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家张世杰:循古悟道之心路历程
针灸大家张世杰:循古悟道之心路历程
任世杰
昨天 08:09
1931年5月我出生于北京一个较为殷实的工商业者之家。家父兼通文史和方技,设同春堂国药店,延揽诸多名医坐诊,并与之切磋医道。我自幼耳濡目染,对中国的文、史、哲、医,也由知而好。1948年完成国民高等学校学业后,在家父及诸医指引之下,开始攻读《老子》、《易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为了检验个人之学识,于1956年将个人编写之针灸学讲义,送北京市卫生局备案,申请开设针灸传习班,获得当时之主管方和谦先生口头准许,开办两期后,全市之私立传习班皆停办了。1957年经国家鉴定考核取得医师资格,并由北京市卫生局发给开业执照。1960年任职于北京市第二中医门诊部针灸科,1976年任职于北京建国门门诊部针灸科,1986年调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鼓楼中医医院针灸科,1994年退休,后返聘于鼓楼医院京城名医馆。迄今为止,我之医疗行为已近60年矣。回想起我的学医、行医、业医之途,漫漫而修远,实愿为诸位所分享的——非特定时期下我的个体化自我经历——却是那一段循古悟道的心路历程。
(一)诵经“将登泰岱,舍径奚从;欲诣扶桑,非舟莫适。”我之今日针灸略有小心得、小成绩,几乎全赖于少年、青年时期诵读的经典医着。适我读书时期,虽兵荒马乱,未逢如今日这般太平和谐盛世,然彼时在家父严教之下,却分神甚少,无今之物欲之扰,浮华之困,香奢之恋,杂事之忧,一心只读圣贤之书。当时我虽不甚明其理,然诸典籍尤其是《黄帝内经》、《伤寒论》全文,以及《易经》、诸子书等关键章节,却也烂熟于胸,每每闻之,见之,如逢老友。家父喜见我有此一乐,便鼓励我继续前行,适时邀请诸位名医好友对我指点一二,我竟也略有所悟。就今天我临证小有出彩之处所引、所用经典依据,与当时所下的“童子功夫”不无关系。正若清代李延昰所云:“上古神农、黄帝、岐伯、鬼臾区等,神明天纵,何可几及。降至叔世,即有人焉才高识妙,可以仰窥圣域,亦须精求典籍,上发金匮玉函之藏,下集专家授受之旨;学以博而渐通,心以疑而启悟。如此则借证有资,力省功倍。”我诵经典乃通篇而读,用古人之思维去读,此是大要。
(二)开智经典古籍,文义高古,寓意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意欲融会贯通,则实非易事。但我却迎难而学,学而知,知而好,乃至力求能从容于其道,因之而乐,终可“力学穷理,则识益明”。苦研《易经》,我明悉“变易、不易、简易”宇宙之法;耕读《老子》,我了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之理;细诵《内经》,我挖掘“揽观杂学,及于比类……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以及“治病必求于本,治之极于一”的针灸之道。又幸得家父及诸医时时点拨,启我之思;加之临证中大胆酌用古法,每获良效时,顿叹古人之智;初期临证若遇不效患者,我则深信《内经》“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之训,以《易经》“磐桓,利居贞,利建侯”诫己,而“中行独复,以从道也”——再次回归经典,寻求解决之途。法自经典中来,而非旁技左术,如《易经》所谓“贲其趾,舍车而徒”。清代名医徐大椿有言:“故为此道(医)者,必具个人之资,通人之识,又能摒去俗事,专心数年,更得师之传授,方能与古圣贤之心潜通默契。”
(三)证道自诵诸典籍所论医道,并将其验之于临床后,我亦深信:古理不伪,古法不虚。对于《内经》的教导,知道很重要,“证”到更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诵读她们时,以心验之,以临床验之,以疗效验之,以事实验之。比如我在1985年9月接诊一姚姓患者,其诉六年来晨起至日暮,双目不于睁而如冥状,整日胸闷,悬心,短气,脘痞,嘈杂,进食可稍缓解,少倾诸证又加剧,饥则恶心而不欲食,屡治罔效。诊:脉体浮弦,沉取微滑,舌质淡,苔白微厚。我立刻想到《灵枢》“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心如悬,若饥状”之语。因而为之针刺肾原太溪,得气有如鱼吞钩状,诸症当即缓解。共针4次,病衰大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对于一些现代疾病,我则脱开西医之缚,依据其证、其症,恒用古法思维处之,每每取得“守正出奇”之效。不用古理,则永远无法了解其渊深;不试古法,则亦难体会其高妙。《内经》等书中的古典针灸之道,时时用之,时时有体悟,时时有提高。知“道”,则“从心所欲不逾矩”;证“道”,则“拨开云雾见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