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有讲究!这些部位千万不能“冻”!
现已进入春季,天气乍暖还寒,昼夜温差较大,此时,如过早脱去棉衣,身体难以适应,可能导致身体免疫功能降低,抗病能力下降,病邪趁虚而入,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等各种疾病,也有可能导致旧病复发。因此“春捂”显得很有必要。
1、 老人:老年人特别是65 岁以上的老年人更应注意“春捂”。这部分人群多数有基础疾病的存在,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病、糖尿病、脑缺血性改变、慢性胃肠炎等。
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寒冷刺激会令血管收缩、痉挛,致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对外界的反应性下降,对外界气温的敏感性也降低。
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老人应注意前胸后背的保暖,防止诱发旧疾,对于有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及痛风病患者要保证足部温暖。
2、 儿童:小儿偏凉好养,过热则易导致其抵抗力下降。学龄前儿童可以按 “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的原则来做,但由于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代谢旺盛,应根据小儿适时情况做出判断。对于体质偏弱易感冒的儿童,或总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进而诱发复发性哮喘的儿童,要注意受寒后抵抗力下降诱发旧病。这类儿童不应过早脱冬装。
此外,春天是儿童流行性疾病高发季节,如水痘、腮腺炎、风疹、急疹、麻疹等,所以更要注意避风寒。
3、 女性:从中医阴阳理论上看,女性属阴,因此阳气对于女性十分重要。女性的很多疾病都可以归结到气血淤滞上来,除了患者自身体质和情绪方面的因素外,外界寒冷刺激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女性要注意下半身保暖,很多女孩子喜欢穿露脐装、低腰裤,这样容易使小腹部、腰骶部着凉,容易导致痛经、性欲淡薄、宫寒不孕、盆腔炎症、腰骶酸痛等病症,痛经患者、平时手脚发凉的女性尤其要多加注意。 春天不要过早脱衣展示身材,保护好自己的腰骶部、膝部、小腹部。
哪些地方需要“捂”?
春天防寒要注意好两头,照顾好头颈和双脚。春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1、 “捂头”:头为诸阳之会,经脉上的阳经都在头上交汇,最易散热,使热量由此丢失,因而对于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和儿童来讲,戴顶适合的帽子会起到如同暖瓶瓶塞一样的保暖作用。
2、 “捂背”:背为督脉之海,为阳脉之海,是一身阳气汇集的地方,很多疾病的发生都是阳气不足造成的。后背受寒,很容易出现后背发紧,肌肉僵硬,尤其有颈椎病病史的人,受凉后更容易出现肩颈部僵硬不适;很多阳气不足的人,尤其伴有心脏病病史,很容易出现后背放射痛,这点更加需要注意,及时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3、 “捂腹”:背为阳、腹为阴,腹部是阴经积聚的地方,如果腹温太低就会导致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男子的生殖系统疾病出现。
4、 “捂下”: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
“春捂”是告诉大家要注意春天的天气,灵活掌握,适当程度的“春捂”,“捂”得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但也不可捂的太过,动则汗出,伤津耗液。
古人对于“春捂”曾有“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之语,在实际生活中不可拘泥照搬,应根据个人情况恰当调,别太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