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运六气讲“三年化疫”
“三年化疫”见于《素问遗篇·刺法论》:“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
病因:三虚感邪
何谓三虚?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所谓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虚,则邪甚也。失时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灵枢·岁露论》云:“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
《素问遗篇·本病论》云:“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闻乎?岐伯曰∶人之五脏,一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太阴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天气同虚也。又遇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因而三虚。”
可见,《素问遗篇》所论三虚与《素问》《灵枢》不同,《素问遗篇》所论三虚,即天虚、脏虚、精虚。出现三虚后,人再感疫邪,则谓三虚致疫。
病机:刚柔失守,三年化疫
何谓刚柔失守?刚柔的概念在《内经》中有不同的意义,本书在前已作论述。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王冰:阴阳,天道也。柔刚,地道也。天以阳生阴长,地以柔化刚成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素问遗篇·刺法论》云:“刚柔二干,失守其位。”刚柔明确为干,刚为太过,柔为不及,阳干为刚,阴干为柔。张景岳指出:“十干五运,分属阴阳。阳干气刚,甲、丙、戊、庚、壬也。阴干气柔,乙、丁、己、辛、癸也。故曰刚柔二干。”
王冰《玄珠密语·五运元通纪》云:“故运者,丁壬木运,即壬主刚,丁主柔,刚为太过,柔为不及,太过即木气伤土,不及即自衰,自衰即反受金刑。戊癸火运,即戊主刚,癸主柔,刚为太过,柔为不及,太过即火气伤金,不及即反受水刑。甲己土运,即甲主刚,己主柔,刚为太过,柔为不及,太过即土气伤水,不及即反受木刑。乙庚金运,即庚主刚,乙主柔。刚为太过,柔为不及,太过即金气伤木,不及即反受火刑。丙辛水运,即丙主刚,辛主柔,刚为太过,柔为不及,太过即水气伤火,不及即反受土刑。此者是运气之刚柔盛衰之意者也。”
作者考证认为,《素问遗篇》为刘温舒所作,其对刚柔的认识和理解,显然是受到了王冰的影响。
导致三年化疫的病机是刚柔失守,上刚干失其位,下柔干不能独主,中运不能执法,天地不和,天运失序,三年后变大疫。
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云:“刚柔二干,失其守位。……天地迭移,三年化疫”。又云:“假令丙寅刚柔失守,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中水运非太过,不可执法而定之。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天地不合,即律吕音异,如此即天运失序,后三年变疫。”
发病特点
《素问遗篇·刺法论》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说明疫病的发生具有流行性、传染性、不分老幼、症状相似。
治法
1
刺法与调养
假如甲子后三年变金厉,“详其微甚,察其浅深,欲至而可刺,刺之当先补肾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素问遗篇·刺法论》)。
假如丙寅后三年变水厉,刺法同上。
假如庚辰后三年变金厉,刺“当先补肝俞,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刺毕,可静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素问遗篇·刺法论》)。
假如壬午年后三年变木厉,“当刺脾之俞,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刺毕,静神七日,勿大醉歌乐,其气复散,又勿饱食,勿食生物,欲令脾实,气之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素问遗篇·刺法论》)。
假如戊申后三年变火厉,“当刺肺之俞。刺毕,静神七日,勿大悲伤也。”(《素问遗篇·刺法论》)。
2
意念调气法
《素问遗篇·刺法论》云:“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
3
其他治法
如吐气纳气法,药浴汗泄法,服小金丹法等。
预防
预防要做到保养脏腑,修养和神,顺天应道。
《素问遗篇·刺法论》云:“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治之可刺……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神气不散,神守不分。”
《素问遗篇·本病论》云:“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