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岩之千年诗廊
七星岩之千年诗廊
石室岩早在几百年前就以风景幽奇而闻名岭南,为七星岩景区名胜古迹较集中之处。岩顶名嵩台,相传是天帝宴请百神之所。岩下有一特大的石室洞,洞口高仅2米余,洞内穹窿宽广,顶高达30余米,石乳、石柱、石幔遍布其间。洞中有地下河,泛舟遨游可览璇玑台、黑岩、鹿洞、光岩等景。石室洞内最著名的还在石刻,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岭南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群,从唐代直到当代总共500余则石刻,是一部刻在山上的史书和书法艺术大成。字体各异,或篆、或隶、或楷、或行、或草,有的潇洒清秀,有的雄浑苍劲,有的如山舞银蛇,跃动欲飞,有如赛诗场,有如书法艺术展览馆。洞口有唐李邕所书的《端州石室记》碑刻。《端州石室记》与同为我国书法艺术珍品的《藏怀亮碑》、《开元寺碑》、《李思训碑》、《云摩将军碑》、《追魂碑》、《岳麓碑》齐名,而现幸存的只有《岳麓碑》和《端州石室记》了,尤显珍贵的是《端州石室记》是李邕留给后人的唯一楷书碑。
李邕是唐代七大书法家之一,他的才华曾获的众多名家的推崇和赞扬,杜甫说他“碑版照四裔”,李冰阳称他为“书中仙手”,米芾评他的楷书“举动倔强,礼节生疏”,翁方纲推《端州石室记》为上选,说李邕的书法“丰容盛鬋,似太真不能掌上舞”。《端州石室记》是数百字的美文游记,真是艺术和文献价值俱高。其书法,体方而笔圆,力劲而气舒,纵横开合,风采动人。明陈白沙的《肇庆城隍庙记》存于石室洞内,前人论书法说:“此碑自欧出而脱欧之严谨,用茅龙随意挥洒,自出机抒,有法破法,法意俱备,堪为后世取范。”无疑石室洞内外摩崖石刻,正如泰山之有《泰石刻》,嵩山得有《灵庙碑》而相得益彰。除了石室洞的千年诗廊外,几乎所有的洞穴,都有摩崖石刻和碑刻,是我国镌刻最多的洞穴,因此七星洞天也是我国书法艺术的博物馆。
《端州石室记》碑高1.07米,宽0.79米,共18行,386字,字体为正书(楷书)。该石刻距今1200多年,除靠近地面的若干字迹因 长年雨水侵蚀消失及模糊外,整体字迹清晰可辨,字体方而笔圆,力劲而气舒,丰润而不露锋芒,内藏肃穆之气。《端州石室记》声名远播后,前来拓片者络绎不绝,相传宋朝一位秀才拓片后,为提高自己所拓片的价值,故意在碑上原有的一处损痕上凿了一个马蹄形的口子,故后人又称其为“马蹄碑”。所幸该碑完整的拓片在史书有记载而得以流传下来,成为研究李邕正书的珍贵资料。洞内摩崖石刻林立,计有270余处,上自唐宋,下至明清,多出自名家之手,有“千年诗廊”之称。台上和崖壁,古代崖刻琳琅满目。
七星岩摩崖石刻中最早的石刻是唐代李邕的《端州石室记》,位于石室洞外的崖壁上,刻于公元727年。有趣的是,《端州石室记》旁边还有一处外文摩崖石刻,据说是西班牙文的。李邕做梦都没想到的是,他的洋洋洒洒的一篇赞颂石室岩的文章,竟对后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李邕开创了七星岩摩崖石刻先河之后,文人墨客、官贾名流接踵而至,或诗词歌赋,或撰文题字,仅在石室岩洞里里外外方圆不过两千平米左右的空间,留下的石刻就多达333则;他没想到,他留下的这幅墨宝,竟成为流芳千古、脍炙人口的书法杰作,成为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受到历代文人书家的青睐和追捧。
石室洞洞口另一侧则有知名度最高的名人石刻——包拯,不过是一件复制品,原件在洞里,尺度小,不好找。包拯这一则石刻纯粹到此一游,不过留下了他的字迹。七星岩摩崖石刻数量实在太多了,历代名人无数,还找到俞大猷的刻字,因为他的字迹很大,一眼就看见了。
七星岩摩崖石刻被誉为大自然的书法博物馆。其文字和书法种类之丰富在国内也堪称罕见。就文字而言,有汉文、藏文、外文;就字体来看,篆隶楷行草,应有尽有。单字巨者丈余,小者半寸;篇幅小到尺余见方,大到26.36平方。从书体观之,可谓集其时流派之大成,各种字体、章法、风格的书法争奇斗艳、各展其长;从作者来看,更是名家、名人荟萃。继李邕之后,唐朝的李绅、王化清,宋朝的包拯、周敦颐、郭祥正、黄公度,元朝的文璧、张显祖,明朝的俞大猷、吴国伦、郭都贤、陈子壮,清朝的黎简、陈恭尹、屈大均、梁配兰、冯敏昌、仪克中、陈建侯、林召棠等都纷至沓来,他们无不为七星岩的奇山秀水所倾情,用墨宝留下了诗文或题字,镌刻于崖壁之上。这里,你可以看到郭祥正笔力苍劲、结构严谨的行书,陈献章间架开达、出笔飞逸的行草;可以看到俞大猷结笔浓秀、浑实奔放的楷书,鲍镇方悬针劲健、敛藏合宜的篆书,以及包拯、朱完、陈恭尹、黄培芳、王铁锋、郭沫若等一批名家真迹,书法珍品。
七星岩摩崖石刻是一座开放式的文学宝库。诗词,是七星岩摩崖石刻的主题,也是其一大特色。在五百多题石刻中,诗词歌赋就多达186则254首,大部分都集中在石室岩,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绝句、唱和诗及词赋等,其中明代的就多达136则。
在众多的诗词题刻中,较着名的有清朝冯敏昌的诗《七星岩五首》和黎简的四言韵语《南服陨石》,此两则题诗与李邕的《端州石室记》一同被誉为“石室三绝”。
有肇庆第一任知府郑敦义刻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的题记,“上自端王即位,升潜藩(封地)为节镇”,指的是1100年端王赵佶登上皇位后把端州改名为肇庆一事,该石刻对研究肇庆历史有重要价值。
在石室洞入口的东面岩壁上,赫然刻有北宋名臣包拯的题字:“提点刑狱周谌同提点刑狱钱聿知郡事包拯同至庆历二年三月初九日题。”这是包拯在快结束端州知郡事任前题的,文字简明扼要,字体清癯,朴实无华。虽事隔近千年,但面对包拯留下的文字,仿佛这位铁面无私的黑脸大汉就站在我们面前,正怒目注视着当今的一个个可恶的贪官。
以及北宋时期任广东提点刑狱的周敦颐的着名散文《爱莲说》,北宋着名文人、时任端州知府的郭祥正的赋《石室游》,明代在文学史上称为“后七子”之一的吴国伦的被称为当时文学复古运动代表作的长篇诗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