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33个我——獭祭鱼年会实录

忙里偷闲,翻出2017年写的稿稿,总共三十三坨。

电影类最多,占42.4%。年初说要转型做电影,算是有型了。

亚文化、戏剧、艺术类并列第二多,都占12.1%。综艺、音乐、体育也各有两三坨。

往年的传统大项——出版和电视,今年完全没碰。

分数是我打的。

90分,是我会拿来吹嘘一番的;

80分,是我乐意承认写过的;

70分,是特别恨铁不成钢的那种;

60分,是一种客气的说法,这里写满了我的职业黑历史。

还好,得分柱图不是倒直角三角形。

其实,这些统计没什么意思,都是自说自话。

于是,我决定精分成三十三份,举办“獭祭鱼年度颁奖大会”,逼迫三十三个“我”参加评选。

以下是提名名单(本来想把所有文章的超链接放出来,微信系统一直不允许,很遗憾)。

年度调查突破

斗法《魅力中国城》:“今天你投票了吗?”——城市转型压力之下的全民动员

与2016年的《播音艺考黑幕调查》相比,2017年的提名稿稿简直是渣渣。不过,这次采访同样触及某些官方和资本利益,采用社会新闻的调查手法,与官员周旋、与当事人套磁、与禁令捉迷藏,乐趣无穷。

年度英文采访

“愿‘道’与你同在”——中国网络文学闯入英文世界

2017年共有8次外语采访,还是跟美国小黑哥聊的最酣畅。我在某英文翻译论坛找到他,教丫安装微信,两人跨越中国广州和美国南卡13个小时的时差,越洋视频,诚挚开放地聊了三天。这是小黑哥生平第一次接受采访,如今他的照片和故事已经传遍了中文世界。

年度破壁

“你是自愿留下来继续治疗的吗?”——写个游戏,玩玩现实

破壁,是亚文化报道共同的课题,采访之前,先得让那个二次元圈子里的人接受你。

本人初次破壁是2015年报道网络诗词,写完稿不到半年,就跟采访对象结婚了,堪称个人破壁史上的顶峰。

这次采访,最开始遭到强烈的提防和误解,艰难地做完稿子,采访联络人居然戏剧性地扭转态度,令我十分欣慰。

提名的还有:

“你不穿出去,谁知道这是汉服?”——穿汉服的年轻人

“我喜欢航海,这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失联者”郭川身后的中国大帆船运动

年度人物访谈

“名找我,利找我,奥斯卡来找我,我还是我”——对话成龙

贾樟柯与金砖国家导演合作拍“时间”

成龙和贾樟柯代表了两种理想的访谈人物,前者我命名为真性情型,后者我命名为学者型。只要做足功课,就有很大概率聊出不错的内容。所以,要珍惜这样的人们。

年度写作

“我的调色板上没有鲜艳的颜色”——艺术家黄于纲在湘西的创作

又是差强人意的提名,文学世界珠玉满地、星辰满天,这样的写作实在不值得表彰。提名更多地是对这种写作努力的鼓励,虽然在新闻报道中,“义理”大于“考据”大于“辞章”,但这不意味着放弃对写作的追求,义理考据辞章皆美,才是好文章。

年度创意

我想文个“泰山”来吹嘘我的卓尔不凡

十八国读者同题问答,采访过程中灵光乍现的策划,操作并不复杂,又轻松好看,值得鼓励。

同时提名的还有:

守护安仁双年展——22个保安与当代艺术的一次亲密接触

可惜为了赶进度,完成度不够理想。

年度出版转载

老舍小说的改编权,就这个没卖出去——导演梅峰与《不成问题的问题》

被图书出版物转载的稿稿,本人职业生涯第一次,还拿到了一笔不大不小的转载费。有没有结集出书的价值,或许是侧面评价一坨稿稿的最好标准吧。

年度热点

“说我打着爱国旗号圈钱,这我受不了”——电影《战狼2》为什么大卖

面对性侵害,“不要发一通愤慨就结束了” 电影《嘉年华》中的成长之痛

两部现象级电影,做到了快速反应,开掘的深度也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是随热闹烟消云散的泡沫文字。

下面的几个“奖项”,类似于电影界的金酸莓奖、金扫帚奖。

如果能穿越时空,我多想把这些稿稿掐死在襁褓中。如今它们不可磨灭地降临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最糟蹋采访

姜思达:生活方向越清晰,就会越有偏见——从《奇葩说》到《透明人》

桂纶镁:当年小清新,现在“神经质”

他不光有电影,还有《真相访谈》——印度国宝阿米尔·汗与《摔跤吧,爸爸!》

三位都不算难聊的采访对象,时间也给得很足,结果你你你都成什么样子了!

最水采访

蔡康永:不定义自己,可能更有趣

既是电影,又告诉你电影是怎么制作的 “影像戏剧”在乌镇戏剧节

极其有限的采访,通过资料整合和现场观察强撑。

最任性选题

“人应该经常有一点小疑惑”——法国球星图拉姆在中国足校

法国男足前队长有什么新闻价值?不要让个人兴趣干扰职务判断……

最枉费“出差”

“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的时候,危险就来了”——雷德利·斯科特和《异形·契约》

去了一趟伦敦,都没能用文字把伦敦带回来。

最糟糕呈现

“爱是生来就有的,老讲爱情反而狭窄”张艾嘉首拍大陆故事

采访中规中矩,写作严重拖后腿,痛惜……

没点到名的稿稿

孙燕姿、林俊杰:我们唱着的歌——被语言政策影响的新加坡乐坛(80分)

2016中国流行音乐的“失败”与“开始”——艺术、钱,还是调音师的问题?(80分)

“这样的戏太危险,未知数很大”——怎样用昆曲表演荒诞派戏剧《椅子》(80分)

“莎剧在跨性别排演的时候是最好玩的”(80分)

天庭,就是一家控制命运的大公司——十七年后的《悟空传》(80分)

《敦刻尔克》:人的重要性,不及怀表的声音——“反英雄”导演诺兰的“主旋律”大片(80分)

我们为什么高估《天才枪手》?(80分)

“一切都以钱为标准的价值观,是很可悲的” 电影《老兽》的魔幻与现实(80分)

“看上去一盘散沙,其实有一套规则” 在游戏里改造城中村(70分)

“手稿上有每个作家跟作品搏斗的过程”大英图书馆作家手稿展背后的木心(60分)

是“邪恶的”,也是“酷的”“聪明的”——音乐剧《魔法坏女巫》的“黑童话”(60分)

上春晚是下半年提神,现在一年四季都提神”——范伟与《父子雄兵》(60分)

2018年,弄点好东西。

网络编辑 柚香

獭祭鱼

微信:dailyfish

一个文化记者的日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