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夫妻七十岁以后才能同居,那之前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古人在婚姻上是相当讲究的,首先体现在结婚年龄,对此,《礼记·内则》有云:男子二十而冠,始学礼,三十而有室……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

主张的是男子二十到三十,最迟不能超过三十,必须结婚,女子十五到二十,最迟不超过二十, 必须出嫁,讲究的就是: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可以生民矣。

这是一种朴素的生理观念,虽然以现在看,或者不那么准确,但,完全可以说明,《礼记·内则》当中的说法,不是无根而发,而是很有点依据,并其很做了些考证,后世虽然有点变化,但大体都在这个年龄段上浮动,超过这个年龄还不嫁不娶的,男的称之为鳏, 女的称之为过时。

不光是嘴上说说,而是成为一种罪状,是一种有法律做保障,需要受到惩罚的行为,比如西汉,汉惠帝就曾明确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到了西晋,晋武帝更是明确规定: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长吏配之。

不但罚款,官府还要给你拉郎配,那时候,想当个光棍或者剩女,就是这么困难,那么,好容易打算结婚呢?

什么纳采、问吉之类的六礼也就罢了,结婚的时间也是很有讲究的,都什么讲究,即《荀子·大略》所谓:霜降逆女,冰泮杀止。

也就是说,结婚的时间只能集中在霜降和冰雪融化, 即每年农历九月到农历二月之间,为什么?孔子在《孔子家语》中提到两个观点:

一:群生毕藏乎阴,而为化育之始;二:冰泮而农桑起,婚礼而杀于此

简单点说,一方面认为这段时间有利于生育,二来呢 ,也为了不耽误农时。一个结婚就能搞出这么多讲究,那么,婚后呢,什么拜舅姑 ,拜宗庙的规矩就不讲了,那可以成为另一个专题,单说婚后夫妻二人之间的生活,说起这个问题,似乎又有了一个奇怪的规定,还是《礼记·内则》当中所说: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男不入,女不出。

结婚之后,丈夫居于外室,妻子居于内室,一般情况下,丈夫不进去,妻子也不能出来。这是怎么话说的,好像一结婚夫妻二人就要分居,而且还是不一天两天,一直到:唯及七十,同藏无间。

也就是说,到七十岁以后, 两口子才能没有任何约束,还毫无顾忌的同居,从十来岁 ,二十来岁结婚,一直到七十,才能像现代夫妻一样一起愉快的过日子,问题是,人生其实古来稀啊,倘若大家都能活到七十,这个年龄也就不能称之为古稀之年了。

也就是说,在古代,大部分人都是活不到七十的,那么,在此之前,两口子只能在各自的房间里,靠微信或者语音聊天来联络感情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别说那时候没这玩意,即便有,事情也不会如此尴尬,否则,那会有孩子,哪会达到“广继嗣”的目的,那么,古代,夫妻七十岁以后才能同居,那之前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糟粕的地方居多,但提炼出他的精髓,其实还是很值得后人学习的,什么答案?

在古代,两口子过日子讲究一个守时,不是随便,而是一定的时间干一定的事,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礼不下庶人”的缘故,以上的“礼”只针对士大夫以上的贵族,至于士大夫以下,则不再礼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别说内室、外室,有个房子遮风挡雨就不错了,因此,将这种礼盲目的放在庶人头上考虑 ,显然是不合适的。

那么,士大夫以上是什么情况呢?

汉朝《盐铁论》在总结秦汉以前的婚姻状况时说:士一妾,大夫二,诸侯有侄娣,九女而已。

总而言之,士大夫以上的贵族,可以纳妾,而且还有数目上的规定,连正妻算上,士人能有两个老婆,大夫三个,诸侯总共九个。

这些个老婆,自然以正妻为尊,其余,须得像对待公婆一样尊重正妻,否则就是无礼,有这么多老婆,丈夫自然就要和妻子,也就是正妻别室二居,生活上, 一般以五天为期限,到妻妾的房间轮流走走,同时,这也是妻妾的权利。

正妻,到那一天,不在或者别的原因不方便,所谓:妻不在,妾御莫敢当夕。即便把那一天空下来,妾也不能越权。

而妾呢 ,只要你讨回来,所谓:妾虽老,年未满五十,必与五日之御。

只要没到五十岁,就必须的参加这五天一次的恩宠,那么,五天之内呢,就得闲下来了。

当然,这种生活现在看起来是很腐朽的, 但其中透漏出来的信息是“五日”之说,不管与妻还是与妾,必须得遵守五天的时间间隔,至于为什么如此,精华就在这里,讲究一个“节制”。

当然,礼法是礼法,礼成与周之时的周,刚开始还是严格遵守,至于到了以后,有没有人还严格遵守,就难说的恨了。

但,如果抛去古礼当中有关夫妻之间如何过小日子的外皮,单留下“节制”两个字,不也值得当今某些人学习吗, 毕竟,刮骨钢刀一说,还是很有道理的。

参考文献:《礼记》、《荀子》、《孔子家语》、《中国家庭史》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