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临终前的一个决定,伤透了一个人的心,却间接成就了武则天

毛主席说过,李世民这个人“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仔细读读史书,感觉毛主席他老人家说得太对了。

如果换做是普通人,也许一时的懵懂,对他的一生造成不了多大的影响。但对于一代帝王来说,他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有可能影响帝国的走向。

也许,只是偶然糊涂一下,江山社稷就没了。

大部分人在弥留之际,往往有“回光返照”的时刻,脑子特别清醒。而李世民则恰恰相反,他在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候都很英明,惟独在临终之际犯了糊涂,做出了一个自以为很周全的决定:把名将李勣贬出京城。

就这样一个决定,伤透了李勣的心,致使在后来的一系列事件中,李勣始终抱着明哲保身的态度,对朝政装聋作哑,不理不问。

正是由于李勣的明哲保身,才间接地促成了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由此开启了长达五十年的血雨腥风,李氏子孙被屠戮殆尽,大唐国祚险些提前结束。

1

公元649年,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病逝于终南山翠微宫。

在临终之际,他把太子李治叫到床前,艰难地对他说:“李勣是一个好同志。但你对他没有什么恩德。这样吧,我现在把他贬出京城,等你登基后,再把他调回来,任以高官,如此一来,他必定会对你感恩戴德。有他在,我就放心了。”

于是李世民就在临死之前下了一道诏书,贬同中书门下三品(相当于宰相)的李勣为叠州都督。

李勣在接到诏书后,连家都没回,骑着马就奔叠州上任去了。

李勣为何反应如此迅速?因为他知道,自己平时无过无失,在皇帝临崩之际突然遭贬,原因只可能有一个,那就是必然和即将登基的太子有关。

这次对自己的贬谪,一是为了给新君提拔自己留一个理由,第二则是对自己的试探。

所以,李勣在接到诏书之后马上动身出京,还回什么家,此刻的长安就是龙潭虎穴,离得越远越好。

李勣的决定是对的,因为李世民在说完上面那段话后,喘了一口气,又对太子说:“如果李勣流露出任何不满的情绪,就立刻诛杀,万不能留!”

上谓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世勣受诏,不至家而去。(《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

李勣。原名徐世绩

自从李勣归唐之后,就深受李渊、李世民父子的器重。

当初,李勣是隋末枭雄李密的部将。李密与王世充在洛阳死磕了两年,兵败降唐,留下了偌大的烂摊子让李勣守着。当时李勣处于三不管的独立状态,但他经过考虑后,还是决定归顺大唐。他对人说:“我现在控制下这块地盘,其实都是魏公(李密)所有,现在我若以自己的名义归顺大唐,就是等于把魏公的功劳划到自己身上来了,这是不道义的事情,我是不会干的。“

于是,李勣就把自己控制下的地盘的户口、钱粮等资料详细地写了一道表文,派人送给了李密,让李密自己进献给朝廷,自己则带着一干旧部,两手空空地投奔了长安。

李渊听说了这件事后,对李勣大加赞赏,称他为“纯臣”。

李渊虽然有些事情办得很荒唐,但他看人的眼光很是老到。他对李勣的评价,可谓是get到了点子上。

李勣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或者说最大的优点,就是“纯”。

可以说,李勣是一个“赤心”之人。

2

李勣本来不姓李,而是姓徐,叫徐世勣,李勣是他归顺唐朝之后的赐名。他的祖上是山东曹州一户家业很大的地主,有良田千顷,骡马成群。李勣就是一个古代典型的地主少爷。

可正是这样一个地主少爷、富家子弟,在听说翟让聚众造反之后,竟然主动地跑去要求入伙,当了一名强盗。

他这个强盗跟其他强盗不太一样。比如他曾对翟让说:“家乡这一带都是熟人,不好意思下手,我看咱们不如到运河边上,那地方成天过船,官船私船都有,保准天天有生意!”

翟让一听,觉得有理,就带着喽啰们跑到运河边上打劫,结果赚了个盆满钵满,直夸李勣有本事。

翟让哪里知道,家财万贯的李勣会看上劫道弄来的仨瓜俩枣吗?他之所以让翟让把队伍带到运河边上,无非是不想让这帮虎狼之徒在自己的家乡祸祸罢了。

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李勣这个人跟其他乱世英雄还是不大一样的。他刚出道,就表现出了“盗亦有道”的一面。

打劫可以,但不能动亲戚邻居。

台湾电影《角头》里的黑帮老大勇桑,对外打打杀杀,对内却数十年如一日的保护着一个普通的菜市场,他虽然也收保护费,但其他黑帮要来买下市场这块地搞房地产开发,他却硬扛着不同意。他的理由是:“这些街坊邻居几十年都在这里,一旦市场没了,多少人就得丢饭碗啊!”

在乱世风云中,李勣就跟《角头》里的勇桑一样,没有能力保护所有人,他只能选择保护那些跟自己最亲近的人。

这也是李勣的一片赤诚所在吧。

而最让李渊父子动容的事情,是在李密归降复叛之后。

李密对唐朝给自己的待遇不满,遂借着李渊派他到山东招抚旧部的机会,离开了长安,准备东山再起,但由于大势已去,加之准备不足,最后兵败被杀。

李密死后,李渊特地派人将其首级送往驻扎黎阳的李勣那里。李勣见到故主的首级,痛哭不已,上表请求为李密收尸。在得到朝廷的同意后,李勣按照君臣之间的礼仪,将李密的遗体安葬在黎阳山下,筑其坟茔高达七仞。这是按照天子的规格来建造的。

李勣丝毫不避嫌疑,尽心尽力地安葬旧主,赢得了李渊父子以及朝野上下的赞誉。李勣也因此得到了李世民格外器重。

后来,李世民扫平王世充,班师回朝,特命李勣同自己一样身穿金盔金甲,乘戎辂,大吹大打,十分高调地进入了长安。这番安排,不仅是为了表彰李勣的功勋,也是想把以李勣为代表的李密旧部拉入自己的阵营。

而李密这个人情商也是非常之高,非常识趣地配合秦王李世民上演了一出红毯走秀。

而在之后的岁月里,李勣也是十分地卖力,剿灭刘黑闼、东征徐圆朗、南讨辅公祏,又打突厥、打辽东、大战薛延陀......大唐帝国的每一处战场上,都有着李勣同志奋不顾身的英姿。

无论是《旧唐书》《新唐书》,都将李勣和“军神”李靖合为一传,正是认可了李勣卓越的军事才能。

李勣同志如此尽忠,李世民作为老板自然也不含糊,一方面不停地给李勣加官进爵,还把李勣的两个儿子都封了爵位。

李勣有一次得了重病,大夫说必须要用人的胡须燎成灰入药,方可痊愈。李世民听说后,二话不说,马上亲手剪下自己的胡须,送给李勣配药。

皇帝的胡须,那可是龙须啊!李勣感动地泪流满面,一个劲儿地磕头谢恩,把头都磕破了。

又有一次李世民特意让李勣进宫陪自己喝酒。酒酣之际,李世民拉着李勣的手说:“爱卿啊,朕现在想找一位重臣教导太子,思来想去,觉得没有比爱卿更合适的。想当年爱卿不负李密,岂能负朕?”

李勣听了受宠若惊,又是一番痛哭流涕,磕头流血,发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臣这一百多斤就交给陛下了啊,不知不觉喝得酩酊大醉。

李世民见李勣醉得不省人事,不但没有怪罪,还把自己的龙袍披在李勣身上,命人将其抬回家中。

这种待遇,真是皇恩浩荡啊!李勣能不尽忠效死吗?

于是李世民也颔首欣慰,觉得自己很懂李勣。

你真得懂李勣吗?

其实你不懂。

3

李勣的情感世界其实很简单。他毕生信奉两个字:忠和义。

当初李密参与杨玄感兵变,失败后逃难至山东,是李勣和王伯当劝说翟让接纳了李密,并主动地把指挥权交给了他。李密在山东崛起之后,翟让的旧部心生不满,便撺掇翟让除掉李密、独揽大权。李密知道了这件事后,便先下手为强,设下鸿门宴,一举铲除了翟让及其主要亲信。

当时李勣随同翟让赴宴,但并不知晓翟、李二人的恩怨,结果李密摔杯为号,埋伏的刀斧手一拥而上,把李勣也当成翟让的人乱砍了几刀,差点把李勣当场活活砍死。事后,李密多次探望李勣,一个劲儿地赔不是,并给了非常丰厚的补偿,从此李勣对李密忠心耿耿。

虽然后来两人因为作战问题发生了争执,李密还把李勣调离了前线,派到后方去看守粮仓,但李勣对李密其实并无怨望之心。李密兵败降唐后,李勣还主动地把李密留下的地盘上的人口、钱粮等情况统计完毕,派人送往长安,让李密自己献给唐朝。这就说明李勣对李密其实一直都是忠诚不二的。

“忠”,是李勣在乱世当中的立身之道。他选择主公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要有雄才大略,另一个是要对自己好。

这两点李密都符合,所以李勣对李密很忠心。当然,李世民的雄才大略远胜于李密,而能给予李勣的官爵、荣誉更是非他人能比,所以李勣对李世民的忠心也是天日可鉴的。

李勣不仅对主公忠心不二,对朋友,也是义薄云天。

李勣在翟让部下时,跟单雄信是拜把子的兄弟,两人在一起斩过鸡头、烧过黄纸,发誓同生共死。后来李密兵败,单雄信投了王世充,后又被李世民俘获。单雄信这个人算是一员骁将,但人品次点儿,而且冒犯过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对他很是厌恶,就想直接砍了算了。

单雄信知道李世民想杀自己,就乞求老友李勣出面担保一下。李勣二话不说,马上跑到李世民那里磕头求情,表示愿意用自己所有的官爵,换单雄信一条命。

但李世民实在不喜欢单雄信,坚决要处死他。

李勣没有办法,只得到监牢里去跟单雄信诀别。单雄信得知李勣没有办成事,气得大骂,说李勣算什么兄弟。李勣含泪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递给单雄信,说:“使此肉随兄为土,庶几犹不负昔誓也!”

这就是李勣,一个真性情的汉子!对待故主、朋友,从不考虑什么政治影响、舆论压力,他认可的事,死都不会怂。

对待这样的赤诚忠心之人,李世民应该知足了。

但是他在大唐局面安稳之后,对李勣所做的一切,不能不让李勣这样的赤诚之人,心里长满了仙人掌。

4

贞观十五年,李勣升任为兵部尚书,仅仅过了不到两年,就调任为太子詹事。

太子詹事虽然位比九卿,是一个很高贵的职位,但只是负责处理太子东宫的日常事务,相当于东宫办公厅主任。

换句话说,李勣的兵权被夺了。

其实这也属于正常的人事安排。天下已经太平,不需要打仗了,李勣这样能征惯战的武将也到了鸟尽弓藏的时候了。李世民没有卸磨杀驴,而是将李勣委以贵官,也算对得起他了。

但李勣心里明白,所谓的“太子就交给你了”这样的话,也就是李世民随口说说而已。谁都知道东宫真正的首席辅佐大臣是太子的亲舅舅长孙无忌。而李勣,不过是占了个位子养老罢了。

又过了几年,李勣连太子詹事也不做了,而是调任太常卿。

太常卿是一个主持宗庙祭祀礼仪的官员,一般都是由那些老学究们担任,李勣一员武将出任这样的职位,用意再明显不过,就是皇帝想让你更闲一些。

而触动李勣心中隐痛的是,太常卿这个职位,跟另一个职位很相似:光禄卿。

想当年李密兵败降唐,李渊表面上对李密很是厚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跟曹操对待关羽似的,李密也美滋滋地等着李渊给他个宰相当当。可正式任命下来之后,李密的脸立马就黑了。

原来李渊给李密的正式官职,不过是光禄卿。

光禄卿是干什么的呢?掌宫殿门户、帐幕器物、百官朝会膳食等。

说白了,光禄卿负责管理宫廷办公用品、固定资产登记等杂务,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皇帝大宴群臣的时候,光禄卿负责招呼开饭。

堂堂一代枭雄,最为落了个管饭的官儿。

李密当时的心情,就跟孙悟空得知自己被封为弼马温时的心情是一样一样的。

难怪李密宁愿再死一回也得叛出长安。

而李勣被任命为太常卿时的心情,跟李密的心情有些相似,不过只是一闪而过,并没有真正地当回事。

不管是太子詹事还是太常卿,无非都是闲差,无非是皇帝不想让我再碰兵权罢了。

所以李勣虽然还顶着“开府仪同三司”以及”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名义上是可以参与决策重大事务的,属于宰相集团的成员,但李勣从未在大事上发表过意见。

李勣心想,皇上这下可算放心了吧,我老李除了筷子,可啥都能放下,只要能死在床上就行了。

但是,就这样一个卑微的愿望,李世民也不想让他轻松地享受到。

于是,李世民在临终之际,做出了一个“懵懂一时”的决定。

5

李勣在接到被贬诏书的时候,心里的最后一丝温暖也消失了。陛下啊陛下,我对你李家如此赤胆忠心,为何始终对我猜忌不已呢?

先贬出京城,再由新天子提拔高官,这样的手段世人皆知,有必要这样折腾吗?

原来这么多年,我为大唐东奔西跑,出生入死,身上的伤疤都快数不清了,到头来,原来还是你们李家一条狗啊!

“人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当《刺客列传》里的豫让面对赵襄子,淡定地说出这番话时,心里是坦荡而平静的。

相比之下,位居三公的李勣,倒没有“漆身为厉、吞炭为哑”的豫让幸运。豫让有智伯那样的知己,而李勣却没有,他曾有一位主公,却不得不亲手将其埋葬;他曾有一位朋友,却只能用割肉来安慰他上路。

而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对于他李勣来说,究竟是主公,还是朋友?

两者都不是。

他李勣在皇帝李世民眼里,到头来还是一员降将,还是一具爪牙,还是“若其徘徊顾望,当杀之耳”的一介匹夫!

李勣的心,就在接到诏书的那一刻,化作了一堆死灰。

他接过了诏书,连头都没回,打马出城,直奔叠州而去。

数月之后,太子李治登基,很快就把李勣从叠州调回京城,任命为洛州刺史,并很快就恢复了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紧接着任命为尚书左仆射。

李治完全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李世民生前的嘱托,自认为这样李勣就会对自己感恩戴德,尽忠效死。

他哪里知道,从叠州返回京城的李勣,早已不是那个英姿飒爽的将军了。

此刻的李勣,满腔的赤诚早被帝王的权谋粉碎成了一地尘泥,山东的豪放,长安的繁华,叠州的荒远,该经历的都经历了。他的归来,不过是给那位死去的帝王做一个注脚罢了。

归来后的李勣,官当得越来越大,心也修炼得越来越波澜不惊了。

所以当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为了阻止武昭仪被立为皇后而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李勣则呆在府里装病不出。高宗李治当面问他到底能不能立武昭仪为皇后时,李勣说出了和他在“玄武门之变”前夕对李世民说过的同样的话。

“此乃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高宗点头,我懂了。

于是,武昭仪被立为皇后。

册封武氏为皇后那天,当朝司空李勣捧着皇后的玺绶,像西方天主教的大主教一样,当众宣读了皇帝册封武昭仪为皇后的诏书。

武皇后笑靥如花,李司空平静如水。

因为他知道,眼前这个女人和她身后的大唐,都跟自己无关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