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造假为何如此猖獗屡禁不止?没想到国标也有“锅”要背!

玉石收藏是一门学问,“学问”二字体现在先需不断学习,其次还要不耻下问。和玉大叔在行业中碰到许多玉友玩玉出现了“本末倒置”——几乎不经任何的学习,先买了自己觉得“值钱”的料子,然后再到处找人问东西对不对。遗憾之余不禁让大叔思考:这些假货究竟是哪里吸引你了?

当然,根据大叔对许多玉友“吃药”后的观察,还是明白造假是必然会兴盛的,这其中不仅仅是价格的因素,还有许多看不到的“帮凶”...

首先是国标方面的漏洞,目前最新版本的和田玉国家标准,是刚刚修订完成的GB/T 38821-2020《和田玉 鉴定与分类》,这份2021年1月1日才施行的新国标,对染色的料子是怎么定义的呢?大叔仔细的翻阅了标准,发现在其中“6.5 命名规则—第5条”中,是这么描述的:“优化的和田玉,直接按照6.1~6.4进行命名,且无需附注说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和田玉的“合蜡工艺”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优化,简单来说就是把成品玉石放到蜡锅里煮,如此玉件出厂的时候油亮光鲜,看起来“油脂感”十足,听起来不算什么,但有一种对价格影响很大的情况却被忽略了——裂纹。

我们都知道,和田玉的裂纹对成品的价格影响非常的大,尤其是手镯,手镯有裂和没裂那价格完全“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合蜡工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效果就是可以暂时遮盖裂纹,短时间内被蜡填住的裂隙是不会被发现的,对玉商报价非常有利,然而通过一段时间的把玩,蜡被一定的摩擦或融化去除后,这些瑕疵就会慢慢显现,从国标角度叫不叫造假呢?不好意思,这只不过叫“优化”而已,完全合法。

国标中这一条的“b”条款还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染色处理的和田玉,可在鉴定证书、商品标识和相关质量文件中附注说明:该样品表面经过染色处理”,实际上这也是一句空谈,咱们从商业心理的角度分析,假如您是鉴定机构的负责人,面对客户的送检(大部分客户可都是玉商哦,不好得罪的),你会非常认真的在证书上标注“经过染色”处理吗?不好意思,这么“不识时务”客户下次就不来了,损失的恐怕只有自己的“认真”而已。也就是只有NGTC(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管理中心)以及国家和田玉产品鉴定中心可以不受客户的压力(毕竟人家是事业单位下属)进行无干扰鉴定,然而即便如此也不是每次都会标注,你不能怪鉴定机构,归根到底还是国标的描述有漏洞,假如规定改为——如有染色等优化现象必须标注在鉴定证书上,恐怕行业中就完全不是如今的光景了。

其次小部分责任在于人们的认知偏差,和田玉毕竟属于一种享受型的收藏品,原本就是小众领域热爱的,类似如今年轻人喜欢收集的手办一样。只不过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对文化需求兴趣高涨,和田玉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商家逐利无可厚非,为了销售,肯定是“怎么高怎么卖”,故意引导籽料消费,而忽略不同玉料的等级、品质参数,只要你信就是好东西,更多的小白不明就里,更容易上当吃药,最后的恶果就是由整个行业来买单,如何买单的?您一定听说过:“玉石行业水太深了”这句话吧?

←和玉大叔官方售玉微信

有趣的小哥等你来撩

仅售玉使用,鉴玉请公众号留言

喜欢大叔的文章,请帮大叔点一下“在看”和“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