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岗:三个邮局沉醉了时光
民国小镇九龙岗,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地方。对淮南城市起源略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源头有三个——九龙岗、田家庵、大通。可以毫不谦虚地说,九龙岗是源头的源头。
九龙岗现在隶属于淮南市大通区,它的辖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如何在这么大的范围内找到九龙岗当年的核心区域呢?这需要我们来到九龙岗老街。我在这里看到的门牌是“九龙岗村九龙岗”,这足以说明老街就是九龙岗的发祥地。
老街是当地居民惯常的叫法,它在户籍中的名称叫做矿新街。不过,在解放前,这里叫做矿富街。街名的变化,估计跟1950年冬天开始的土地改革有关。那时的口号是“打倒地主,中立富农”,后来进而提出打倒“地富反坏右”。“富”字在当时比较敏感。新中国的“新”通常会在名称上有所体现,因而有了现在的矿新街。
漫步矿新街,我发现它有了一条刚竣工的水泥小路,这条小路正蜿蜒在九龙岗技校的背后。两年前,为了写作《民国小镇九龙岗》,我也曾漫步小镇时光,那时的矿新街还沿用着矿富街的石板路。不过,现代交通工具已经把石板碾压成了坑洼的碎石。
今天我行走的这条崭新的水泥小路,在当年的九龙岗可谓通衢大道。风霜已经无情的把它缩水成了窄窄的街巷。这条街巷还遗存了几处青砖的老房;仿佛还能听到曾经的那些南来北往的商贾在发出窸窣的声响;似乎还能看到矿工出井后那一张张黝黑的脸庞;好像还有贫苦人群的热汗在浃背地流淌。
如果他们有什么家书需要遥寄远方,这里有一处淮南现存最早的邮局,可以为他们鸿雁传书,疗一疗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忧伤。下面,请与我同行,走近这处开办于1935年的邮局,来看看它是如何去沉醉了那一段民国时光。
这处邮局位于矿新街中段的十字路口,是一座四间两层的青砖楼房。1934年由当地一户周姓人建造,现在已经没有了屋顶。冬日的阳光一览无余,撒进了空空的房腔。走近老房,不用仔细辨认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拱起美人角的精致轩窗。它的正面有五根用于抗震的立柱,中间的那根立柱设计成凹进柱面的造型,像是用来悬挂牌匾的地方。
如果我判断正确的话,当时悬挂的标牌可能名叫“九龙岗邮政局”。据《淮南邮电大事记》记载——“1935年5月,九龙岗矿富街设三等乙级邮政局(租赁私房),首任局长雷泳琴,有邮差、听差二人,开办平、挂函件,汇款,包裹三项业务”。
同行的千纸鹤先生热衷于淮南地区的考据工作。他手里占据了一些宝贵的资料。我见过他保存的一张邮戳为“安徽,九龙岗,廿四年三月十二”的邮票。这张邮戳为1935年3月12日,价值壹分,标志为“中华民国邮政”的邮票,不仅把《淮南邮电大事记》中关于九龙岗邮政局开办的时间提前了两个月,还可以看出当年的九龙岗地位辉煌——直接看齐省字头。因为那时的淮南市还不存在。
1950年,县级淮南市成立。1951年10月,九龙岗邮政局与电信营业所合并,成立九龙岗邮电局。营业的场所从矿新街搬到了九龙岗技校大门前的路口。
站在邮电局的遗址旁,我看到的是一堵青砖墙。青砖墙上遗留着斑斑驳驳的“邮电局”三个大字,似乎还在散发着它刚刚营业时的甜美芬芳。尽管那三个大字排列的顺序还是从右到左的传统做法,但是“中国人民邮政”的字样已经变成邮票上新的签章。
抬头仰望,山墙上白色的字迹依然是白色,我好奇于日晕月华怎么没有让它黯然失色?怎么没有给它镀上一层时间的浅黄?它静立在这条窄窄的小巷,看着兴办年货的人们在它面前自由来往。
我见过一张“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邮票,就是从这里寄出的。邮戳日期是1953年2月10日。是时,轰轰烈烈的治理淮河运动正蓬勃开展,淮河沿岸有260万民工上堤。不知道贴上这枚邮票的人儿今天身居何方?
新中国百废待兴,淮南市也必然要加大建设的步伐。就在这处邮电局常态营业的时候,取代它的另一处邮电局办公场所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中。这次的设计非同凡响,参与的单位是上海华东建筑设计公司,就是后来的一机部第一设计院。设计者是中国第一代女设计师张玉泉,她也是中国第一位独立执业的女建筑师。
想见识名家手笔,你需要来到九龙岗南门口,也就是淮南市十四中老校门的斜对面。这处淮南市可以确定的最早的由名家设计的建筑,竣工于1954年7月,占地面积189平方米,总造价9810元。
南门口邮电局位于丁字路口的西北方向,它的建筑形状依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定,采用的是同时面对东、南两条马路的怀抱式。单层的门面依次排开,比较开阔,可以容乃多人办公,兼办多种业务。这处邮电局使用了20多年,见惯了文革时期太多的人间表情。
走到南门口邮电局的侧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滴水屋檐的高度处,还是采用了传统的防火山设计,这种设计风格在与九龙岗隔高塘湖而望的炉桥镇古民居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不过,传统的层层叠叠似的马头墙已经改成了苏式的尖山。融会贯通的结果,就是建筑设计也会敏感地捕捉到新的时代内容。
走进邮电局的小院,我惊喜地看到了一丛盛开的腊梅。蜡质的金黄色花瓣一朵朵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雅香,遥相辉映着冬日的漫天暖阳。正所谓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在梅花的掩映下鉴赏南门口邮局,我的情怀早已冲破零下五摄氏度的寒冷,笑起了东风。
从背后看南门口邮局,它的屋顶覆盖着平整的苏瓦,它的墙体与前面的门脸砌用的红砖不同,一律采用的是青砖。这种色彩的变幻,使得整座建筑灵动而不失庄重的风范。
随着现代通信工具的普及,曾经红红火火的南门口邮局已闲置多年。它的刷着邮电色的部分窗户被红砖砌了起来,它的刷着邮电色的双扇木质大门好像不见了踪迹,房门洞开的像是一张大嘴,估计想向我倾诉一番什么衷肠。
若想仔细聆听,这需要我走进它冷清清的房腔;这需要我把它钉着细木条的天花板仰望;这需要我环顾左右,看看有没有留下什么蛛丝马迹沉醉了时光。
我发现在它迎着顾客的墙壁上还遗留着一段标语——“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这是著名的毛主席语录,说于一九三九年。它被排笔蘸着广告色书写在室内墙壁上,冬去春来,花残花香,这段话在时间小河里慢慢流淌,貌似经历了不同阶段的信仰。
漫步民国小镇九龙岗,经意与不经意间,八十个年头的时间已经在自由地徜徉,时间之手一点都不停留,始终在精心酝酿一段沉醉的时光。留步小镇的三个邮局旧址,我要用心去书写一篇砖瓦砌就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字迹有些沧桑,它悄悄记录的三个鲜为人知的邮局却又散发着特有的芳香。这些邮局顺次交替,哪一次的变迁都与祖国的时局和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这些邮局接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淮南的人们,这些邮局又带着他们的讯息去往四面八方。
直到今天,我们都可以随口举例说淮南建市初期干群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此处有许多名家云集,比如高级建筑师张玉泉。这位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的女生,1941年与她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的丈夫一起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建筑师事务所。1942年,她的丈夫病逝后,她带着孩子独自经营。知识女性柔弱的双肩担起的往往是坚强!犹如梅花,一日寒风一日香。
1950年,张玉泉响应政府号召接受公私合营,随后主笔设计九龙岗南门口邮局。她30岁守寡终老一生,作为建筑界的泰斗之一,她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个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荣誉始终取决于这个人为国家奉献了什么!我们不是不接受批评,我们不接受的只是不顾国情的哗众取宠似的挑剔。
漫步民国小镇九龙岗,我发现小镇遗古风,这里的人们大气而又善良!亲爱的,我所工作的淮南已腊梅飘香,我所热爱的淮南正梅花得意占群芳。希望淮南市不要遗忘九龙岗这些凤仪独特的建筑艺术,她们会神奇的向后人倾诉一番番衷肠,她们会永远沉醉一段段难忘的时光……
《九龙岗:三个邮局沉醉了时光》 2017.1.29
(作者:崔小红,民主建国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