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麒麟童
◆ ◆ ◆ ◆
海派——麒麟童
刘新阳
◆ ◆ ◆ ◆
在介绍了前后“四大须生”之后,在这一节中还有必要对这一时期在上海享有
盛名的“海派”杰出老生行表演艺术家“麒麟童”周信芳进行介绍。但在介绍周信芳之前,更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京剧自形成以来在上海的发展情况。
京剧在1840年左右形成以后,上海在1867年建造了“仿京”式的戏园“满庭芳”,此后,天津和北京戏班纷纷到上海演出,京剧由此传入上海。至同治、光绪年间,上海的京剧戏园有五十个左右。1876年,在上海的《申报》上首次出现“京剧”这个专有名词,可见,京剧已迅速成为上海最有影响的剧种,随着京剧在上海的不断实践与吐故纳新,逐渐在上海发展形成了显著的地域风格,人们把她称为“海派”京剧。
“海派”京剧的出现,与辛亥革命后上海的社会状况及开放的社会风气有着直接的关系。二十世纪后,上海的京剧舞台在上演传统剧目的同时,也相继出现了《年羹尧》、《英雄血泪图》、《汉刘邦》、《天雨花》、《苏秦张仪》、《徽钦二帝》、《华丽缘》、《狸猫换太子》、《火烧红莲寺》等历史题材的新剧目。
与此同时,五四运动使中西文化遭遇了强烈的碰撞,这使“海派”京剧进入了空前的发展期。汪笑侬演出的《党人碑》,昭示着戏曲改良运动的到来,从这时起,上海京剧舞台出现了如《黑籍冤魂》、《新茶花》、《宋教仁》、《阎瑞生》、《黄慧如》等一批关注并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大量新剧目的涌现,促进了“海派”京剧在创新中追求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伴随“海派”京剧的崛起,也涌现出了以王鸿寿(1850—1925)、李春来(1855—1925)、夏月珊(1868—1924)、潘月樵(1869—1928)、夏月润(1878—1931)、赵如泉(1881—1961)、冯子和(1888—1942)、欧阳予倩(1889—1962)等为代表的一批“海派”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并承前启后的“海派”京剧艺术家。
周信芳(1895—1975),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浙江慈城人。周信芳出身梨园世家,父亲周慰堂是青衣演员。周信芳六岁拜陈长兴为师,七岁登台,艺名“七龄童”,1906年后,随王鸿寿赴汉口演出。1907年在上海改艺名为“麒麟童”。1908年到北京入喜连成科班,与梅兰芳、林树森、高百岁同台。1912年周信芳回到上海,在新舞台等剧场与谭鑫培、李吉瑞、金秀山、冯子和等人同台,颇受教益。
《二堂放子》中周信芳饰刘彦昌,梅兰芳饰王桂英
《鸿门宴》中周信芳饰张良
1915年起,周信芳先后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了连台本戏《汉刘邦》、《天雨花》、《封神榜》等。此间,他两次赴北京、天律演出,使《萧何月下追韩信》、《鸿门宴》、《鹿台恨》、《反五关》等“海派”风格的京剧新剧目进入北方京剧观众的视野。与众多京剧演员不同的是,周信芳还是一位始终紧跟时代并通过编演新剧目直接配合时事,号召、激发观众关注现实的戏剧家。例如,在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前后,周信芳编演了《宋教仁》和《王莽篡位》,五四运动时他又编演了《学拳打金刚》,抗日战争时期,他又编演《明末遗恨》、《洪承畴》、《徽钦二帝》等新剧目,这些剧目都反映出周信芳清醒和独立的爱国热情。
1949年9月,周信芳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等职。1953年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新中国成立后,周信芳始终积极排演新戏,移植演出了昆曲《十五贯》,创演了《义责王魁》和《海瑞上疏》等。1955年和1961年,文化部、全国文联、中国剧协等部门分别联合举办了“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周年纪念”与“周信芳舞台生活六十周年纪念”演出活动。“文革”中,周信芳遭到长期的迫害与摧残,于1975年含冤逝世。
《孟丽君》中周信芳饰皇甫少华
《清风亭》中周信芳饰张元秀,刘斌昆饰贺氏
周信芳的代表剧目有《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四进士》、《打严嵩》、《清风亭》、《斩经堂》、《乌龙院》、《扫松下书》、《投军别窑》、《路遥知马力》、《打渔杀家》、《走麦城》、《鸿门宴》、《明末遗恨》、《秦香莲》、《澶渊之盟》、《义责王魁》、《海瑞上疏》等。
周信芳幼功扎实,在艺术上曾得到京剧前辈谭鑫培、王鸿寿、汪笑侬、孙菊仙等人的传授、熏陶和影响,其嗓音沙哑却持久耐唱,朴拙浑厚、苍醇从容。他的唱腔以苍凉遒劲为特色,往往在顿挫和跌宕的行腔中准确表达出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周信芳的念白里有南方口音,他的念白富于力度和激情,在表现风趣、悲伤等情绪时,念白能始终保持自然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周信芳特别以做工见长,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充分吸收话剧、电影和地方戏曲的营养,在融会贯通中独创一格。周信芳演戏表情逼真,身段动作敏捷娴熟、文武兼顾,在表演中运用髯口、水袖、身段并结合眼神与面部表情,综合准确表达出剧情和人物在特定处境中的思想感情,由于周信芳的艺名叫“麒麟童”,故而,他的表演艺术被人称为“麒派”。
《宋世杰》中周信芳饰宋世杰
周信芳不仅是表演艺术家,还是集编导于一身的全才。他创作和与人合作编写的剧目不下一百出。从《汉刘邦》开始,他主演的剧目基本上由自己导演,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由他主演的《义责王魁》、《澶渊之盟》等依然经他导演加工。周信芳还是一位勇于革新的艺术家,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改革创新,除对传统剧目做了去粗取精的整理改编,无论剧目的唱词、服装、扮相等均做了适合于自己风格却又与众不同的设计。周信芳在1937年曾拍摄过京剧影片《斩经堂》,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电影制片厂又先后为他拍摄了《宋世杰》和《周信芳的舞台艺术》(包括《徐策跑城》、《下书·杀惜》)两部彩色影片。此外,出版了《周信芳戏剧散论》、《周信芳演出剧本选》等文集和剧本集,这些都是今天研究“麒派”艺术的宝贵资料。
《文天祥》中周信芳饰文天祥
《乌龙院》中周信芳饰宋江
《明末遗恨》中周信芳(左)饰崇祯
周信芳的弟子传人有高百岁、陈鹤峰、李如春、于宗瑛、杨宝童、王富英、程毓章、曹艺斌、王瀛洲、李师斌、萧润增、张学海、李少春、李和曾、徐鸿培、董春伯、沈金波、童祥苓、明毓昆、徐敏初等,私淑者有赵麟童、小王桂卿、小麟童、张信忠、孙鹏志、王麟昆、王春柏、刘泽民、王晓樵、筱高雪樵等,再传弟子中有陈少云、王全熹、裴咏杰等。此外,如花脸演员中的裘盛戎、袁世海,武生中的高盛麟,旦行中的关肃霜、赵晓岚等在表演中都受到了“麒派”艺术的影响。
《徐策跑城》中周信芳饰徐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