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阴囊湿疹1例:31岁,阴囊部散在丘疹,伴瘙痒,反复难愈
关某,男,31岁,阴囊部散在丘疹,瘙痒1年半。
1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症,多地就诊,用药即有效,但症状反复发作。
平素体健,食欲尚可,睡眠正常,大便偏稀,小便可,舌淡,苔白厚腻,脉可。查体:阴囊潮湿增厚。
中医诊断:肾囊风,肝脾虚寒型。
辨证立法:中医学认为阴囊湿疹多为肝经湿热下注,患者舌淡苔白厚腻且大便稀溏, 总体是虚寒与湿邪共存之证,结合发病脏腑,可辨为肝脾虚寒证。
处方:柴胡,桂枝,炒吴茱萸,茯苓,乌梢蛇,白鲜皮,陈皮,苍术,炒薏苡仁,甘草(剂量因人而异),水煎服。曲安奈德乳膏局部外用。
二诊:用药半个月后,瘙痒止,舌淡、苔白腻厚,脉左弦右可。中药原方加黄芩、连翘,继续服用。
三诊:服药2周后,皮损消退,瘙痒止,舌淡,苔白腻厚,脉左稍弦,右沉,大便稀薄。中药初诊方加砂仁,续服10剂。
四诊:阴囊痒止,外观已正常,舌淡,苔白腻厚,脉稍弦,大便粘滞。中药初诊方加土茯苓、炒山药、炒吴茱萸,巩固调理月余,诸症皆消。
按语:方中桂枝、吴茱萸可温肝脾之寒;与柴胡配合引药入于阴囊;陈皮、茯苓、炒薏苡仁理气健脾除湿;乌梢蛇、白鲜皮祛风通络止痒;苍术燥湿健脾;甘草以调和诸药。
二诊时瘙痒已不明显,加黄芩、 连翘增强清热除湿功用。之后基本是随证加减,整体辨证思路未变,效不更方,最后终收全功。
注意:上面涉及组方并不适合每一个人,未经辨证,切勿擅自服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