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治眼病红赤要药——羚羊角!

《中药大辞典》:羚羊角

拼音Línɡ Yánɡ Jiǎo

出处《本经》

来源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等的。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将角从基部锯下。一般以8~10月猎取者色泽最好。

原形态赛加羚羊,又名:高鼻羚羊。

体形中等.身长1~1.4米。肩高雄兽为70~83厘米,雌兽为63~74厘米。体重雄兽为37~60公斤,雌兽为29~37公斤。头大。鼻吻膨大,鼻孔亦大,且能灵活伸缩和左右摆动。额前部分较隆突。眼大。耳短。四肢细小,蹄低而长。尾细短,下垂。雌兽有乳头4对。夏毛短而密,紧贴皮肤。全身呈棕黄色或栗色,脸面部较淡,背脊中央有狭长的一条呈肉桂色;颈下方、胸腹部及四肢内侧几呈白色。雄兽具角,长于眼眶之上,向后微倾。角基部为棕黄色,上部黄白色如蜡,表面约有20个轮脊,角上部至尖端处光滑无轮脊。雌兽无角,仅有短的突起。

生境分部主要栖于半沙漠地区。夏季大多居于空旷的荒漠地带,晚秋至冬季则在盐沼半荒漠地带。群栖。分布新疆等地。产于新疆。

性状完整的角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25~40厘米,基部直径约3厘米,白色或黄白色。除尖端部分外,有10~20个隆起的轮脊,幼枝较少。尖部光圆,弯锥形,光润如玉,嫩枝透视有血丝或呈紫黑色,无裂纹,质老的有纵裂纹,无黑尖。角基部圆形,有骨塞,名'羚羊塞',约占全长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骨塞圆形,坚硬而重,表面有凸出的顺纹与角内面合槽,颇坚固,自横截面上视之,其接合处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将骨塞除去后,角之下半段为简形,中空,有细孔直通尖上,习称'通天眼',近光可透视,为羚羊角的主要鉴别特征。质坚硬。无臭,味淡。以质嫩、色白、光润、有血丝、无裂纹者为佳。质老、色黄白、有裂纹者质次。

化学成分含磷酸钙、角蛋白及不溶性无机盐等,其中角蛋白含量最多。羚羊角的角蛋白含硫只有1.2%,是角蛋白中含硫最少者之一。

药理作用①对中枢的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以50%醇作成100%流浸膏,实验前蒸去乙醇)能降低小鼠朝向性运动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加速巴比妥及乙醚麻醉之开始速度,显着降低对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宁、电休克的敏感性,却不导致肌肉松弛;煎剂能降低咖啡因所致蟾蜍及小鼠的惊厥率,并增高恢复率,但对士的宁所致惊厥则无效,亦不能增强苯巴比妥钠对蟾蜍及小鼠的毒性。

②解热作用

羚羊角煎剂对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引起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灌胃后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6小时后逐渐恢复。

③其他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增加动物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有镇痛作用。

毒性按每日2克/公斤给予小鼠7天,体重增长缓慢,而饮食、排便、自由活动等方面无明显改变。毒性很低。

炮制羚羊角片:除去骨塞,入水中浸渍后,捞出去筋,镑成纵向薄片,晾干。羚羊角粉:除去骨塞,锉碎,研成细粉。

性味咸,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苦,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

归经入肝、心经。

①《本草蒙筌):'走肝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太阴、少阴,足厥阴经。'

功能主治平肝熄风,清热镇惊,解毒。治热病神昏痉默,谵语发狂;头痛眩晕,惊痫搐搦,目赤翳膜。

①《本经》:'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安心气。'

②《别录》:'疗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温风注毒伏在骨间,除邪气惊梦,狂越僻谬,及食噎不通。'

③《药性论》:'能治一切热毒风攻注,中恶毒风卒死,昏乱不识人;散产后血冲心烦闷,烧末酒服之;主小儿惊痫,治山瘴,能散恶血。'

④孟诜:'主中风筋挛,附骨疼痛,生摩和水涂肿上及恶疮;又卒热闷,屑作末,研和少蜜服;亦治热毒痢及血痢。'

⑤《食疗本草》:'伤寒热毒下血,末服之。又疗疝气。'

⑥《本草拾遗》:'主溪毒及惊悸,烦闷,卧不安,心胸间恶气毒,瘰疬。'

⑦《纲目》:'平肝舒筋,定风安魂,散血下气,辟恶解毒,治子痫痉疾。'

⑧《本草再新》:'定心神,止盗汗,消水肿,去瘀血,生新血,降火下气,止渴除烦。'

用法用量内服:磨汁,3~5分;煎汤,0.5~1钱;或入丸、散。

复方①治伤寒时气,寒热伏热,汗、吐、下后余热不退,或心惊狂动,烦乱不宁,或谵语无伦,人情颠倒,脉仍数急,迁延不愈:羚羊角磨汁半盏,以甘草、灯芯各一钱,煎汤和服。(《方脉正宗》)

②治中风手颤,亸曳语涩:羚羊角(镑)一两,犀角(镑)三分,羌活(去芦头)、防风(去叉)各一两半,薏苡仁(炒)、秦艽(洗)各二两。共研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竹叶汤下,渐加至三十丸。(《圣济总录》羚羊角丸)

③治偏风,手足不随,四肢顽痹:羚羊角(镑)一两,独活(去芦头)二两,乌头(炮裂,去皮、脐)三分,防风(去叉)一分。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以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腹、夜卧各一。(《圣济总录》羚羊角汤)

④治阳厥气逆、多怒:羚羊角、人参各三两,赤茯苓二两(去皮),远志(去心)、大黄(炒)各半两,甘草一分(炙)。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宣明论方》羚羊角汤)

⑤治血虚筋脉挛急,或历节掣痛:羚羊角磨汁半盏,以金银花一两五钱,煎汤一碗,和服。(《续青囊方》)

⑥治产后中风,身体反张如角弓:羚羊角屑三分,独活一两,当归三分(锉,微炒),防风一两(去芦头),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芍药半两,细辛半两,桂心半两,麻黄一两(去根、节)。捣,粗罗为末。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羚羊角散)

⑦治小儿夜啼及多惊热:羚羊角屑一分,黄芩一分,犀角屑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锉),茯神一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服之。(羚羊角散)

⑧治时气七日,心神烦热,胸膈不利,目赤,不得睡卧:羚羊角屑、黄芩、柱子仁、黄连(去须)、川升麻、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各一两。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竹叶汤下三十丸。(羚羊角丸,⑥方以下出《圣惠方》)

⑨治心肺风热冲目,生胬肉:羚羊角(镑)、黄芩(去黑心)、柴胡(去苗)、升麻各三分,甘草(生锉)一两。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服。(《圣济总录》羚羊角汤)

⑩治眼卒生白翳膜:羚羊角屑半两.泽泻半两,甘菊花一两,葳蕤半两,菟丝子半两(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羚羊角散)

⑾治痘唐后馀毒未清,随处痛肿:羚羊角磨汁半盏,以黄耆、金银花各二两,煎汤和服。(《本草汇言》)

各家论述①《纲目》:'羚羊角,入厥阴肝经。肝开窍于目,其发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风,在合为筋,其发病也,小儿惊痫,妇人子痫,大人中风搐搦,及经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魂者肝之神也,发病则惊骇不宁,狂越僻谬,而羚角能安之。血者肝之藏也,发病则瘀滞下注,疝痛毒痢,疮肿瘰疬,产后血气,而羚角能散之。相火寄于肝胆,在气为怒,病则烦懑气逆,噎塞不通,寒热,及伤寒伏热,而羚角能降之。'

②《本经逢原》:'诸角皆能入肝,散血解毒,而犀角为之首推,故痘疮之血热毒盛者,为之必需。若痘疮之毒,并在气分,而正面稠密,不能起发者,又须羚羊角以分解其势,使恶血流于他处,此非犀角之所能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羚羊角

拼音Línɡ Yánɡ Jiǎo

英文名Antelope Horn

别名泠角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iga tatarica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将角从基部锯下。削成薄片,或磨成粉末备用。

原形态赛加羚羊,身体大小与黄羊相似,长1-1.4m,体重雄兽为37-60kg,雌兽约29-37kg。头型较特别,耳廓短小,眼眶突出。鼻端大,鼻中间具槽,鼻孔呈明显的筒状,整个鼻子呈肿胀鼓起,故谓高鼻羚羊。雄羊具角1对,不分叉,角自基部长出后几乎竖直向上,至生长到整个角的1/3高度时,二角略向外斜,接着又往上,往里靠近再又微微向外,最后二角相向略往内弯。角尖端平滑,而下半段具环棱。角呈半透明状,内蜡色。整个体色呈灰黄色,但体侧较灰白。冬季时毛色显得更淡。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栖息于荒漠及半荒漠的开阔地区,性喜干旱。以各种植物为食,如梭梭,蒿类、羽茅等。一般边食边行。

资源分布: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北部的边境地区。

栽培生活习性 赛加羚羊喜干燥,常栖息于荒漠及半荒漠的开阔地区及草原上。冬季为了避风雪,它们就迁往平缓的山间坡地或平原中过冬,夏季晨昏活动,冬季则转为白日活动。活动时一般成30-40只小群,也常见到100-200只以上的大群活动。奔跑时是跳跃式前进,轻捷如飞。

养殖技术 赛加羚羊1.5-2岁性成熟。每年12-2月发情交配。在发情期可按1雄:3-5雌群配种。雌羊一般怀孕141天左右产仔,每胎1-2仔。羊羔出生后,应尽快用纱布擦净其鼻孔和嘴里的羊水,并用5%碘酊消毒脐带外端,再用消毒棉线结扎。刚产下的羔羊毛色较深,2-3h就能直立行走。

饲养管理 羊羔产下后30min,一般即会站起来主动去吃乳。若羊羔不会吃奶或母羊不给羊羔哺乳,可强行挤奶饲给羊羔、或用鲜山羊奶100ml,鲜鸡蛋10ml,鱼肝油5ml,白糖10g,食盐1g配成人工乳喂养,40-60d龄后断奶。羊羔9d龄左右开始随母羊学吃草,20d龄左右开始吃精料。青饲料可以苜蓿、红豆草为主,精饲料以玉米粉为主。注意设立水盆,自由饮水。羚羊胆小。易惊恐,故应防止噪音等各种因素惊扰。

性状性状鉴别 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33cm,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技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滑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纵裂纹。除尖端部分外,有11-16个隆起环脊,中部以下多呈半环,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直径3-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用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1条隐约可辨的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无,味淡, 以质嫩,色白,光润,有血丝裂纹者为佳。

显微鉴别羚羊角横切面可见组织构造多少呈波浪状起伏。角顶部组织波浪起伏最为明显,在峰部往往有末存在,束多呈三角形;用中部稍呈波浪状,束多至双凸透镜形;用基部波浪形不明显。束呈椭圆形至类圆形。髓腔的大小不一,长径10-50(-80)μm,以角基部的髓腔最大,束的皮层细胞扁梭形,3-5层。束间距离较宽广,充满着近等径性多边形、长菱形、或狭年形的基本角质细胞。皮层细胞或基本角质细胞均显无色透明,其中不含或仅含少量细小浅灰色色素颗粒,细胞中央往往可见一个折光性强的圆粒或线状物。

粉末特征:淡灰白色。为不规则碎块,近白色、淡黄白色或淡灰色,微透明,均匀分布有多数长圆形、新月形、长条形空隙,偶见空隙周围显细密放射状纹理;有的碎块隐约可见长梭形纹理。

化学成分赛加羚羊角含角蛋(keratin)磷酸钙,不溶性无机盐,赖氨酸(lys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亮氨酸(leuc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酪氨酸(tyrosine)等17种氨基酸,并含五种磷脂类成分,即卵磷脂(lecithine)、脑磷脂(cephalin)、神经鞘磷脂(sphingomyelin)、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等成分。

药理作用1.镇静和抗惊厥作用:羚羊角水煎液 腹腔注射10-20g(生药)/kg,可显着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延长水合氯醛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对抗苯丙胺的兴奋作用。腹腔注射羚羊角醇提液或注射液,也能使小鼠的自发活动减少。其外皮浸出液能降低小鼠朝向性运动反应,并可使巴比妥及乙醚麻醉的诱导期缩短。小鼠分别注射羚羊角醇提液10g/kg、水煎剂2g/kg和水解液80mg/kg,均能明显延长硫喷妥钠的睡眠时间,结果表明羚羊角水解后镇静作用大为增强,此外,10%羚羊角煎剂,每只蟾蜍淋巴囊注射0.1g,对吗啡因惊厥的发生率无明显降低,但恢复率显着增加。小鼠灌胃10g/kg,能显着降低咖啡因惊厥率、增加其恢复率,但抗士的宁惊厥的效果不明显,小鼠腹腔注射羚羊角注射液80mg/kg,则可对抗士的宁所致惊厥作用。

2.解热作用:给人工发热兔分别静脉注射羚羊角水煎剂和醇提液各2g/kg、水解液40mg/kg、注射液 800mg/kg,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给人工发热兔灌胃羚羊角煎剂4g/kg,给药后2小时体温下降,6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

3.对循环系统的作用:羚羊角50%煎剂2ml/kg 静脉注射,使麻醉猫血压下降,切断两侧迷走神经后,降压作用有所减弱,说明降压反应可能与中枢神经有关。煎剂或醇提液小剂量使离体蟾蜍心脏收缩加强,中等剂量可致心传导阻滞,大剂量则引起心率减慢、振幅减小,最后心跳停止。

4.其它作用:体外试验表明,羚羊角注射液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致病菌均无抑制作用。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增加小鼠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并有镇痛作用。

毒性按每日2g/kg给予小鼠7天,体重增长缓慢,而饮食、排便、自由活动等方面无明显改变。毒性很低。小鼠静脉注射4%羚羊角水解液8ml/kg(相当于成人用量的100倍),给药后3小时内活动略有减少,余未见任何异常。小鼠灌胃10%羚羊角煎剂2g/kg,连续给药7天,除体重增长缓慢外,余未见明显改变。

鉴别理化鉴别(1)取粉末0.2g,加氯仿10ml,冷浸48h滤过,滤液水浴浓缩至干,加适量氯仿溶解,取少量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7:3)为展开剂,展距15cm,用硅钨酸试剂喷雾,100℃烘5min,在R10.51处有1斑点。

(2)取粉末0.2g,加乙醇10ml,放置12h,滤过,滤液在340-230um处扫描,吸收度量程O-1A,波长标尺放大20um/cm,在260土2nm、254土2nm、248土2nm。及 220士2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炮制羚羊角片:除去骨塞,入水中浸渍后,捞出去筋,镑成纵向薄片,晾干。羚羊角粉:除去骨塞,锉碎,研成细粉。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肝;心经

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清肝明目;凉血解毒。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筋脉拘挛;肝阳头疼眩晕;肝火目赤肿痛以及血热出血;温病发斑;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宜单煎2h以上;磨汁或研末,0.3-0.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或磨汁涂敷。

注意脾虚慢惊患者禁服。

复方①治伤寒时气,寒热伏热,汗、吐、下后余热不退,或心惊狂动,烦乱不宁,或谵语无伦,人情颠倒,脉仍数急,迁延不愈:羚羊角磨汁半盏,以甘草、灯芯各一钱,煎汤和服。(《方脉正宗》)②治中风手颤,DE曳语涩:羚羊角(镑)一两,犀角(镑)三分,羌活(去芦头)、防风(去叉)各一两半,薏苡仁(炒)、秦艽(洗)各二两。共研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竹叶汤下,渐加至三十丸。(《圣济总录》羚羊角丸)③治偏风,手足不随,四肢顽痹:羚羊角(镑)一两,独活(去芦头)二两,乌头(炮裂,去皮、脐)三分,防风(去叉)一分。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以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腹、夜卧各一。(《圣济总录》羚羊角汤)④治阳厥气逆、多怒:羚羊角、人参各三两,赤茯苓二两(去皮),远志(去心)、大黄(炒)各半两,甘草一分(炙)。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宣明论方》羚羊角汤)⑤治血虚筋脉挛急,或历节掣痛:羚羊角磨汁半盏,以金银花一两五钱,煎汤一碗,和服。(《续青囊方》)⑥治产后中风,身体反张如角弓:羚羊角屑三分,独活一两,当归三分(锉,微炒),防风一两(去芦头),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芍药半两,细辛半两,桂心半两,麻黄一两(去根、节)。捣,粗罗为末。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羚羊角散)⑦治小儿夜啼及多惊热:羚羊角屑一分,黄芩一分,犀角屑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锉),茯神一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服之。(羚羊角散)⑧治时气七日,心神烦热,胸脯不利,目赤,不得睡卧:羚羊角屑、黄芩、枝子仁、黄连(去须)、川升麻、枳壳(敖炒微黄,去瓤)各一两。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竹叶汤下三十丸。(羚羊角丸,⑥方以下出《圣惠方》)⑨治心肺风热冲目,生胬肉:羚羊角(镑)、黄芩(去黑心)、柴胡(去苗)、升麻各三分,甘草(生锉)一两。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服。(《圣济总录》羚羊角汤)⑩治眼卒生白翳膜:羚羊角屑半两.泽泻半两,甘菊花一两,葳蕤半两,菟丝子半两(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羚羊角散)(11)治痘后馀毒未清,随处痛肿:羚羊角磨汁半盏,以黄耆、金银花各二两,煎汤和服。(《本草汇言》)

各家论述1.《纲目》:羚羊角,入厥阴肝经。肝开窍于目,其发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风;在合为筋,其发病也,小儿惊痫,妇人子痫,大人中风搐搦,及经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魂者肝之神也,发病则惊骇不宁,狂越僻谬,而羚角能安之。血者肝之藏也,发病则瘀滞下注,疝痛毒痢,疮肿瘰疬,产后血气,而羚角能散之。相火寄于肝胆,在气为怒,病则烦懑气逆,噎塞不通,寒热,及伤寒伏热,而羚角能降之。

2.《本经逢原》:诸角留能入肝,散血解毒,而犀角为之首推,故痘疮之血热毒盛者,为之必需。若痘疮之毒,并在气分,而正面稠密,不能起发者,又须羚羊角以分解其势,使恶血流于他处,此非犀角之所能也。

3.《本经》: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安心气。

4.《别录》:疗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温风注毒伏在骨间,除邪气惊梦,狂越僻谬,及食噎不通。

5.《药性论》:能治一切热毒风攻注,中恶毒风卒死,昏乱不识人;散产后血冲心烦闷,烧末酒服之;主小儿惊痫,治山瘴,能散恶血。

6. 孟诜:主中风筋挛,附骨疼痛,生摩和水涂肿上及恶疮;又卒热闷,屑作末,研和少蜜服;亦治热毒痢及血痢。

7.《食疗本草》:伤寒热毒下血,末服之。又疗疝气。

8.《本草拾遗》:主溪毒及惊悸,烦闷,卧不安,心胸间恶气毒,瘰疬。

9.《纲目》:平肝舒筋,定风安魂,散血下气,辟恶解毒,治子痫痉疾。

10.《本草再新》:定心神,止盗汗,消水肿,去瘀血,生新血,降火下气,止渴除烦。

摘录《中华本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