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新说 |华林路上华林寺

华林路上华林寺
文图 | 朱婷 裴质斌

一门之隔,华林路上车水马龙,华林寺内落叶有声。
全国各地有不少华林寺,可是位于华林路上的华林寺或仅此一处。
”
“华林”之名
华林寺座落于福州市区屏山的南麓,华林路与鼓屏路路口的东北侧。明代文学家曹学佺在《华林寺看梅》诗中写道:“路回城北思凄凄,寺倚屏山信杖藜”。其中的“寺”指的便是华林寺。诗句也直接点出了华林寺与古福州城、屏山的位置关系。

“华林”一词出自弥勒佛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道,开三番法会,度尽上中下三根之众生一说。许是同样信仰产生的默契,国内僧人便偏爱使用“华林”与“龙华”二词为寺庙冠名,因此国内的华林寺、龙华寺不在少数。
可福州的华林寺,是御赐的。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明英宗御赐 “华林寺”匾额,“越山吉祥禅院”遂改名并沿用至今。
如今,御赐的匾额不在了。据福州市博物馆华林寺保管所所长陈恺旻介绍,现在山门外悬挂的匾额来自于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负责修缮的古建专家、国家文物局工程师李竹君延请北京一位书法名家书写,并由北京工匠制作完成。
附近的街坊早已因寺得名“华林坊”,并逐渐向外拓宽、向东西延伸,演化成现今福州市中心重要交通干道——华林路;华林路与北大路交汇形成的街区——华大街道,则因缘际会成为福州市寸土寸金的街区。
华林路上熙熙攘攘,华大街道人声鼎沸;华林寺,却退守成为繁华街道旁安静的背景,即使是居住在附近的老福州人,或是每日途径它上下班的市民,也未必会专程走进这座千年古刹的另一个世界去看看。

▲专程来福州参观华林寺的成都姑娘
但时有外地游客专程慕名而来,欣喜地在大门口就开始拍照;也常有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学习观摩,站在寺前,被千年前先人们的智慧打动。
历史偏爱它
相比同在榕城却蜚声海内外、香火鼎盛的涌泉寺、西禅寺和开元寺,早已不做宗教场所的华林寺似乎没有那么声名显赫,也门庭冷落了些。可华林寺几经兴废,最为雄伟、最具风格的大殿得以保存,拥有的却是历史的偏爱。

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为祈求境内安宁、统一境内宗教思想,时任吴越福州郡守的鲍修让主持修建了“越山吉祥禅院”。据史料记载,当时禅院沿中轴线依次设立了山门、二门、大殿、法堂,法堂西为祖师殿,西院有双层的转轮藏殿,前院东侧建有钟楼。寺周环境清幽,松竹茂密,梅荔满园。
1979年,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弟子、国徽主要设计者之一的莫宗江赴厦门考察,路过福州时,提出想到华林寺看一看。没料想这一看,足足看了3天。他当即表示:华林寺大殿是全国现有保存下来屈指可数的古建筑精品。
次年,莫宗江等受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即今国家文物局)委托,专程来到福州对华林寺大殿进行法式测绘,并提出大殿上这些硕大精美的木材或许来自于更早时期的闽王宫殿的猜想。

▲资料图
当年,鲍修让或许让人拆卸了闽王宫尚存的殿宇,获取了超过一等级别的大殿用材(宋《营造法式》规定,九至十一间大殿方可用一等材;而华林寺大殿仅面阔三间,进深四间,远未达到使用一等材的标准),用以修建“越山吉祥禅院”。
这个猜想已不可考证,但华林寺,这个中国古建筑的一个特例,确因坚固的材料得以安稳千年,“避开”台风、洪水、白蚁、腐蚀、战争、火灾,成为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要知道,这样纯木结构的建筑,在南方幸存尤其不易。从数量上看,光是气候条件优越的山西就保存了中国元代以前70%以上的木结构建筑;而闽地直到唐后才开始被开发。
殿小气魄大

▲山门
走进山门,映入眼帘的便是红漆刷就的华林寺大殿。就现代意义而言,仅一层的大殿不高,但屋檐飞横,线条大气明朗协调,尤其是支撑大殿的18根立柱,远看已现体量。

▲大殿
陈恺旻表示,大殿本为原木色,为了保护古木,工匠们在用麻布包裹并刷上了特质的红漆,既不损伤木质,每隔几年还能重新漆一遍。
现今尚存的华林寺大殿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共用檐柱14根,内柱4根,通面阔15.84米,通进深14.70米,台明面积为495.6平方米,为了容纳高大的内槽佛像,大殿采用抬梁式构架,内柱高过檐柱2.62米。当年建造时,应是先将佛像搬运至殿内,再进行封顶。
华林寺大殿仅是一座三开间的佛教建筑。但中间的当心间宽度却达6.5米,尺度较大,甚至超过了七开间的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加大心间尺度,得以增加和扩大礼佛的空间,是宋元后南方殿堂的特征,华林寺就是其代表性建筑之一。

▲木柱直接连接斗拱
大殿四檐及内柱头上均施斗拱,用材硕大。大殿足材高度45厘米,也为全国最大。支撑大殿的18根木柱以上全由斗拱支撑,足见彼时工匠们在空间设计、木材运用等技艺上的炉火纯青。
大殿整体形制大气简约,承袭自中原地区,但许多艺术处理却带着闽越特色。如粗壮梭柱的上下卷杀做法、圆形断面的月梁、云形驼峰、罗汉枋和撩檐枋上镌刻团窠等,则展现了闽地拙壮直率、古风犹存的特色。

▲月梁
“月梁,并不像我们现代人想象得那么弯,却象征着圆润美好。这是古人的浪漫主义。” 陈恺旻仰头指着介绍道。
记忆的锚点
12世纪,日本名僧俊乘坊重源为建造东大寺大佛殿,专程渡船来宋,参观了福建八闽大地寺庙的建造手法,并将这佛教寺庙风格以及福建的能工巧匠带回日本。
东大寺大佛殿建设完成后,匠人们又分散到日本各地建造该样式的佛寺,使“大佛样”在日本传播开来。建于1199年的(南宋庆元五年)的奈良县东大寺的南大门和建于1192年(南宋绍熙三年)的兵库县净土寺净土堂都是典型。
虽然这样的建制风格被称作“大佛样”“禅宗样”或“天竺样”,而不是“福建样”,但从整体构架到细部,尤其是大量使用的插拱,都彰显出了它的福建特色。华林寺大殿也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前些年,来自日本关西学界以及佛教界的人士慕名前来探访。

共同文化记忆能带来人们身份认同。华林寺是历史的锚点,也可以成为人们心中的记忆锚点。陈恺旻说。
你无需多么精通,但下次如果谈到隋唐遗风的古建筑时,华林路上的华林寺或许可以成为浮现眼前的第一景象。

来源 | 福建侨报
新媒体编辑 | 韩惠彬
▌本文刊登于2021年1月29日出版的《福建侨报》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