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事的师傅
现在在行业里混的人,别看一个个人五人六,真正有功夫的往往低调而且谦虚,恰恰是那些半桶水咣当的角色才表现牛皮哄哄,知错不改。今天这个小故事,我希望寓教于乐,让大家特别是老板们,学学识人之道。
这个话题源于有一位老总问我,为什么他发现通用的配方主原料表现不如他们自己摸索的配方,我告诉他们,因为在技术源头那个地方,通用配方的原料性价比最高。然后全国各地的所谓师傅,都是拿着不变的技术套路和配方走南闯北。一般来说,如果表现没有大的差池,不会有人想到要去修改配方,就是你做老板的有想法,这些师傅们也是绝对的不敢。
其实不仅是配方,所有的相关参数,在多数人眼里都是神秘而神圣的。可是食用菌这个行业的技术原理,实在还是有些东西比较含糊,而且生产的技术和实验室技术之间的取向不同,最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市场接受度才是生产的目的。由于这个原因,实际生产会衍生出许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两点就是主原料的选择和气候应对。
我的朋友刘现卓是安徽灵璧一位相当有知名度和能力的土专家,他这个人的长处是非常善于思考,他有一句话说得相当到位:“不要去想种什么菇最有前景,而要根据你最为便宜丰富的原料去考虑选择你要做的菇种,剩下的的就是种好,种的比人家好,就是最大的前景”。还有半句他没说的我要狗尾续貂一下:“人家能够赚钱的菇种,你如果原料成本高了,优势也就没了,如果技术不讲究,什么菇种都可能亏损”。
所以,什么标准化技术,那玩意其实只能对内,那就是在企业内部,基于技术原理制定的操作依据,这个一定要努力做到标准。而且即使是这样的标准,还要不断更新,之所以需要标准,是为了执行的管理有所依据,为了操作工有行为准则,但如果有优化的空间,优化也就是企业的源头活水。
作为一个合格的技术人员,被人尊称为师傅,因时、因地、因料的调节生产技术,本来就是一个正常得不能在正常的事情,可是现在因为太多的“砖家”提倡所谓的“标准化”,以及普通人对标准一词的不了解达到了被神话的敬畏地步,对来自师承的套路根本不敢有任何修改的想法,这样的师傅,还有师傅的师傅,所在也难辞其咎。
所以这样就引出了今天这个题目,叫做师傅误事,这个误事,就在于不能把“为什么这么做”的内容忽略了,而只传授了你该“怎么做”的死套。
我曾经帮一家企业测试优化过一些工序,老板很高兴,因为实行这个优化数据,将可以在不影响其他效果的前提下,节约不少成本。但这件事到了具体实施的时候,厂里的师傅生死不同意,老板是外行,完全没了主意,也就只能继续依然下去!
因为我与该企业没有更多服务关系,也就不方便说什么,只能看着误事的师傅继续误下去!不过好在写文章没有对人的问题,所以,我在这里提醒一下老板们,如果你的企业不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你的师傅开口闭口就是标准不能动、就是祖宗家法不可违的,你那师傅,早晚也是要误你家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