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跨行”谈《易经》,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在北京召开的文化高峰论坛上,在世最伟大的(没有之一)物理学家杨振宁,在现场发表了一篇演讲,演讲的内容是有关《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演讲,当时在文化界、科技界就引起了很大反响。

后来这篇演讲,被刊登在《自然》杂志2005年第1期。

演讲 | 杨振宁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见图1)。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了兴趣。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

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地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叫归藏,都失传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新疆特克斯县

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

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01、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四与第五两点我认为跟《易经》都有密切的关系。

先讲第四点,关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见图2。

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

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

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我们可以问,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不过不在我今天所能够讨论的范围之内。

02、汉语汉字的成因

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单音的语言是仅有的。我不晓得是否任何一个别的成熟的语言是像汉语这样单音的。近年考古学家发现16000年以前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

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我们也有理由可以假设,这些我们的祖先所用的语言是复音的。那么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呢?

从复音的汉语变成单音的汉语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这是十分独特的事情。

我的一个大胆的假设是:这变化是受了《易经》的影响。

卦名是单音的。乾、坤、......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是神秘的,有重大影响的,念起来有分量的。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号的价值观,而影响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在座有语言学的专家,我这个讲法是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

我们看元、亨、利、贞、吉、凶、阴、阳、日、月、天、地,这些有声有色,有分量的,讲出来有影响的单音字对于整个语言文字的发展当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刚才说我猜想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关系。

(上文来源于杨振宁的演讲)

可以看出,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周易》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表示宇宙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

用64卦384爻,囊括了天地变化之道,人生之至理,正是因为做到了以简驭繁。

说到底,易,就是变化。

一切都是不断在变化的,《易经》里,写尽了生命一屈一伸,阴阳调和,宇宙变化,人生处世哲学。

它对后世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先不说它的卦象,光说《周易》的内容,就足够我们揣摩一辈子,比如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句出自《周易·系辞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世间万物运行都在这个规律之下。

穷而不变,是没勇气。变而不通,是没能力。通而不久,是没坚持。

此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这些都是《周易》里面的卦象,单从文字来说,就不愧被儒家认为它是第一经典,所谓的五经之首;道家认为它是第一经典,所谓三玄之冠

但是大家都知道易经晦涩难懂,还都是文言文,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其实我们可以用“说文解字”的方法来读《周易》。

给大家推荐这本《图解周易》,它用最直白的方式,用图片、白话文来详细讲述《周易》内容:

从五行、天干、地支、太极和八卦的讲解,再到《易经》中的象、数、理的介绍,最后引入到《周易》,以图解文的形式,全面系统地为您讲授学习《周易》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让你能看得懂,学的会,用得上,用最简单的语言、图片来教你学会《易经》,领略经典传统文化。

(0)

相关推荐

  • 杨振宁解读《易经》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芽? ●汉语为什么会成为单音语言? ● 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从何而来?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近年来对中国文化的成因发生兴趣,在近日举行的 "20 ...

  •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见图1).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 ...

  • 论述:《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对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儒家.道家 ...

  • 杨振宁 :《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 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 --杨振宁 本文来自杨振宁先生2004年9月3日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 所做题为&qu ...

  • 杨振宁:《易经》与中华文化

    杨振宁:<易经>与中华文化 杨振宁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分钟要讨论一些观点,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通俗,但是主要讨论三点. 第一易经 ...

  •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本文为作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所做的报告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方才对我的介绍有一点点需要更正的地方: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 ...

  • 王德峰教授谈《大学》:中国文化教我们怎么做君子

    王德峰教授谈《大学》:中国文化教我们怎么做君子

  •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

    提要 在传统文化中,<易经>有"众经之首"的称誉.于此,下文以<易经>文本为基础,通过其中"卦.爻辞"所使用的"心" ...

  • 张岱年丨《论语》价值观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是反映孔子思想的基本文献.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诸多方面,对当代治国理政.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 ...

  • 中国文化中最古老的4大神兽,龙、凤凰等神兽见了也得叫句祖宗!

    神兽一般都是中国古代的神话生物,主要以两仪二圣与天之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代表. 天之四灵的地位很高,其中龙是神物.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白虎被视作西方七宿化成的神兽,象征着威武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