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越千年之广东龙川游记
原创 现代质量 现代质量再备份 昨天
2020年10月中旬,有朋友到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访友、拉我一起去,这才有机会知道广东更多的历史知识。
说起广东的历史,大家普遍的概念是远离中原的偏僻地带,开化比较晚,以至于广东是典型的发配目的地,其兴旺更多是汉人历代避祸南迁带动起来的。所以要谈中国的悠久历史,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秦晋中原,然后是齐鲁荆楚、吴越巴蜀这样的地方,很少有人会想到广东这种偏僻的地方。
然而这是极大的误会,其实广东的历史同样悠久,甚至超过了很多中原地区。现在的广东省一共有21个地级市级单元、122个县级单元(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其中有四个县的历史比长安还要久远,并且从两千年多前诞生以来,从来没有改过名字!
这四个县就是番禺、博罗、四会、龙川,它们诞生于秦始皇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当时范围并未包括广东、它是南越人的地盘。秦始皇随即派人率五十万大军攻打南越,公元前214年全部平定了岭南地区。
拿下岭南后,秦始皇在这里设立了三个郡,这就是南方最早的三个行政单元——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其中桂林郡主要是现在广西一带,象郡包括现在两广交界一带加上越南中北部地区,而南海郡大致就是现在的广东。
南海郡因靠近南海而得名,下辖四县,就是番禺、博罗、四会、龙川,成了广东最古老的四个县,它们早于长安——长安这个名字刘邦建立的西汉才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广东也可以算作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喽。
四县简况——
1、番禺
此地有两山环绕,一座番山、一座禺山,这就是番禺名字的由来。
现在的番禺只是广州的一个区,而秦朝的番禺则大得多、管辖范围是当代番禺的十几倍、包括如今的广州地区。广州市现在有一个南越国遗址博物馆,所在地就是秦朝番禺的中心地带——
三国时岭南地区称为交州,包括现在越南的一部分,交州的州府就在番禺。孙权觉得交州太大不方便管理,就将之一分为二,一部分还叫交州,另一部分起名叫广州——这就是广州名字的由来,当时广州的范围远大于现在的广州市,州府就设在番禺。此时的番禺就是现在广州市的老城区,包括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一带,和现在的番禺是两码事。
下图是分拆之前的交州,显然越南也是个“自古以来”——
2、博罗
博罗现在是惠州的下辖县,得名来自境内的罗浮山。
罗浮山在道教和佛教里都很有地位,葛洪就在此炼丹,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人都与此有渊源。传说这里原本仅有罗山,尧舜时期发了大洪水,山东蓬莱仙境里浮山从漂来此地,附于罗山,合称罗浮山。
古书里记载此事为“傅于罗山”,傅就是附的意思,所以这里就叫傅罗,后来传来传去成了博罗,一直延续至今。
博罗县自从秦朝设县开始就没有撤销过,也没有改过名字,连县城位置都没变过。
3、四会
四会现在属于肇庆。得名是因为有四条大河在这里会流,这四条河是西江、北江、绥江、龙江。
当时的四会比现在的四会大得多,包括现在肇庆到广西贺州一带。宋朝开始,四会被划到肇庆管辖,一直到今天。
4、龙川
龙川现在属于河源,它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盛之地。龙川县的南部还保留着一个千年古城——佗城,里面保留有众多和赵佗有关的历史遗迹。这个佗城也就是龙川县一直以来的治所。
龙川的得名源于其北部的龙穴山,据说上古时代经常有人见到龙从地里蹿出、飞入穴中。秦朝在这里设县的时候,就起名叫龙川。
龙川是南越王赵佗的发家地,也是本文的主角——
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人,秦将。秦灭六国后派屠睢、任嚣、赵佗率大军五十万平定南越,战争细节因为史料散失已经不可考,大致脉络如下——
公元前222年,任嚣首次领兵攻打岭南,失利;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尉屠睢和赵佗率五十万大军分五路进军,三年后失败,屠睢战死。为了解决秦军的粮草、装备等供给问题,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和赵佗再次进攻百越各部,终于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
岭南设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任嚣当上了南海郡尉,下设四县,就是番禺(郡治)、博罗、四会、龙川。其中龙川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都极其重要,所以委派赵佗去当县令。
赵佗上任后,基于平定战争中的经验教训,上书说服朝廷从中原迁居五十万居民至岭南。这些人除了遭到贬职的官员之外,大多是商人,这样既体现了当时重农抑商的政策、又渗透了岭南,一举两得。不知道现在广东人善于经商是否与此有关。
此外为了稳定军心,解决战后驻留士兵的配偶问题,南海郡向朝廷申请加派三万单身女性来岭南,理由是“为来自北方士兵补衣服”。朝廷最终批准这个申请,但是在数量上打了五折,于是一万五千名中原寡妇和未婚女子浩浩荡荡加入支援边疆的行列。
现在龙川县佗城人口约4.3万、姓氏多达179个,宗祠林立,就是这些迁徙的痕迹——
历史悠久的龙川商会——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中原大乱,次年任嚣病危不能理事、与赵佗共商割据岭南以避战乱并委任赵佗代职,赵佗封关、绝道,断绝了中原地区的联系。赵佗因此与北方的匈奴单于冒顿并称“北强南劲”。
这就是秦灭亡时岭南部队未能回救的背景,郡县制下的职业经理人到底没有宗室可靠,这导致西汉建立后相当程度地恢复了分封制,不料权欲下宗室也不可靠、出现了七国之乱,三国曹魏、晋朝司马氏也在职业经理人和宗室平衡方面做了尝试,到了隋朝开始科举、三省六部制,平衡才大致建立——这些制度的设计其实都是基于秦朝的郡县制,所以毛主席写诗“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治”。
是的,大国不好管——中央集权、民主集中制、稳定压倒一切,这些都是千百年无数经验教训凝结成的至理名言。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同年任嚣去世,公元前205年赵佗兼并桂林郡、象郡,公元前204年赵佗正式建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定都番禺。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王,归化中央政权。赵佗接受汉高祖所赐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南越国遂成汉朝的藩属国。
公元前183年,汉朝吕后掌权,对南越国搞了贸易战、禁止出口铁器(长沙国搞鬼,因为刘邦原本计划搞定南越国后合并到长沙国、现在泡汤了),双方关系恶化,赵佗干脆称帝,自称南越武帝,和汉朝平起平坐;公元前181年,赵佗先发制人,攻击毗邻的长沙国,借此扬威泄愤。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汉军无暇反击南越国,赵佗乘势扩大势力范围,南越国进入鼎盛时期,领地东起浙江、西到越南。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即位,派人重修了赵佗先人墓,置守墓人按时祭祀,并给赵佗的堂兄弟们赏赐了官职和财物。又经丞相陈平推荐,命高祖时出使南越的陆贾再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赵佗再次接受了陆贾的劝说,除帝号复归汉朝。到汉景帝刘启时代,赵佗继续称臣,春秋两季派人到长安朝见天子。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一直继续使用皇帝的名号,只是派使者朝见天子时才称王。
如此相安无事过了42年、到了公元前137年,赵佗驾崩,此时他的儿子都死了、所以皇位直接传给了孙子——如此算了赵佗活了103岁、当政67年(超过康熙61年的记录),如果从成为平定南越军队副帅的公元前219年起算、参与岭南管理则是惊人的82年!毛主席曾风趣地称赵佗为“南下干部第一人”。
考虑到赵佗与当时不相称的103岁寿命、加上岭南生活条件艰苦,一直有说法是赵佗早已去世,南越国为了借其威名、威慑外界,秘不发丧。加之赵佗下葬时灵车四出、大摆迷魂阵,也不知道葬在哪里了。所以事实如何、恐怕很难弄清了。
南越国加上赵佗,总共传了五世,于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时期被汉所灭,立国总共93年。
说起来赵佗是个人才,他审时度势地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合理任用越人、倡导汉越通婚、自己也穿越人服饰,促进了当地社会和谐;同时他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使南越从刀耕火种直接进化到农耕文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社会管理方面则和中原保持同步,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可以说没有赵佗、岭南地区就不会如此顺利地归于中华版图!
龙川南越王庙中的赵佗像——
然而要论对岭南地区归于中华版图贡献最大的,当然是秦始皇!
秦始皇雄才大略,对原属楚地的百越地区(今广东、广西、福建以及越南北部,范围大于赵佗的南越国)也坚决征服,不满足于楚国那样名义上的统治,要最大范围实现“书同文,车同轨”,可见其志向和抱负。
百越地区穷乡僻壤、荒蛮落后,所以前两次征伐失败了!秦始皇锲而不舍,凿了灵渠改善补给条件、征发“七科谪”补充岭南兵力坚决干,终于成功!
所谓七科谪就是七种人:逃亡者、上门女婿、有罪的官吏、有店铺的商人、曾经从商的人、父母曾经从商的人、祖父母原来从商的人等——商人在秦朝真心地位低下,估计秦始皇的意思是让这些人戴罪立功,然而这也为秦朝政权留下了安全隐患。
因为这帮七科谪大部分是原六国属民,被派去打仗、又被搞到落后的岭南地区,肯定心存怨愤!而且百越地区平定后,为了安定发展,岭南军团建立了寓兵于农、耕战合一的体制,也就是直接扎根安家了——你要是不知道他们如何抱怨的话,看看那些曾经上山下乡的落后知识分子如何咒骂毛主席就行了。
也即是说秦始皇耗费了国力、空虚了中原、还得到了一大堆抱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太难办了!
你办事、我放心——秦始皇给予任嚣赵佗充分信任,任嚣(公元前268年~公元前206年)首次出征岭南时是46岁、赵佗首次出征岭南时则是惊人的21岁、是个地地道道的黑小鬼(秦属水德、崇尚黑色)。然而任嚣赵佗还是辜负了这个信任,秦末中原大乱之时,任嚣赵佗决定封关、绝道,灭了岭南忠于秦朝的官员,自立为王。
这也说明职场上的年轻人遇到一位好领导是何等可遇而不可求的幸运!
所以指望这样一支部队杀回中原维护秦朝是不现实的,秦始皇如果晚几年去世的话还能镇得住场子,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当然我这样讲并非认为责任完全在任嚣赵佗——
1、秦朝灭亡的原因很多,其耕战的国策在灭六国后没有及时调整、其严峻的战时法度在和平后依然保持,这都不利于其很好地消化六国旧地。也就是秦始皇看穿了太多事、甚至有激进之嫌,切切实实希望为国家和后人多做一些事情;
2、岭南军团大都是前朝遗民、忠于秦朝的前提是秦朝保持稳定,一旦秦朝出事,他们不推墙就谢天谢地了。加之他们认为上山下乡、建设岭南广阔天地是变相流放,本来就心存怨气;同时在边远地区秦法实行不顺、言论自由度高得多,早有不满彼此影响了。加上调动组织困难,秦朝覆灭又快,他们就是有心勤王也无力为之;
3、岭南军团已经半军半农,战斗力下降,而且与百越作战得来的经验不适于中原的兵团作战,即便到中原帮忙也没太多战斗力。况且又是和六国老乡对阵,战斗意愿可想而知;
4、打下岭南更多凭借是秦朝的强大国力,,如今天下大乱,朝廷的后勤断绝、百越地区穷乡僻壤更指望不上,而且道路艰险,回中原太困难了。还要顾虑当时百越地区初定,大部队一开拔、当地人造反怎么办?
……
所以啊,如果没有后世毛主席那种“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崇高理想和组织纪律性,革命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说到底,还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问题,秦始皇那时的生产力不足以让他的宏图大略得到充分的施展。
所以赵佗的历史局限性是他自己无法克服的,我们不必苛求前人。
事实上考虑到当时的条件,赵佗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们后人纪念他也是应该的。
如今的龙川佗城虽然已经不复当年南越国崛起的气势,但小巧精致、底蕴深厚。
街道干净清爽——
古迹随处可见——
当地历代重视教育,设有文武科举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