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穷莫过于讨米,苦呢
笔记时间:2020年7月2日
农历:庚子年五月十二
笔记地点:通城县城
作者微信:Yxdniaoer
图片摄于锡山国家森林公园
全文约1300字,有删节
预计阅读所需时间5分钟
在机关食堂过早有一个多月了,样式几乎没变,炒粉+炒面+煎蛋+绿豆汤。
今天——7月的第二天,早餐作了大改变:稀饭+小菜+煎蛋+馍馍+银耳汤。
整体清淡,感觉还不错。以后要坚持,努力不要让中年油腻大叔的特征来得太猛烈。
中餐的菜品是紫葱炒肉丝、干黑木耳、清炒豆角、炒白菜和粉条红枣汤。各来一些,津津有味光盘。
晚餐在家里。炒豆角、煎蛋等三样菜。半杯药酒没喝完,菜差不多光了,去冰箱里取了一个皮蛋吃。
可可问皮蛋是不是叫松花蛋。在我以前的记忆里,皮蛋自然是松花蛋,只是如今的皮蛋已经看不到松花了。
想必是改进了制作方法,不需要用茶叶、松枝、石灰等熬制、阴干,没有耐心久久为功了。
可可不喜欢吃皮蛋,但还是从我剥开的皮蛋上掰了一点尝尝。
杨馆长上午给我一个任务。我甚是惶恐。惶恐归惶恐,任务还得完成。
先找选学习资料,计两篇县志序言范文,一篇史姓宗谱序,一篇谭其骧的《地方史志不可偏废,县志材料不可全信》。
连同杨馆长给我的《同治通城县志》一书的几个文言序,全部打印出来,边看边用红笔勾画。
上午看完了谭其骧的《地方史志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全信》。
这是一篇论文,发表在1981年《中国地方志》杂志,虽然是个发言稿,但观点鲜明、史料详实、逻辑严密,语言生动,不光对我将要写的文章有用,而且使我对地方史、地方志的源流、发展和异同有了比较权威、系统的认识。
谭其骧是我第一次遇见,因他在论文引言中提到了30年代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的经历,便猜想他是民国时期的人物。
搜搜,发现他是浙江嘉善人,是学富五车的教育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一进馆里,雨又噼噼啪啪大了起来。刘老、熊老、李馆长等都说我运气太好了。
坐下来,继续看资料,勾画。
在《新宁县志》后记中,看到,“穷莫过于讨米,苦莫过于修志。续修く新宁县志》历时五年多,参与收集资料,撰写稿件,评审稿件,编辑志稿,审査志稿的领导和专家达1000多人……在经费不足,条件艰苦,生活清苦的环境下,不计名利,克服重重困难,潜心修纂。”
我虽初入此行,但已生同感。
在《同治通城县志》郑菼的序言中,出现了“上隽僻在深山,素称岩邑”。
查找通城历史沿革。知: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置下隽县,499年(南齐昏侯永元元年)改上隽县,810年(唐元和五年)改为通城镇,1072年(南宋神宗熙宁五年)立通城县。
立通城县的时间比云溪洞立普化寺的时间晚4年。
图片摄于锡山国家森林公园
谢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