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文言虚词“则”表让步复句的特殊用法
313.文言虚词“则”表让步复句的特殊用法
文❉杜若东
“则”是高考常见18个文言虚词之一,用法并不复杂,一般译作“于是”“就”“那么”。但在某些文言句子中,根据上下文句意,“则”只能表示让步复句,用法较为特别,需要引起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则”一般译作“即使”。
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
译文:太子丹恐惧了,就对荆轲请求说:“秦国的军队很快就要渡过易水了,即使我想我想长久的服侍您,难道可能吗?”
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文:问起洞的深度,即使那爱好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上述两个句子中的“则”,都表让步复句。前面一个分句提出一个假设的事实,并退一步承认这个假设的真实性,后续分句得出的结果却是违背常理的,即先假设,后转折。
①句中太子丹想侍奉荆轲,是个假象的事实,但由于秦军压境,实际不能做到,得出了一个相反的结论。
②句中好游玩的人能走完全洞,是个尚未证实的事实,作者姑且承认他们能走完。但实际上,因为洞太深,实际走不完。也是得出了一个相反的结论。
需要强调的是,下面这个句子中的“则”要译作“如果”“假如”,表假设语气,属于条件复句。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译文:国内如果没有明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③句中前一个分句说出了一个假设条件,即一个国家如果在内没有忠臣贤士,在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后一个分句产生了一种结果,就是国家灭亡。它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具有一致性,并没有转折,不产生相反的结论,所以不是让步复句。
公众号:古诗文鉴赏与解题
gkgushiwen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