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正清秋
宋代时,立秋这天,皇宫里会把盆栽的梧桐树搬进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宣告秋天正式到来了。
一叶知秋,大概就是这意境。
而南国的秋,总是比北方来得晚一些。立秋过后,炙热的“秋老虎”还要横行一段时间。只有等到白露之后,真正意义上的秋才姗姗来迟。
季节更替,宛如一朵花的绽放,倏忽悄然,让人猝不及防。一脚迈入秋的门槛,瞬间感觉天宽地阔,风清气爽,与夏日的热气蒸腾远远隔离开来。
风好像从来没有如此善解人意过,带给肌肤最舒适的感觉,微凉而无寒意,舒爽而不凛冽。秋风是个称职的乐手,吹响了季节的长笛,将混沌的、湿热的、慵懒的情绪,吹得渺无踪影。
还有秋声,高扬而清远,充满天籁的回响。唐伯虎画过一幅《秋声图》,画面空旷,古意十足,几株佝偻老树衬一间孤独的茅屋,屋有轩窗,窗前有寒士俯仰读书,风吹树响,秋声四起……
草木知秋,岁月留香。秋天的味道是清淡的,绵长的,喜悦的。历经夏日的热烈与张扬,草木忽然变得低调内敛起来。花朵的芬芳消散,果实的味道渐渐溢出,草木们秉承着谦逊之风,纷纷低下头来,把丰收的味道渐次呈现。
清秋季节,原野空旷而明朗,天空澄澈而高远,心情简约而清爽。一个“清”字,尽情地诠释着秋天的韵味。
清,像湖水,明净澄澈,静谧清凉;像长风,爽利通透,清凉怡人。天地之间,风烟俱净。这清秋,来得轻,来得静,来得心情饱满,来得诗意盎然。
倘若有一墙篱笆,半个院子,那是极好的赏秋之地。搬一张摇椅,坐到葡萄架下,任秋风拂面,听秋虫呢喃。捧一本闲书,泡一杯香茗,细细品略,半醒半醉间,将清秋的凉意与味道,尝个够,吃个饱。
郊外走走,登高望远,也可以将清秋踏遍。木心说:“晴秋上午,随便走走,不一定要快乐”。挑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走走路,骑骑车,发发呆,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处处流淌着动人的秋意。
当然,秋之心境,也是多变的,否则也不会有“多事之秋”一说。
文人诗客对于秋,总怀有十分浓郁深沉的情感,除了秋思秋韵,还有许多幽远、寂寥和悲凉的感触。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寥寥数语,将满腹的愁绪,挥写得淋漓尽致。“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看着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心中伤感万千。
堪称经典的是李煜的《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明月楼。”多少家国之痛,化作清秋感怀。清远的笛声,吹来秋日的惆怅,词人的心思,谁又能真正感同身受?
春花秋月,春华秋实,多少春秋,一晃而过。时间就像一本书,一开一合之间,生命之旅飞速向前。我们应当倍加珍惜的,便是这稍纵即逝的一秋一夕了。
清秋如歌,醇厚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