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大千世界,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三千大千世界,首先要弄清楚的概念是“世界”。
“世界”由“世”和“界”两个字构成。
“世”是什么意思呢?原来“世”字是数字“三十”的一种延伸。
在甲骨文和金文等早期文字当中,个位数的前几位用横向的积画来表示:“一”就是画一道横杠,“二”就是画两道横杠,“三”就是画三道横杠,“四”就是画四道横杠。那么数到“十”怎么办?既然个位数是横向的积画,那么十位数就用竖向的积画,于是“十”就是画一道竖杠,“二十”就是画两道竖杠,“三十”就是画三道竖杠,“四十”就是画四道竖杠。不过这个竖杠有时候不是单纯的竖杠,还要在竖杠中间加个点或者加个小横,或者把中间画得胖一点。而从“二十”到“四十”,还要把下面束起来,后来就发展为“廿”“卅”“卌”这样的字。
而“世”字就是从“卅”字发展而来,把“卅”字下面收束起来的部分,延长一个尾巴,就成了“世”字。古人造字就是如此奇妙。因此,《说文》说:“三十年为一世。从卅而曳长之。”意思是:三十年就是一世,而“世”字就是把“卅”字末尾拉长。
由此我们知道,原来“世”字最初的意思就是三十年,是一个时间的计量单位。
那么,“界”是什么意思呢?“界”字未见早期字形,最早的字形只有小篆和秦简。小篆和秦简都是由“田”字和“介”字构成,也可以写作左右结构的“畍”。而这个字形的含义主要来自“介”。
甲骨文“介”字字形为一个人前后各有一个竖点,这两个竖点表示对中间这个人的保护,其实就是前后铠甲的象形。所以,“介”的本义为铠甲,由铠甲引申为保护;因为铠甲把人围在中间,是人与外界的界限,所以进一步引申出边界的义项。
而“界”字是在“介”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田”字,有了土地界限的义项。
因此,“世界”两个字其实最初有时间和空间两个范围的义项。
那么,“世界”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原来“世界”也是一个佛教的词汇。
在古印度佛教中,有一个想象中的宇宙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有一个中心点,这个中心点就是须弥山。从平面方向上看,须弥山的周围是大海。跨过大海,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大洲。分别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芦洲。
从立体世界看,须弥山坐落在地轮之上,而地轮之下还有金轮、水轮和风轮。须弥山的上方是三界的天,分别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欲界有六层天,从下往上,分别是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而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六道都在欲界之中。往上的色界是第二界,色界已经摆脱了欲望,但仍然是有颜色有形状,所以叫色界。色界共有四重天,分别是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和四禅天。无色界是第三界,不仅摆脱了欲望,而且还摆脱了形状,所以叫无色界。无色界也有四重,最高的一层叫非想非非想,是三界中的最高境界。
从平面到立体,这样就组成一个完整的小世界。
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三个千递进,所以称作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组成一个佛土。那么,一个佛土,也就是一个大千世界是多少个小世界呢?三个一千相乘,一共是十亿个小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这样被计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