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溍:谭元寿的审美标准高,不随波逐流。
朱家溍先生
文物专家 京昆名票
戏箱,经过弋腔、昆腔、乱弹长期使用、样式、花色逐渐有所演变,品种也有所增减,用料也有不同。从故宫博物院所藏二十余份箱和不成整份箱的,如明,清康熙、乾隆等早期精品来看.前后比较当然变化是很大的。仅以清代后期而论。同(治)光(绪)年间.前后也有变化。例如前一个时期的靠旗只有一尺左右,而最晚一批靠旗则又接近民国时期通行的靠旗尺寸。
清代戏曲服装—男白靠
也有的服饰多少年来变化较小,整个戏箱各种东西发展并不平衡,有的东西后来变得比以前好,有的东西变得不如以前。也有的东西曾经达到一个很好的样子,可是经过再改,反而改环了。不必谈清代的情况,从我看戏七十年、演戏六十五年的生活中看到的和亲身经遇的变化,现在举例说明如下。
盔头箱中帅盔和台顶,这两种盔头放在帽架上,当然盔缨是正直朝上的,如果戴在头上,是和其他任何帽子一样,必然是偏后一些,于是盔缨很自然地向后形成时钟一两点钟的角度,而不是正十二点的角度。在明清两代肖像画中的甲胄将士的像,头上的盔缨角度都是如此。这样既很美观又有生活依据。可是近二十年来,戏箱中的帅盔和台顶的盔缨都改向前倾,并且缩短,极其难看。
京剧《麒麟阁》(图片来源微博:老道)
改的原因可能是怕这个高高的盔缨和四根靠旗有些矛盾。于是因噎废食,把盔缨缩短,又扭转向前倾来解决这个矛盾。这样的改法是不对的,实际没有必要改。我青年时演《麒麟阁·三档》还戴的是旧式台顶,盔缨顶在中间两根靠旗的空档中活动,一点矛盾也没有,万一不留意偶然盔缨顶拨在两根靠旗外的话,只需稍低一下头,盔缨立刻就恢复到中间的空档。如果演戏对于自己头上脚下的穿戴都不能驾驭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是一个不合格的演员。
朱家溍演出《卸甲封王》
三十年后我又两次重演《麒麟阁·三档》,都戴新式的,极为难看。前两年我有一次演《卸甲封王》,预先关照管箱师傅能否找一个旧台顶,如果不能,我宁可改戴荷叶盔。因为新式的不仅盔缨向前很难看,而且两旁双翅加大抬高缀以黄穗,尤其难看。台顶如果不插盔缨,老式的又叫“耳不闻”或“侯帽”两旁双翅下垂,略往上卷,素净大方。现在流行高大双翅加黄穗的这种,是金少山演《二进宫》时最先戴的,现在流行的都是这样。
音配像《霸王别姬》谭元寿饰韩信
只有前两年看见谭元寿演《霸王别姬》的韩信,戴的还是老样的一种,看起来非常舒服,说明谭元寿的审美标准高,不随波逐流。(摘自1991年朱家溍《中国京剧衣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