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伟人周恩来

导语

今天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4周年的日子,虽然他离开我们已近半个世纪,但是人民从未有忘记过他。本刊借李东红一篇去年发表于《沈阳党史》上的文章,和画家李人毅的系列周恩来肖像,来纪念伟人周恩来。

《青年周恩来》/李人毅绘

沈阳,周恩来革命的起点

作者:李东红

革命生涯的起点

周总理与沈阳结缘,是在他12岁那年。因为母亲的故去,父亲的无暇照料,1910年春天,他跟随回老家淮安探亲的三堂伯来到东北。

东北是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是民族危机格外深重的地方。尤其是以中国东北为战场的日俄战争结束不久。沈阳老城的西部已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

初到沈阳的周恩来,被送进了奉天东关模范二级小学校。在沈阳读书期间,他目睹了沈阳南郊日俄战争遗迹魏家楼子,并听到当地村民讲述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灾难。也还是这一年,日本正式吞并了只有一水之隔的朝鲜,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人们终日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这一切,都给少年的周恩来以强烈的激愤。

由是,他开始关心国家大事,阅报已成了他的日常习惯。一次当老师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周恩来则坚定地回答说“为了中华之崛起!” 我刚到沈阳市图书馆馆位于中街馆址报道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巨型横额。这句少年周恩来的志向,伴随了我整个学生时代与青年时期,它是我那个时候的座右铭。

周恩来在沈阳的这三年间,他遇到了给他以深刻影响的恩师高盘之先生。我们从他在延安时回答外国记者的采访实录就可见其影响之深刻:“少年时代在沈阳读书时,得山东高盘之先生的教诲与鼓励,他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指路人。”

高盘之先生,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会员,1907年,因在济南领导学生反清斗争而遭通缉,由是逃亡东北,在东关模范学堂谋得教员职位,教授历史、地理课程。在高先生的影响下,他剪掉了象征清王朝的辫子,三年后在与老师做竟夜告别时,先生赠与他“翔宇”二字,愿其如鲲鹏展翅,翱翔九州。翔宇就成了总理早年及在法留学时常用的笔名。直到他后来出任新中国的总理,他依然深情地说:“没有高先生的教导,我不会有今天。”总理一直珍藏着高先生在其毕时所送的照片,虽然总理历尽了社会的大动荡与大变革,这张照片始终伴随着他。

对于当初走进沈阳时的瘦弱少年周恩来,在三年后走出沈阳时,已是体魄康健的少年郞了。对此,他后来对辽宁大学的学生说:“我身体这样好,感谢你们东北的高粱米饭、大风、黄土,给了我很大的锻炼。”“吃高粱米饭,生活习惯改变了,长了骨骼,锻炼了肠胃,使身体能适应以后艰苦的战争年代和繁忙的工作。”

就此,我们有理由说,沈阳是周恩来走上革命之路的起点。

《伟人周恩来》/李人毅绘

《周恩来》/李人毅绘

工业建设的重点

总理从1910年春走进沈阳时起,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先后多次来到沈阳视察工作,陪同外宾来沈阳考察。

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近郊召开,7月会议结束后,途经沈阳时,向满洲省委传达了六大会议精神,又顺路去看望了伯父。这是总理离开沈阳15年后,第一次回沈阳。

之后是1950年初。是年1月11日在他北上苏联途中写给邓大姐的信中,还特地提及“11日五时半到沈阳”,在沈阳略事休息,继续北上,前往苏联助毛泽东谈判。半月后由苏联回国,在沈阳陪同毛泽东主席视察了四天。

在沈阳的这四天里,他陪同毛泽东主席与东北局主要负责人高岗、林枫等就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有关协定,且需要在东北地区贯彻落实的问题,进行了交换意见。总理还在东北局干部会议上报告了毛泽东主席在苏联访问的情况。

我们知道,这次毛泽东远赴苏联与斯大林的谈判是十分艰难的。正如后来总理在外交部全体干部会上作的主题为中苏缔约后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外交工作任务的报告中说的那样:“由于斯大林和毛泽东的直接会晤,顺利地签订了条约和协定……条约中有反对和争取两个方面的任务。我们所反对的一方面,是条约里指出的与日本勾结的国家,这就是美国……积极争取的一方面,这就是要争取世界持久的和平。这两方面体现了我们今天的外交斗争和我们在和平阵营所从事的神圣伟大的任务。”

“这个条约不仅体现了中苏两个国家7万万人民的团结。而且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和新民主主义国家8万万人民的团结。它不仅鼓舞了殖民地的国家和被压迫的民族,同时也鼓舞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所以,这个条约是有其历史意义的。”

因而我们知道了总理为什么对我们与苏联的经济合作问题,以及聘请来华工作的苏联专家问题,都给予了十分细致而具体的指示的原因所在,其次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

东北,是全国最先解放的区域,它肩负着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及重建家园的重任,对于这次来之不易的苏联贷款,绝大部分给了东北,当然,这也与当时东北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不无关系。尤其是东北解放后,国民经济恢复得比较快,并且已经开始进入到经济建设阶段。毛泽东在当时就曾说过:“东北是全国工业建设的基地。”东北经济建设发展的如何,对全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望历史,我们有理由说,假如没有东北的率先解放以及对全国解放的支援,打败老蒋,解放全中国这一宏愿的实现,恐怕得延期。假如没有当时东北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毛泽东抗美援朝的决心,就不会下得那样坚定。

《周恩来》/李人毅绘

《周恩来》/李人毅绘

时刻关注的焦点

当我们翻阅沈阳解放初期的老报纸,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内容:某某工厂又培养了三十几名干部,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南下工作。一位老同志曾说过:他的父亲那时在皇姑屯火车站上看到装满物资的列车昼夜不断地南下,整整半月,回来都是空车。这仅是沈阳皇姑屯一处火车站。可见当时沈阳在全国地位的重要。

还有件小事,可以看出总理对沈阳市的关注程度。1950年8月18日,沈阳市召开了第二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协商会议,本会议选出沈阳市政府委员33人。当这份名单上报到政务院(即国务院)时,周恩来总理对这份上报来的名单中没有出现农民代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于9月15日,致电给当时的东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岗“沈阳市政府委员名单中无农民代表,而沈阳近郊有农民约50万,宜增加农民代表壹人请考虑提出人选。” 后沈阳市第二届二次协商委员会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推选了新城子区新城子乡西五旗村农民代表包有才为政府委员。

196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时期,为督导各地落实调整方案,是年6月,总理来到重工业区东北视察,6月13日,总理由邓大姐陪同,视察了沈阳飞机厂,在飞机厂,他走了5个厂房,9个车间,同数百名工人、干部交谈,了解情况。之后又去了航空研究院空气动力研究所1号风洞了解情况。在这次考察中,总理提出了十分具体的问题:新老飞机何时能接衔接上;原材料及成件的供应问题,尤其是高温合金、非金属制品、轴承等问得十分详细;特别是对工厂的管理干部,是否钻研业务,比如过去是干什么的,现在是否是专家?还有就是技术力量的问题,再有就是承担整机制造的工厂,如何处理零备件与整机生产之间的关系等。

周恩来在担任总理的26年中,对我国航空工业的重大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对航空工业的每一个重大发展节点,都有明确的指示。

抚今追昔,周总理对沈阳的关怀,已经成为沈阳历史中最令人骄傲和自豪的篇章,也激励着沈阳人民更加振奋精神建设家园。

《周恩来》/李人毅绘

《周恩来》/李人毅绘

《周恩来》/李人毅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