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文苑 / 谢正魁:故乡的苕洞
故乡的苕洞
谢正魁
一指流年处,光阴似箭飞。逝去的轮回,依然生动如画。待每年的红薯上市的季节,我总是极欢喜的享用,它会带我重温那逝去的岁月,逝去的薯情!
我的故乡在鄂东南,当地人称红薯为苕。看到苕,我就会想到曾经用来储藏苕的苕洞(北方称地窖),因为它的存在,一年里的多半时光我们都有苕吃。
小时候,故乡的水稻、小麦等主粮产量不高,而苕的产量很高,于是苕长期扮演了第三主粮的角色。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煮饭时经常放几块苕片,以弥补大米的缺口。没有冷库保存的苕容易腐烂,但这难不倒智慧的祖辈,祖辈流传下来的方法就是把苕存放在苕洞里,苕存放苕洞一段时间,吃起来很甘甜。
为了防止水淹,故乡的苕洞集中在村西头地势较高的小土山上。几十个苕洞星罗棋布,蔚为壮观。记忆中的苕洞直径约为1.5米,深约4米,洞口放上几块砖头,然后盖上一块水泥板,减少雨水进入。长大后我才明白挖苕洞的用处主要是与空气隔绝,减少对苕的氧化,增加二氧化碳来对它的保护,起到保鲜的作用。可以说,苕洞就是祖辈发明的“冷库”。
小时候,我喜欢跟着爷爷,爷爷也喜欢带着我。想到苕洞,我的脑海中就会出现孩提时和爷爷一起去苕洞存苕、取苕的片段。
每到秋十月的时候,几场秋霜过后,一家人就忙碌起来了。白天一趟趟的将地里新挖的苕一趟趟挑回家,放在太阳底下一一的晾晒,以免存洞后受潮霉变,第二天放到苕洞进行储存,需要时再取出来食用。
由于苕洞狭小,通常是大人在洞口,让小孩子进洞存苕、取苕。小孩子先进洞,装满苕或空的筐子后进洞,筐子下来前和离开前,小孩子张开双臂,像壁虎一样紧贴洞壁,以免被后进洞装满苕或空的铁丝筐或竹筐撞着脑袋。筐子在洞底着地后把苕从铁丝筐或竹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来或装进去,一个个小心摆好,摆好后小孩再出洞。记得当年自己年龄较小,爷爷先让我蹲坐在已经用几股绳子系好的铁丝筐上,两手紧紧抓住铁丝筐的边沿,以保持平衡。准备就绪后,爷爷再将我慢慢放到苕洞里。年龄稍大后,爷爷就用绳子系在我的腋下,打上活结,让我两手抓紧绳子,两脚夹着绳子,徐徐地将我放到苕洞里,有种“缒城而下”的感觉,存苕、取苕完毕后再这样“缒城而上”。
记得第一次下去的时候是去取苕,四周一片漆黑,心里顿时感到少有过的惶恐,幸亏爷爷的手电筒从洞口发出的光圈及时跟进,爷爷也在洞口叫我不要怕,然后提示我怎样取苕,我才有了一丝的心安。爷爷先把苕拉到洞口,然后再将我拉到洞口。这次“惊险”的经历使我的胆子变大了,以后再进洞存苕、取苕似乎没有了以前的忐忑不安了。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故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苕渐渐失去了第三主粮的地位,苕洞也随之失却了昔日的功用,变得残破不堪。每次经过的时候,看到它,总觉得空落落的,似那随风逝去的岁月,一种惆怅莫名涌上心头!我怀念帮助我度过困难时期的苕洞,也怀念陪伴我度过苦乐童年的爷爷!
此文已推荐《孝感晚报》刊发
* 作者简介:谢正魁,孝感人,现在孝感楚澴中学任教。
志远教育地址:孝感市文化路保丽广场2栋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