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潭家乡老街:三百年的通关古道

□ 记者 程向阳 汪悦 吴玉莲 樊成柱 文/摄

  说起石潭,油菜花、向日葵以及云海等景观俨然是高山上打鼓,声名远扬。殊不知,石潭是一个有着九百余年历史的文化古村。而这里的村民绝大多数为吴姓……

  A

  一街十八巷 条条通埠头

  退休教师汪本应应约陪同来访记者一起,走进了石潭老街。

  老街长约千米,宽约两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之前是一条官道,因商贸发展,亦路亦街。“你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当年的百步街。”在石潭老街口位置,汪本应指着陈旧的石栏杆说:“百步街也是石潭村口,又名大圣岭,原来有一百级台阶,均匀分布,清一色石板,依山而建、靠河岸处有33根石栏杆,还有荷花柱,颇为考究。可惜大部分被拆,现在只剩下少量淹没在草丛之中。”

  百步街一直通到上石村,约五里路,是当时歙南出深渡、入浙江的必经之路。当地村民吴镇民今年已84岁高龄,生长在石潭,10岁时到杭州外婆家,15岁从杭州当兵,28岁重又回到石潭居住至今。他说:“听父母亲讲,石潭街在民国时期还很旺盛,杭徽公路未开通时,绩溪南部、歙南霞坑、苏村、唐里一带商人下杭州、去上海、苏州做生意,都要走新安江水道经此地到徽州水路码头——深渡。1934年徽杭公路通了之后,街道逐渐萧条。上世纪70年代霞坑至石潭公路开通之后,从街上走的人更少了。”

  “原来这里还有墩台,叫扎营坝,上面还有荷枪实弹的士兵把守,来往行人必须亮明身份证,方可放行。”在百步街顶处,吴镇民说。

  向街走去,约10米处有一处荒地,吴镇民说曾经这里有进士弟,为石潭吴姓的武进士,传说骑射娴熟,技勇兼备,在清咸丰年间以第四名身份入泮武学魁首。

  和之前走过的徽州老街不一样,石潭老街虽然临水(华源河),却无码头,也无舟楫往来,只有古老的“安乐桥”和“太平桥”,承载着当地人的南来北往。汪本应说:“石潭老街的商业虽较发达,曾经也有同茂、泰丰等几家店铺,根本上说还是一条官道,主要功能是通行。”

  石潭老街巷弄极多,一共有18条。一条条窄窄的小巷从村中央伸向埠头,清一色的石板路。

  B

  一图阅古村 三十二宗祠

  当吴明霓把石潭古村地图铺展在桌子上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这是一幅发黄的老地图,且是纯手工绘制。

  地图的名称叫石潭位基全图,图似燕窝,其中红笔标注了32个宗祠、厅堂的方位,黑笔标注了石潭村住户名称、土地面积、所处方位,以及山名、街名、路名等。西面为太平山、南面是万十公坟、大圣岭等。

  记者所看到的地图是复制品,真品在本村吴太保(小名)家。地图距今已一百四五十年,虽为手绘,却基本记载了古村的历史信息。

  吴明霓说,石潭村距今已有九百年历史,中华吴氏尊泰伯为一世祖,徽州吴氏尊少微公(61世)为始祖。宋建炎四年(1130年),唯公(77世)自富饶(今岩寺塔一带)举家迁居于此。

  吴明霓家居住的五间厅是村中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徽派民居。五间厅为三间两厢两层格局,有花厅、边门和厢房。花厅是主人招待贵宾的会客场所,园门左侧是马房,底层拴马。上堂下堂有两个屋脊,前后屋檐上有三叠式马头墙,颇为罕见。

  五间厅大厅上方有一场牌匾,上书“时乎第”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时乎第匾额为嘉庆年间官至武英大学士、历授工部尚书兼都统、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兵部尚书、蒙古正蓝旗人松筠题赠,足见五间厅主人当时的名望。

  除了五间厅,今天的石潭古街,还完整保留了两座古祠堂,其中一座堪称古祠堂典范的叙伦堂。叙伦堂即吴氏宗祠,现保存完好,坐落于石潭村中,是一座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三进五开二天井的建筑。而最具名气的要算百梁厅,拱梁之间拥有百根梁柱,为国内建筑史上奇观。

  另外村中现保存完好的善庆堂(也叫朝南厅)是叙伦堂的支祠,地处石潭十字街的中心位置,为三间三进两天井格局。善庆堂现在成了石潭村文化室,供村民们在此看书读报和下棋娱乐。

  C

  崇德尚善 耕读不仕

  石潭古村有4400人,在这里随便遇见一位村民,十有八九是吴姓。吴姓,是徽州大姓,更是石潭大姓,据村里的退休老教师吴善余介绍,石潭吴氏源远流长,自泰伯始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绵衍一百一十余世。

  说起石潭吴姓,得提一世祖泰伯,泰伯是黄帝的后代周文王长子。吴氏后人传承了一世祖“三让至德”遗风,遵循“崇德尚善,耕读不仕”之祖训,不思做官、专注耕亦商之业。在清代,上海、杭州及苏、锡、常等地,出了不少经营油漆和茶叶的富商。

  石潭历来崇文重教,文人辈出、显贵无数。由于石潭在外经商的人数众多,以至在外的石潭人干脆以石潭命名街巷,如浙江富阳城一条街就叫“石潭街”,上海市在解放初还有一条“石潭巷”。

  D

  政府保护 村民呵护

  总体而言,石潭古街、古村、古祠的保护相对来说尚可。譬如叙伦堂、春晖堂,一度面临倒塌的危境,得益于及时抢救。作为抢修倡议的主要参与人之一的吴明霓,他说:“早在2007年,我就和吴善槐、吴秉山、吴元根等人共同写过一个抢修吴氏古祠的号召书。”

  “2008年,经过呼吁,全村及在外地石潭人共捐款135111元,政府投入20余万元。2011年,两座祠堂的抢修工程顺利竣工,重焕新姿。”吴明霓说。

  今天的石潭老街街道也是新修过的,街道和巷弄都设立了标识标牌,许多门店上悬挂着仿古的商号幡旗。汪本应说:“老街似乎重又有了昔日生意兴隆的景象,这得益于近些年来石潭旅游的兴起。”

  霞坑镇副镇长田雪峰说:“霞坑镇对石潭的历史文化肌理和文物保护十分重视。近几年来已利用美丽乡村、世行、传统村落保护等项目,对村中的老街老祠堂进行了修复;还挖掘了老街的历史文化,恢复部分老店铺;同时对村中有价值的老房子一律不得擅自拆除和出售转移;新建房子依照徽派、不得破坏整体风格。”

(0)

相关推荐

  • 2019年4月赣皖游《九》

    海蓝 2小时前 阅读 10 关注 小众景点推荐 4月21日由绩溪来到宣城桃花潭镇查济古村,这里是唐代诗人李白写出那首脍炙人口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地方.虽然桃花潭景 ...

  • 培田:福建民居第一村

    五年前我参加了集团组织的外训,从上杭古田会议遗址步行至连城培田村,行程50公里.也是因为那次活动,让我参观了深藏大山之中的培田古村落建筑群,感受到其独特的历史韵味,这次再到连城,特意选择到培田住宿,以 ...

  • 大山深处的石潭古村,藏在一个“百梁厅”,为国内建筑史上奇观

    住在下汰村听农家乐老板娘说,石潭村是前人大委员长吴邦国的故乡,现在还保留着两座祠堂,都是吴姓祠堂.下汰村看完晨雾,退房往山下的霞坑镇石潭村,去感受一下古村落的魅力. 石潭村,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南 ...

  • 春天的皖南就像一个大花园,喜欢摄影的朋友,来一场自驾旅行吧!

    春天来了,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你好!春天!三月的皖南就像一个大花园,满山遍野的金色油菜花,将皖南的山山水水装扮得如一幅流动的画卷.春暖花开是踏青赏花的好季节,喜爱旅行和摄影的朋友都非 ...

  • 歙县石潭村

    歙县石潭村 石潭位于安徽省歙县霞坑镇,属于古徽州.不过绝大多数游客不会留意这个在地图上都相当难找的地名,自然也不会出现在旅行社的线路目录或导游词里.事实上,"石潭"在摄影圈里几乎是 ...

  • 石潭村---家乡如画

            pingpu

  • 宣传家乡-----石潭古村花海迎客来

    石潭古村花海迎客来 中企新闻2021-02-26 17:00:10 这几天,安徽省歙县霞坑镇石潭村天空晴朗.气温上升,迎来了全年最美的季节,山谷里.古宅旁,到处是花的世界.茶园里,朵朵红梅盛开,花香四 ...

  • 大美石潭我的家乡

    大美石潭我的家乡

  • 【清风颂爽】王俊石:大暑忆家乡组诗三首

      编者按:7月16日开始入伏了,防暑降温您准备好了吗?初伏:7月16日-7月25日 (10天):中伏:7月26日-8月14日 (20天):末伏:8月15日-8月24日 (10天).小暑连大暑,热得人 ...

  • 三百年惊天大骗局:石油竟不是埋在地下生物变成的

    作为当今世界工业第一能源要素--石油,它的来源(成油机理)却一直众说纷纭.最流行的是生物变油和石化变油两种学说.前者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这是 ...

  • 宋朝三百年都收不回的燕云十六州,为何朱元璋一年就收回了?

    讲到契丹,许多人会想到其建立的辽朝,雄踞燕云十六州,始终压制北宋,迫使宋朝纳贡求和,对中原汉人王朝来说,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根源往往被指向石敬瑭,如果没有他献燕云十六州,想必北宋定能雄踞幽云,兵锋直指 ...

  • 李辽祖传秘方---三百年的心血结晶

    明医后人李辽愧对同胞,愧对先祖,智拙福薄,继承祖业以来,对百姓无所意义,自觉惭愧,今在此将李氏家遗三百余年临床简便医寿保元调身根本之道,公布于世.奉献人类.供中医同仁参考,百姓自救调身.当今社会,百姓 ...

  • 【案例抄绘】三百年徽派古宅改造 | 天净沙古民居驿站

    婺源天净沙古民居驿站,原身为一座近300年的徽派老式建筑,文化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令建筑本身蕴含优雅风韵,加上设计师的现代思维和精致改造,令其完成了一次贯穿古今的华丽转身,释放出自然舒适又平易近人的低调 ...

  • 此人就靠打了一场仗,却让中国撼动世界,三百年无人敢犯!|陈汤|郅支单于|甘延寿|霍去病|卫青|刘彻

    世界公认,汉民族在中原王朝的历史上,有两个辉煌的朝代--汉朝和唐朝,合称"汉唐雄风".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虽然也沿用了和亲软策,但却在"一手软"的同时,施以韬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