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包头 五原郡所辖古城 定名浅析

梁 坚

包头地处黄河冲击形成的平原,北面有大青山环抱,南面有黄河缠绕,因昆都仑沟是穿越阴山南北的主要通道,战汉时期包头地区就成为了,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交汇的主要地点。包头地区最早的古城如固阳城,九原城,西安阳城等,都是为了防守阴山通道而建。

故宫博物院藏“五原侯印”

故宫博物院藏“五原都尉章”两面铅印

引言《水经注》记载的五原郡所辖古城,与实际遗址对应的三个特点。

第一,出现了两次西安阳县,两次稒阳县,两次九原县。笔者认为;并不是郦道元笔误,而是至汉末,这些延用了近400多年的老县城,因年久坍塌或战乱废弃,居民们又选了新地方重建,县名还用旧的县名,《水经注》记录的很准确,用得是“县”与“故县”来区分。地处塞外边疆的五原郡,设立的“县”都是为守卫阴山南北通道的,战国和秦的旧县以占据了当地最好的位置,汉武帝时期,也只能是扩建旧县来增加边民,毕竟扩建至少能节约一道边墙。故而《水经注》中连续记录的两县,应是旧县扩建,或是“故县”移民的一城两县。

第二,“县”或“故县”旁必有都尉治的“城”,这应该是汉代边疆地区的标配,城里住的是保卫县里百姓的军队,城的面积必定小于县。

第三,大的遗址多数是,一城对应《水经注》中的两县“一县”“一故县”,但《水经注》却不用一次记录。

本文以《水经注》为主线,结合前朝的记载和现代考古,及数十年的实地踏查,探讨包头周边的战汉古城遗址的定名,顺序由西往东。

史料记载;

1、据《二年律令·秩律》(公元前186年) 中记载;九原郡下辖七县:九原、西安阳、河阴、曼柏、莫<黑旦>、南舆、武都。①

2、据《汉书·地理志》班固(32年—92年)中记载;五原郡,秦九原郡,县十六:(23万人),九原,固陵,五源,临沃,文国,河阴,南兴,武都,宜梁,曼柏,成宜,原高,田辟,稒阳,莫<黑旦>,西安阳,河目。(原文 县十六:笔者发现少了田辟城,应该是县十七)

3、据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东汉末年)“东汉州郡治所及人口分布”载;五原郡治九原人口(2.3万)。领9县:九原、河阴、临沃、五原、宜梁、成宜、西安阳、武都、曼柏。

4、据北魏 郦道元(约466—527)《水经注》所载;五原郡所辖县,城共15个, 西安阳县, 西安阳县故城,田辟城, 九原县, 成宜县故城, 原亭城, 宜梁县故城 ,稒阳城,河阴县故城, 九原县故城,五原县,临沃县 ,光禄城, 稠阳县故城,塞泉城。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五原郡繁盛于西汉,衰落于东汉末年。至北魏时期有些古城故县如;(固阳县,九原县,西安阳县)都沿用了近600多年。

从这些连续的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水经注》中没有延续记录到的古城,应该是郦道元也没有看到过,也许是改了名,也许是消失了。

《水经注 河水三》五原郡段古城定名

1)河水“至河目县西 ;;;;。南屈径柯目县,在北假中。地名也。 ”

柯目县应是河目县,是后文复述前文之误。汉河目县在今苏独仑乡根子场古城,后魏时的沃野镇又沿用。河目县在北假中,从地理位置应属于朔方郡范围。《汉书·地理志》将河目县记到了五原郡所辖内,可能是东汉时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

苏独仑乡根子场古城 是河目县

苏独仑根子场古城,城内较为平坦,城内覆盖层较厚,古城座北朝南,城东西长1150米,南北宽1000米。

2)屈南过五原西安阳县南,河水自朔方东转,;;;;;;;河水又东,径西安阳县故城南。

河水又流到了朔方城的东边转,《水经》用一个“转”字,将在阴山北流淌的黄河“转”到了阴山南。这段是郦道元抄录自《水经》。《水经》的特点是写的很简略,故郦道元在《水经》的基础上做注解。《水经注》记载的内容更多更详细。

河水流过乌拉山南,流入了五原郡所辖的范围。《水经注》记载;黄河以北的第一座城是西安阳县,第二座城是西安阳县故城。

西汉晚期“西安阳印”竹简泥封(网图)

河水东流,经乌拉山的第一座古城遗址是,蓿亥乡张连喜店古城。此城边长1100米x1170米,是一座较大的古城,应与西安阳对应。②

但笔者认为;西安阳县和西安阳县故城,应是两座相连的城。是在废弃的西安阳故城西边,又建了新的西安阳县城。汉代县级的城,边长大多都在600米左右,如(九原县和五原县)。张连喜店古城边长1100米x1170米,在边疆地区,又不是郡府,不可能是一次建成的。

张连喜店古城是战汉西安阳县位置

据张家山汉简 《二年律令·秩律》中记载;“九原是二等县 吏食禄(八百石)、西安阳也是二等县 吏食禄(八百石)”,其余的县都次之。

可以看出,九原县和西安阳县,在汉初官吏的食禄和县的品级是一样的,城址面积也应该相似。但在汉初,九原县是郡府,那时还没有五原县,面积只是麻池古城南城的面积,边长600米左右。(后期汉武帝西北接对一城,才是现在的麻池古城)。

汉初的张连喜店古城,边长不可能达到1100米x1170米,更不可能大过九原郡一倍,只能是后期扩建形成的,故而认为西安阳县和西安阳县故城应是两座相连的县城,一座新城和一座废弃的老城,我们现在的城市也有新城和老城之分,更何况故城建于汉代前,在《水经注》记录时以有近600多年的历史了。

但《水经注》却分两次来记录,屈南过五原西安阳县南,;;;;;;。河水又东,径西安阳县故城南,

用现在的卫星地图观察,黄河在张连喜店古城西边,的确是向南拐了湾,后又向东流过古城,但笔者认为《水经注》中的河水又东;;;又东;;是“向东”了多少,一米和一千米都是向东,应结合遗址来分析。

张连喜店古城的西边 黄河向南拐了湾,后又向东流过古城,

西安阳县名的由来

赵武灵王扩地至九原,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

将新获取的土地给了长子安阳君赵章。

代县在今河北蔚县境内,赵长城起于代县境内,起始的城障叫东安阳,到阴山的最西边截止。最西边的城障叫西安阳就是张连喜店古城。

梁坚认为;张连喜店古城是一城两县,是《水经注》中记载的北魏的西安阳县和战汉的西安阳县故城。

3)河水又东,径田辟城南。《地理志》曰:故西部都尉治也。

田辟城,《地理志》曰:“故西部都尉治也”。大的县城旁必定有都尉治的“城”在保护。西安阳县在五原郡的西面,护卫县的军队故曰;“西部都尉”。

河水东流,经乌拉山的第二座古城遗址是公庙子古城,边长(150米x150米)。

公庙子古城位置

公庙子古城应是《水经注》中记载的田辟城。

4)屈东过九原县南,河水又东径成宜县故城南,王莽更曰文虏也。

九原县是秦朝三十六郡之一,故县是麻池古城南城,《水经注》大约写于(公元500年左右),

至《水经注》记录九原县时,九原县以有800年左右的历史,《水经注》记载九原县于此处,被后世的学者以及《水经注疏》的作者认为是郦道元的笔误。

笔者认为;战汉时期边疆的百姓流离失所,大批迁移很正常,一般情况百姓走到哪,县名也带到哪。九原县出于此处,应该是汉以后,九原县的百姓由于某种原因搬迁于此,将县名也带来过来,(下文对应有九原县故城)。

紧接着记录了成宜县故城,成宜县在汉初的《二年律令》中没有记载,在《地理志》和“东汉州郡治所及人口分布”中有记载,应建于西汉中期。

九原县与成宜县故城,两个县紧挨着,一个是废弃无人居住的成宜县故城,一个是九原县,笔者认为;与西安阳县和西安阳县故城一样,这两县也是在一座城里,一城两县。

三顶帐房古城是战汉成宜县北魏九原县位置

河水东流,经乌拉山的第三座县级古城遗址,是三顶帐房古城,边长(1017米x1120米),是一座较大的战汉古城。

包头博物馆三顶帐房古城图片

从三顶帐房古城的面积,及《水经注》记载古城的顺序可以断定,三顶帐房古城应是一城两县,是九原县与成宜县故城的所在地。

5)河水又东径原亭城南。阚駰《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

《水经注》记载的是原亭城;中部都尉治与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原高城 中部都尉治,一字之差。

《汉书》早于《水经》,准确的是原高城。

原高城是守卫沟口,保护周边县城屯兵的城,是五原郡所辖的中部都尉治。

哈德门沟古城是原高城位置

河水东流,经乌拉山的第四座古城遗址,是哈德门沟古城,(面积太小的城不计),哈德门沟古城依山建造,边长不规则,东墙300米,西墙211米,南墙194米,北墙293米,是守卫哈德门沟的战汉古城。

从《水经注》记载古城的顺序分析,哈德门沟古城应是原高城的所在地。

6) 河水又东径宜梁县之故城南。阚駰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谓之石崖城。

宜梁县,在《二年律令》记载中;有曼柏县而无宜梁县,

在《地理志》中;有曼柏县有宜梁县,并记录了宜梁,曼柏,莽曰延柏。

可以看出;宜梁县,曼柏县因该是挨着的两个县,或同城的两县。不然王莽时期也不会给两个县起一个名。

曼柏县记载于《二年律令》中,应建于战国或秦,宜梁县首见于《地理志》中,大至应是建于西汉中期。算上九原县和五原县的“一城两县”,五原郡已有四个“一城两县”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笔者认为;西汉中期汉武帝开始反击匈奴,加强了边疆建设。在北方边疆以有的城池中,增加边民扩建县城,但武帝不愿意将扩建的城还延用秦朝的县名,故而起了新名,如九原西北接对一城,起新名为五原县,曼柏扩建的县起新名为宜梁县。

昭君坟二沟湾村古城是曼柏县和宜梁县

《水经注》中的宜梁县在哪里呢,“阚駰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谓之石崖城”。在五原郡西南六十里的地方,现在(北魏时期)叫他“石崖城”。

麻池古城是五原郡,其西南六十里大约是昭君坟镇的二沟湾古城(此地别无他城)。

包头博物馆图片

昭君坟二沟湾村古城,东西长920米,南北现长245米(南城墙被黄河冲泡塌方以不见城墙,应大于245米),中间一道南北向城墙将古城一分为二,应该也是“一城分两县”。

笔者认为此地是;

1)汉代的宜梁县,“宜”是好的意思“梁”是高地,宜梁的县名与这片高地上的古城十分符合。

2)北魏时期的石崖城,也与高地上多石头十分符合。

昭君坟二沟湾村古城

二沟湾村古城上的唐代的中受降城地表的瓦片

3)唐代的中受降城,从高大的土梁,及地表的唐代瓷片分析,都与古籍中记载的”中受降城”和”拂云堆”“拂云祠”相互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完全符合。

梁坚认为;这片高地也是真正的昭君坟所在地,也是北魏时期花木兰的家乡。见笔者的《唐中受降城和拂云堆考证》《花木兰故乡新考

昭君坟镇的二沟湾村古城,应是汉代的曼柏县和宜梁县故城,北魏时期的石崖城,唐代的中受降城遗址。

7)河水又东径稒阳城南,东部都尉治。

卜太古城是稒阳城位置

在距麻池古城西二公里,卜太村东有一座古城,现以被建为厂区,2012年春笔者在建厂之前来过此地,此地被砖墙围了起来,围墙里的土地以被挖掘机推过,土堆上堆着被推出的,大块的坚硬的夯土块,发现有残缺的汉云纹瓦当,瓦片,残缺的北朝人面瓦饰(与包头博物馆北朝人面瓦饰一样),及灰坑的痕迹。

卜太古城人面瓦饰

包头博物馆北朝人面瓦饰

笔者认为:此地应是汉代沿用至北魏时期的古城,曾经被洪水淹没,城墙被掩埋于地下未被人们发现。此城边长大约300米左右,应是护卫五原郡的东部都尉治所。

卜太古城是笔者2012年首先发现,13年此地就建为了厂房。卜太古城填补了汉代稒阳城的缺失,是解开《水经注》五原郡段古城位置的关键城址。

卜太古城与《水经注》中的,“稒阳城南,东部都尉治”。的稒阳城对应,卜太古城是《水经注》中的稒阳城,

8)又径河阴县故城北,

河阴县在《二年律令·秩律》中就有了记载,是一个年代久远的县。很多学者专家认为二沟弯古城是河阴县,也有人认为早以消失于河水中了。

2017年夏,我与方金良、黄翔两位先生,相约去龙头拐探访,发现沟口的台地上有汉代陶片及夯土分布,由于黄沙的掩埋,以看不出城址的面积。此地是库不其沙漠的进出口,战略位置重要,在此地出现古城并不意外,由于古城在黄河以南,故我们都怀疑是河阴县故址。

麻池古城距离龙头拐古城30公里 也被郦道元按顺序准确排列记录

龙头拐古城是除二沟湾村古城以外,唯一的黄河以南符合河阴县故址的古城,如果此城真是河阴县,我不经要感叹郦道元的神奇。龙头拐古城距离麻池古城30公里,如果没有卫星地图,谁也不会相信,郦道元居然像是用坐标量过似的,将五原郡周边众多的古城由西向东十分准确的按顺序一一排列。龙头拐古城是新发现的,未被专业部门记录。

笔者认为;龙头拐古城在黄河以南,古代讲究“水北为阳、水南为阴”河阴之名符合龙头拐古城的地理位置,也符合古城排列的顺序。

龙头拐古城应该是人们寻觅以久的河阴县故城。

9)又东径九原县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也。王莽之获降郡、成平县矣。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王莽之填河亭也。

九原县故城是包头市昆区南郊的麻池古城以无争议。

它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所建的三十六郡之一,是蒙田修筑秦直道北方的终点。

麻池古城,向北边扼守着阴山南北往来的通道,向南保卫着通往秦汉都城的秦直道,战略位置十分的重要。秦汉时期都十分重视九原郡的建设,将九原城多次扩建,才形成了今天麻池古城的形状。

西汉晚期“五原太守章”竹简泥封(网图)

麻池古城,一城分为九原县和五原两县,一直以来史学界都认为北城要早于南城,将北城定为九原县故城,南城定为五原县故城。

然而笔者从古载和实地考证中发现,正好相反,南城要早于北城。

据《水经注》载“河水又东径九原县故城南 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更名五原也---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

麻池古城卫星pic南城的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

从这段记载中看出,九原县的西北对接一城是五原县,这与麻池古城的结构完全符合,麻池古城的南城应是九原县故城,北城应是五原县故城。

从多年的实地踏查中发现,麻池古城南城墙保留较好,夯土结实,在城墙的夯土中没有发现残砖瓦粒。

而在北城墙的夯土中,发现较多的残砖瓦粒和陶器的残片。这很明显的说明了,北城要晚于南城,南城要早于北城。

从史料记载与实地踏查分析

梁坚认为;南城应是战国秦汉的九原郡、九原县,北城应是武帝时的五原县,一城两县。见笔者的《九原郡新考》

10)又东过临沃县南,王莽之振武也。

位于九原区哈林格尔镇孟家梁村西的孟家梁古城,在麻池古城西北约6公里。城内陆表仅发现少量印有布纹的残瓦和素面陶器残片,其位置应与临沃城对应。

包头博物馆孟家梁古城介绍图片

据《水经注》载;

1)“又东过临沃县南,王莽之振武也”。

2)“其水自障东南流,迳临沃城东,东南注于河。河水又东径稠阳县故城南,王莽之固阴也”。

3)“又东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于临沃县,东流七十里,北溉田,南北二十里,注于河。

《水经注》在这一段,为什么特意记录了三遍临沃城。

孟家梁古城在麻池古城的西北面,为什么《水经注》的临沃城却是记在九原的东面。

孟家梁古城(上)麻池古城(中)敖陶窑子古城(下)

郦道元为了记录清楚临沃城、九原县故城、稒阳县故城的位置关系不惜笔墨。在这一段记录了三遍临沃城,黄河水“东过临沃城南”,“石门水经临沃城东”, “水上承大河于临沃县”。

1)   以九原县故城为基点判断汉代稒阳县故城

从《水经注》记载可看出,九原县故城东边是临沃城,在东边是稒阳县故城。但实际的古遗址却是,孟家梁古城在麻池古城的西北面,敖陶窑子古城在麻池古城的东面。可以看出;郦道元在这一段,是先记录离黄河主河道近的古城(九原县故城),后返回来记录支河道的古城(孟家梁古城)的顺序来记录的。为了强调临沃城的位置,特记录了三遍临沃城。故认为;九原县故城(麻池古城)的西边应是临沃城(孟家梁古城)。九原县故城(麻池古城)的东边应是稒阳县故城(敖陶窑子古城)。

2) 以石门水为基点判断稒阳县故城

从《水经注》的记载可看出,石门水的西边是临沃城,石门水的东边是稒阳县故城。与现实中我们看到的,石门水西边是孟家梁古城,石门水的东边是敖陶窑子古城的位置完全符合。

孟家梁古城(上)麻池古城(中)敖陶窑子古城(下)

孟家梁古城是距石门水最近且最大的古城,在石门水的西边,孟家梁古城就是临沃城。

11)河水又东,枝津出焉。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水出石门山。《地理志》曰:北出石门障。即此山也。西北趣光禄城。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还,诏遣长乐卫尉高昌侯 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将万六千骑,送单于居幕南,保光禄徐自为所筑城也,故城得其名矣。城东北,即怀朔镇城也。

这一段记载了昆都仑河(石门水)从沟里流出。因石门沟是战汉时期往来阴山南北的主要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秦、汉、北魏等朝代,都在沟口,沟内都设有城障烽燧来守卫。石门障就是沟口设的城障,位于昆都仑沟沟口。

光禄城的位置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位于昆都仑沟内,明安火车站南2公里,被当地人称为套路壕与昆都仑沟相交的,三叉路口的西南坡地上,有一片古代遗址,现存城墙东西450米,南北300米③ ,城内陆表残陶片,残瓦片众多,发现有18厘米的大型云纹瓦当残片,带有“固”字戳记的陶片。

套路壕古城(光禄城)石门障位置

套路壕是古黄河的河道,当地老乡讲;“听祖辈人说黄河一夜之间从后山跑到了前山”,《水经注》载;《汉书音义》曰: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谓是山也,而即实不在河南。郦道元在此地有点疑惑,为什么“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他看到的“而即实不在河南”。笔者认为黄河早期的古道,在这一段是在乌拉山(前山)与后山间流淌,石门沟也是古黄河的出水口,乌拉山古代称为阴山,乌拉山北面的后山古代称为阳山。故而《水经》曰;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

套路壕是阴山与阳山的交界地带,向西可通往“北假”地带,向南顺着沟出石门障可到达九原县。据《地理志》载“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

据《通鉴地理通释》记载;“北出石门障即光禄城,城东北有怀朔古城”,

光禄塞西城墙

据《汉书·地理志》载;“五原郡……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虏城”。

可以看出;五原郡以北,过阴山石门障就是光禄城,光禄城的西北就是幕南地区匈奴的四座城。

光禄城外的 四座匈奴古城 位置

在套路壕古城(光禄塞)的西北,是今包头市的固阳县和达茂旗,文物工作者发现了多座用石块垒砌的大型圐圙围墙。

这四座大型圐圙围墙,由南向北的顺序,被文物部门定名为;大乌兰古城、石龙古城、稍林房子古城、娜仁宝力格古城。梁坚认为这么宏大的工程,应是匈奴圈马牛羊的围墙。

这五座古城的方位与顺序与《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虏城”,正好相对应。

光禄塞是记载的北出石门障的第一个古城,而套路豪古城是现今发现北出石门障的第一个古城遗址,与光禄塞的位置相符,北魏怀朔镇遗址正好在套路壕古城的东北面,与古书记载的位置也相符。

笔者认为;套路壕古城,是光禄城。

12)河水又东径稠阳县故城南,王莽之固阴也。《地理志》曰:自县北出石门障,河水决其西南隅。

“稠阳县故城南,王莽之固阴也”。

笔者认为;稠阳应是稒阳,在《二年律令·秩律》中没有记录稒阳,可能是因为汉初固阳城的面积不够县的等级,包头在战国时期就有固阳城了,战国固阳城的“固”没有禾字旁,汉代加了禾字旁。

套路豪古城 带有“固”字的瓦片

据《史记》:“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筑长城,塞固阳,以备秦及西戎”。

据《秦纪》云: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固阳。

固阳城是由魏国建于公元前351年,是魏北长城北方的终点,早于云中城、九原城应是”塞外第一城”。

《水经注》中稒阳县故城对应的是敖陶窑子古城。

敖陶窑子古城边长800米,位于包头市九原区共青农场敖陶窑子村北,麻池古城之东,文物部门将其定为唐代中受降城,但古城里没有发现唐代时期的遗留物,地表散落着大量的战汉时期的砖瓦陶片。

经过多年的寻访和考证,笔者认为;

距麻池古城最近的两个古城遗址,孟家梁古城(临沃城)和敖陶窑子古城,临沃城是在九原城的西北面,但《水经注》记录的临沃县却是在九原城的东面,并在此处三次提到临沃县,可见北魏的郦道元在这一段是,先记录主河道古城,后记录石门水支河道古城的顺序来记述的。

《水经注》载“其水自障东南流,径临沃城东,东南注于河。河水又东径稠(稒)阳县故城南,王莽之固阴也。《地理志》曰:自县北出石门障,河水决其西南隅”。

这说明九原城往东就是稒阳县,麻池古城东面的第一座古城是敖陶窑子古城。

孟家梁古城(上)麻池古城(中)敖陶窑子古城(下)

敖陶窑子古城是一个较大的古城。古城现距离黄河3公里,有“河水决其西南隅”的可能。笔者在古城的北面发现一段城墙遗址,后认识了敖陶窑子村民李常有先生,经李先生叔侄二人的回忆,找到了东、西、南城墙的位置,李先生讲“80年代南城墙还在,后被推平,当地人称为城坡,城坡有一房多高,800多米长,城内原先还有两个高大的瓦砖圪蛋”,这使我想到麻池古城里也有两个高大的土堆,可能是用于瞭望城外用的。

敖陶窑子古城卫星图位置

在古代中国地名十分讲究,有带“阳”的地名,必有一个带“阴”的地名才对称,阴阳平衡。据《水经注》载;河水又东径固阳城南,东部都尉治。又径河阴县故城北。-----河水又东径固阳县故城南,王莽之固阴也。

这段《水经注》中,“固阳城”是卜太古城是汉代的稒阳城,建于汉武帝时期。“固阳县故城”是敖陶窑子古城与“河阴县故城”是龙头拐古城,阴阳对应。

龙头拐古城与敖陶窑子古城阴阳对应,也符合黄河由东向西流过古城的顺序。

在古代山的南边、水的北边被称为阳,山的北边、水的南边被称为阴。因为山的南边可以照射到太阳,山的北边照射不到太阳,故而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在我国的地势北高南低,受自然规律的影响,河流多数都逐步像南改道,建在河流以南的房屋不太安全易遭水患,而建在河以北的房屋地势高较安全,故;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战国固阳县故城是敖陶窑子古城,此城现在位于阴山以南,黄河以北。但在战汉时期此城是位于黄河以南的,符合山南或水北的一条便可称为“阳”,“固阳”的“阳”是符合了阴山以南,故称为“阳”。

包头市南郊的敖陶窑子古城,距今已有2370多年的历史,也许是冥冥之中老天的安排,将包头市最古色古香宏伟的盛世宝鼎,建于敖陶窑子古城的东北侧,昭示着已被遗忘了的“塞外第一城固阳城”昔日的辉煌。

敖陶窑子古城建于战国时的魏国叫固阳塞(城),秦、汉时期叫稒阳县。见笔者的《敖陶窑子古城与固阳城考证》

13)其水自障东南流,径临沃城东,东南注于河。河水又东径稠阳县故城南,王莽之固阴也。;;又东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于临沃县,东流七十里,北溉田,南北二十里,注于河。河水又东径塞泉城南而东注。又东过云中桢陵县南,

从这段记载中看出;临沃城往东是固阳县故城,石门水从临沃城东,向东流了七十里,南北宽二十里,灌溉田地,河水又经过塞泉城南而东注。又东出了五原郡。

临沃城是孟家梁古城,从孟家梁古城到古城湾古城的距离大约是三十公里,约合古代七十里。

包头博物馆古城湾古城图片

古城湾古城笔者认为不是固阳县,从古城湾遗址所处的位置分析,应是《水经注》中记载的北魏的塞泉城。

其水自障东南流,径临沃城东,东南注于河。河水又东径稠阳县故城南,王莽之固阴也。;;又东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于临沃县,东流七十里,北溉田,南北二十里,注于河。河水又东径塞泉城南而东注。

从这段记载中看出;临沃城往东是固阳县故城,石门水从临沃城东,向东流七十里,南北宽二十里,灌溉田地,河水又经过塞泉城南而东注。临沃城是孟家梁古城,

从孟家梁古城到古城湾古城的距离大约古代七十里

塞泉城与古城湾古城相对应,塞泉城是五原郡所辖东面最后的一个古城,在《水经注》之前没有记录,但古城湾古城的确也是一座战汉年代的县城。笔者猜测“塞泉城”应是汉代以后或北魏时期对其的称呼,就像“宜梁县,今世谓之石崖城”一样。

古城湾古城相对应北魏塞泉城战汉的固陵县

在《水经注》之前的记载中应有此县,《汉书·地理志》中的记载的应是最全面,而且有顺序,在五原的东面有“固陵,莽曰固调”,固陵县应是汉代古城湾古城的县名。固陵县、固阳县、河阴县应都是战国魏国的城障,建于公元前350年左右年代久远。

《水经注》在的塞泉城对应是古城湾古城。往后《水经注》的记载到了云中郡。

《水经注》中五原郡所辖县城位置简图

黄河水由西向东流至五原郡

1)西安阳与西安阳故城,2)田辟城,3)九原县与

成宜县故城,4)原高城,5)曼柏县与宜梁县,6)稒阳城,

7)河阴县,8)五原郡9)临沃县,10)石门障,11)光禄城,12)稒阳县故城、13)塞泉城。

(以上仅代表梁坚个人观点,原创不易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

(写于2021年3月27日,修改于2024年10月11日)

作者简介

梁坚:内蒙古包头人

内蒙古包头九原博物馆理事会副理事长

人社部注册艺术品评估鉴定师

市区级骨雕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参考文章

①辛德勇;张家山汉简所示汉初西北隅边境解析

——附论秦昭襄王长城北端走向与九原云中两郡战略地位

②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郭建中  车日格<黄河包头段沿岸汉代古城考>。

③乌拉特前旗古城介绍。

(0)

相关推荐

  • 王文君深度解读忻州古城(一)

    比盛夏还炎热的是忻州古城"热". 老家老朋友徐文胜先生发来了忻州日报社副社长王文君先生关于古城的深度解析文章,是对这座古城全面的梳理,帮助我们理解它"热"度背后 ...

  • 《水经注》卷二允吾、龙夷城、临羌城、护羌城等考略

    △又东过金城允吾县北. 金城郡治也,汉昭帝始元六年置.王莽之西海也.莽又更允吾为修远县. 河水迳其南,不在其北.南有湟水,出塞外,东迳西王母石室.石釜.西海.盐池北,故阚骃曰:其西即湟水之源也.< ...

  • 【五原记忆】西土城,糜米又飘香

    西土城,糜米又飘香 作者/青草地 三月的一个周末,我们来到五原县套海镇黄河至北点,想欣赏一下黄河流凌的壮美.伫立岸边,但闻涛声阵阵,呼呼有声!天水一色寒,渔帆点点动,一行飞雁银羽闪闪,翩翩欢鸣!离岸远 ...

  • 消失的菏泽汉代古城

    今年3月,菏泽市高新区吕陵镇魏楼水库建设过程中发现汉代古墓的消息很快在网络上被热传,发现的古墓从最初的一百多座到现在的二百多座,其中大部分都是汉代古墓,一时之间菏泽汉墓一词成了网络上的热搜.我在今年三 ...

  • 我国历史上汉代、唐代、清代三大盛世浅析

    我国历史上汉代.唐代.清代三大盛世浅析 原创2019-09-29 23:12·子晟谈史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洗练,洋洋<二十四史>,道尽千古风流人物,也留下无数精彩故事.其中有 ...

  • (2)浅析汉代玉器

    浅析汉代玉器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消灭了强大的秦王朝,随后经过了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王朝--汉.汉代分西汉和东汉两个阶段,历时四百多年之久.汉代是我 ...

  • 汉代五原郡 竹简封泥鉴赏

    汉代五原郡 竹简封泥鉴赏 梁坚 1) 五原太守 (下面是五原太守放大图片) 五原太守2 2)五原都尉 五原都尉2 3)五原车令 (下面是五原车令放大图片) 4)五原郡所辖 西安阳县 竹简封泥印 (下面 ...

  • 包头古城

    前几天朋友说包头古城很好,鼓动我去看看. 我也早听说包头古城很多,但不知道朋友说的是哪一个. 一时兴起就随他去了. 到地方才知道,这不是古城遗址,而是开发的一个旅游项目,名字叫古城. 为什么叫古城?因 ...

  • 文物中的内蒙古 | 秦汉时期包头地区的中心城邑——麻池古城(音频版)

    撰稿/张文平 审核/王阔海 供稿: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责任编辑:牛菲菲

  • 河北省辛集市五座千年汉代古城今何在?

    河北省辛集市 五座千年汉代古城今何在? 许书斋 [编者按:河北省辛集市原为古邑束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本文为您揭开了老束鹿县境内五座千年汉代古城遗址这个迷团,希望为家乡的历史地理学探索做出微薄之力. ...

  • 玉器史上的巅峰--浅析汉代玉器特点

    汉 玉螭凤纹韘 故宫博物院藏 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汉朝都可谓是华夏历史中的一朵奇葩.汉代玉器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开始,一个使用者的身份,及对当时文化内涵的崇拜. 汉代,因为儒家道德学说从礼制上 ...

  • 浅析汉代玉鉴定常识

    众所周知,光泽度与致密度.硬度息息相关,所以翡翠制品易抛玻璃光,而滑石就很难有高光.汉代出现玻璃光的玉,基本都是是闪石结构,或者甘肃.青海闪石玉,或者新疆和田玉籽料等. 汉代用各种玉料制作的礼器.装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