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本的沟通方式有两种,你最常用的是哪种?
我们在与人交流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回应的模式:上推和下切。先来明确一下概念。
比如,有个朋友来找你抱怨,说老婆不懂事,无法沟通。这时候你会如何回应呢?一种是概括、判断、总结式的回应,像“你一老爷们,跟自己媳妇叫什么劲”;“心宽点、让着她点,什么事都解决了。”这个就叫上推式,也就是把具体的问题,抽象、概括成结论或道理,这么做的结果能得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但沟通也就到此为止了。不是吗?话都让你说了,别人还有什么可说的。那你不分青红皂白的指导意见会有用吗?大概率不会,除非对方拿你当大师了,那倒说不准。
另一种方式是把问题具体化,比如这么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经济方面还是生活方面,或者还有你们之外的其他因素?”这就是下切式回应,也就是把话题转向具体化、细节化,这样分解下去,才更容易把沟通进行下去,把问题呈现出来,这时候得出的结论才更有说服力。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下切方式明显比上推方式更有利于沟通。下切方式能让对方感觉你确实重视当下的问题,有交流的诚意。比如老婆买了件自己满意的新衣服,一定会跟你臭美一下(当然,这是假设她还不讨厌你),如果这时候你说句“挺好看的。”这就叫上推,结论已经出来了,当然就没啥好聊的了,这显然很难让老婆满意,她会觉得你在敷衍她(照此下去你离被讨厌就不远了)。那么怎么做叫下切呢?你可以说:“这个颜色很适合你,衬托着你的皮肤更白了。”这种细节化的方式更容易让沟通继续下去,接着可以聊和谁逛街?在哪买的……这样的沟通会让彼此都觉得很舒服。
下切方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分解对方的信念,并借以解决实际问题。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有个精神病人,坚定认为自己是一具尸体,然后整天不吃不喝。医生告诉他,他不是尸体,他根本不信。后来医生就说,既然你说自己是尸体,那我问你,尸体会不会流血?病人说,当然不会了。然后医生用针刺破了他的皮肤,这个精神病人就开始流血。医生的想法是,这样他总相信自己不是尸体了吧。谁知,他很震惊地说,天哪,尸体居然会流血!在这里,病人的信念,就是“我是一具尸体”,医生想让他相信自己不是尸体,直接挑战了他的信念,结果失败了。医生最后是怎么做的呢?他发现,既然改变不了“他是尸体”的想法,至少先让他好好活着啊。所以医生就说:“既然尸体能流血,那是不是还可以吃东西?要不咱们试试吧,也许尸体也能过得不错。”结果,病人就很配合地开始吃饭。你看,医生所做的事,就是在病人已有信念的基础上,向下拓展,具体化了信念的含义,才发现了改变病人现状的方法。
所以,下次你与人交流的时候 ,也可以试试这种方法,避免直接的信念冲突,关注细节,从细节中寻找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