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菌原理、应用原则及其他(2)

张金霞团队通过对塑料袋内不同温度组别及脱袋对比的检验,发现在较高温度下塑料袋内菌丝体的乙醇乙醛和乳酸积累严重。如下图:

这里,横坐标是时间,以天(day)为单位,纵坐标是有害物浓度变化,单位分别是:乙醇,毫克/克(mg/g);乙醛,微克/克(μg/g);乳酸,毫克/克(mg/g)。

这是曲线图例,自上而下分别是:

塑料袋内菌丝体15℃条件下的变化曲线。

塑料袋内菌丝体25℃条件下的变化曲线。

对比的,透气良好的脱袋菌丝体34℃条件下的变化曲线。

塑料袋内菌丝体34℃条件下的变化曲线。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温度确实是引发这种变化的一个因素,但只有在培养料透气性不好的情况下,这种变化才会明显发生。

上述三种物质是典型的无氧呼吸产物。

需要解释的是,乙醇的变化后期含量降低,与底物逐渐消耗、酶活性随之降低,乙醇易于挥发有关。

与上述结果相对应的是,产生上述物质的酶的变化也基本上呈现相同趋势。

如下图:

相关内容与前面类似,只是曲线表示的内容是:酶活力单位/毫克 (U/mg),所以不做重复解释。

所有的相关酶活力的变化,其实也是菌丝体整体走向死亡的衰变过程,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酶活力呈下降趋势,但产物积累却无法改变,除非在其未死亡之前获得良好的氧气供应。如果在无氧呼吸加剧后及时降温和通风,菌丝体能够恢复生长,但有害物质构成的影响是不能消失的,这就是包括了自毒作用和热伤害两方面。

热伤害的典型表现是菇体不能长大到正常水平,总产量显著降低,而且根据热伤害的严重程度不同,有些可以恢复较好,有些无法恢复,纯粹因为高温所致的热伤害较易恢复,同时积累有害物质的伤害就很难恢复。

这些研究的结果,直接的指向就是供氧不足,导致无氧呼吸,所以是不折不扣的“憋死”。

(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