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新找到职业定位

A前年海归毕业后到一家汽车配件企业做工艺设计工程师,生产型企业的工作氛围和结构和A的自我定位非常不符,他觉得做入错了行,找职业顾问做咨询,还做了很多测试,都显示他性格不太适合做技术工作,更适合做运营类工作,他也希望换行业换岗位。但是因为他资历尚浅,同学圈和过往学习都在技术领域,不知道市场行情,一直在四处乱投简历,也没有什么好的反馈,对职业生涯很是迷茫。

X是一家科技公司软件研发工程师,硕士毕业工作八年后,虽然工作还很稳定,但薪水也不是很满意,想跳槽了解了同学之间除了特别厉害的,基本薪水差不多,跳槽估计也不会有大的突破。而且同学同事交流起来,普遍感觉做研发知识更新快,35岁后年龄压力特别大,公司说裁就裁,X觉得学工科的到一定年龄上升空间很小,只能混口饭吃,对前途也很迷茫。

职场上各阶段都会有人有这样的困惑:对自己的专业领域产生怀疑,但是由于在自己的环境所限,很难跳出自己的圈子。这在中后台工作的人中更常见,越到后端工作中接触外界越少,研发类工作困惑是最多的,到了一定年龄后也是最难转行的,因此也常有人戏称为理工男思维。现在所谓的35岁危机高发区往往在光鲜的码农最多的IT或互联网大厂,这和此类工作性质及长期工作养成的习惯甚至性格有关。这些人往往象A和X一样受过很好的教育,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有思考能力,但工作范围之外缺乏更广视野和机遇。

技术型人才需要在年轻时就要养成经常向外看的习惯,了解自身的特点,经常评估自己的工作的行业趋势,增强行业敏感度,及时转型才能找到切入口。

一,找到标杆和样本模型

环境会塑造我们,我们视野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当我们很难在身边找到理想模型时就会迷茫。

其实无论什么阶段,都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找到启发。

我曾经在体制内工作过好几年,当时对市场极不了解,视野狭窄,困在小城市,当时互联网也没有,信息闭塞,前途迷茫。

我虽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知道自己不喜欢当时自己的生活,向往更广阔的世界。当时我主要是通过两方面确定自己的方向的:

一方面读名人传记,研究他们的成功之路,另一方面,看中国日报(这是我当时认为最高大上的报纸)上的全球招聘广告,看看这些被全球需求的精英到底有什么背景。

我得出结论,我向往的精英人士,最好有销售背景,还能管理很多人,做出有影响力的事。于是第一步,会销售,就成了我的目标。

现在无疑比二十多年前方便多了,打开互联网可以得到太多咨讯,反而不容易判断。

我最推荐的方法可以去领英等职场社交平台,看一下与自己有类似背景的人,他们的职业发展轨迹。以自己的相似经历为搜索条件,比如校友,看最优秀的同专业校友他们是怎么发展职业的;还有一种以自己想仿效的成功人士的背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你身边没有什么值得参考的,不代表你这样的背景没有让你有启发的发展轨迹。

二,上外部课程

象A和X这样找不到方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习工作环境都相对单一,可以考虑读个MBA。

现在有一些考研中年人,据说到了32——35岁会出现一批考研主力大军,有一批人跨学科去读新的专业,30岁以上读MBA的会更多些。

上课不仅是更新自己知识的机会,也能扩展视野和人脉,重新发现自己新的才华。

如果想要跨行,一定要结识其它行业的专业人士,最好不是泛泛之交,通过上一些非跨学科的课程尤其是综合类的如MBA之类管理课程会建立新的人脉。现在得到,混沌以及很多非学历制的各种班级很多,在里面可以找到很多跨行业背景,有职业进取心的朋友。

三,常规性参加非本行业的各种组织

参加一些多行业人士参加的组织,比如“头马”之类活动,会结识非本行业朋友。建议把这种组织看成俱乐部,定期而不是偶尔参加活动。

如果参加非本行业的活动,建议也不要只是参加会议或一两次活动,做会员或争取做志愿者做官方服务人员,这会更能帮助你和关键人物结识,也更能有参与感。

现在活动很多,但是如果仅参加一两次活动,我们很难和没有太强工作关系的人建立人脉,很多人都很困惑地和我说过,现在找到一些成功人士的微信不难,自己微信朋友圈里,有几个名人不难,但其实很难说上话,因为接触过一次两次,即使加了微信都没有共同话题,别人也记不住你。

但如果是定期见面,或者有更深入的接触,就能建立起真正的联系。

四,其他行业的高手访谈

很多成功人士都说过人生中有导师Mentor的重要性,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有很多人都和我说过,本人资历很浅,也没有太多资源可以互换,很难找到专家指点。

现在获取专家意见并不难。

虽然在行之类经验共享平台现在日渐式微,但一二线城市还是可以约到一些行家,价钱真的不贵,但是想要在一次沟通中就有收获,问题最好具体,有自己的沟通框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