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常舟 || 感悟生命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释常舟,1998年出生,高中毕业后于江苏南京出家,2017年9月份至今,就读于九华山佛学院。曾在九华山佛学院校刊《甘露》上发表《秋与冬的交际》《心的烦恼》等多篇文章。
感悟生命
又下雨了。
外面的雨,淅淅沥沥,不大,但也不是不打伞就能够出去的那种。屋里也充盈着潮气,寒凉之意萦绕在面颊旁,手微凉。想想,最近几日沉在佛教经论之中,也很少出庙去转转。心也沉思于古人的伟大论著之中,感到的是前所未有的专注与安宁。
时间就在电子书的一字一句反复斟酌中,悄悄逝去,就好像是随风嬉戏的蝴蝶一般,不知不觉地渐飞渐远,不留一丝痕迹。看累了,就起身走走,如此不过几次,一上午就过去了。如果再稍微小憩一会,小逛一会,闲聊一会,将近一天又过去了。
忽然感到,时间真的是过得飞快,几日如同一眨眼。又何止这样呢?常听老人们说:“几十年一瞬间就过去了,就老了。”心不禁一震,暗中感叹:生命也是一样啊!
昨天刚上完晚课,还没出殿,庙里的老和尚就说了一句:“一天又过去了!”我们都默不作声,也许是因为想到了晚课中的一句话:“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生命,就在这一举一动中,逝去。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走向死亡,这已经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了。有生,就一定会有死,难道还有例外吗?
晚课后,药石前,一位师父拿出了下午买来的蚯蚓准备放生。这些蚯蚓是他从钓鱼处买来的,原来是会被用作鱼饵的。蚯蚓用七八个碗大般的黑色小桶装着,扣着蓝色和红色的盖子,盖子上有许多密密麻麻针眼般大小的透气孔。
他拿来了一把锹,还有一个大桶。我帮他将装蚯蚓的小桶盖子打开,将里面的黑土以及黑土里的一大把蚯蚓倒进大桶里。倒完后,我随着他来到大殿后面,看着他挖出一个小坑,再将蚯蚓倒进去,最后再在上面盖上一层土。完成后,他将工具送回,拍拍手,说:“好嘞!又救了两条命了!”他是指既救了蚯蚓又救了鱼饵引上来的鱼这两种生命。我也随喜。
放生是好事,既能让人心里更慈悲善良,也能够减少人们很多(由于心里一时欲望所引起的)对其他众生的伤害。生命也会因为放生而显示出他们特有的珍贵性。然而反而观之,生命又是多么的脆弱。这世界上,又有多少动物因为人为捕杀而濒临灭绝,又有多少人因为天灾人祸、疾疫瘟病而丧失了生命。
对于已经逝去的生命,只能节哀。可是依旧在世的生命,又在努力地生存着,生活着,直到那不知何时而至的将来,终将化归尘土,回归大地。生命在这里生活,繁衍,却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存奇迹。
生命如此脆弱,却也如此顽强。回想2008年的汶川地震时,我虽远在中国的另一端,却在那铺天盖地般的支援动员中,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特殊。曾不止一次听说汶川地震的惨状,也曾不止一次听说过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
记得有一次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曾经参加过地震救援的军人。他不敢过多描述汶川地震,我们也没敢问。因为他在谈到这个话题时,已经哭了出来。听他说,他们部队在救援后接受过心理疏导。我和他在绿皮火车的连接处坐着,冬天的寒气乘着风吹在我们的脸上。我看着他,无话可以安慰。
之前在脑海中拼凑出来的有关地震的景象,现在回想起来,却难以准确地形容出地震中心的情形。可是,汶川,乃至四川,竟然也是迅速恢复生机了。已经是2021年了,地震过去快有13年了,那里,想必也已经是生机勃勃了吧!生命的顽强与脆弱,就在那里展现着。
我或许有些不自信,也曾不止一次问自己:“若是我,能够承受得了这样的打击吗?也能够这样顽强吗?”我没有想下去。可是,我却知道,若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努力,那才是真正的脆弱。
一条生命终会逝去,然而由这条生命所做的功、业,方才会随着时间的流转轮回,永久地留传,在未来,必定会绽放光彩。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许,谁也说不清楚。但是,被抛入到这个世界的我们,却只能继续延续着我们的生命。不能放弃!不能放弃!要更好地活下去!这是生命的呼声。生命,它会怀抱着伟大的信念,继续存在。而我们,则就必须要努力,努力向着生命中追求的最美好的幸福,最轻松的安乐,最自在的自由而精进。这是生存的目标,也是生命的希望。
生命,企盼着没有痛苦,没有烦恼,企盼着安宁,企盼着欢乐!生命,是在面对不断的消逝中奋斗,从而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奇迹!生命,是这样的伟大而坚强!
于是,在晚课中,依旧回响起那些醒人的语句: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版权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文学鉴赏与写作,ID:wjjz17),必要时请联系后台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