绩。2015年“民族汉考”(Ⅲ级)考试时间提前到每年的1月份,与学业水平考试同时进行。民族汉语等级考试对我校学生(或者说对我地区学生)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民族汉考代替高考汉语文考试以后,导致师生都不太重视汉语文学科,学生汉语成绩大不如从前。汉语考试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考试手段的不断改进升级配套完善,使高考更具阳光科学公平公正性。内蒙古招生考试技术改革始终走在全国前列。1993年内蒙古高考实行标准化考试,试卷从单一卷改为两卷,其中Ⅰ卷为选择题(客观题),采用机器评卷;Ⅱ卷为非择题(主观题),采用人工评卷,评分标准也更客观、更标准、更精细。从2010年起我区陆续实行标准化考场、指静脉验证、网上阅卷、网上动态排名精确定位填报志愿、网上录取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虽然考前准备费事费力,但在备考中只要培训到位,就能很好地避免考试中作弊、评卷中人为的加减分等,更能体现高考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高效、科学,从而受到考生和家长的欢迎。
参与高考这么多年,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高考招生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不仅对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它还与每个考生的升学、就业紧密联系。高考不仅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国家事业,同时也是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民生工程。因此,每一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不仅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还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我相信改革的前景会越来越好,我对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非常期待。
微信编辑:刘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