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医药2020年业绩:净利润增长56%,科技创新布局厚积薄发

3月17日,远大医药发布2020年全年业绩,全年总收入相比2019年小幅下滑3.6%,为63.53亿港元,但是净利润却相比2019年增长55.8%,达到17.93亿港元。考虑到远大医药的大本营位于COVID-19疫情爆发之初的重灾区武汉,生产经营的各项业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近乎停滞,营业收入下滑完全在预料之中,但是2020年净利润能大涨56%,而且还是在研发投入大幅增长至15亿元的情况下,可以说是非常出色了。

疫情影响之下,活动受限使得销售费用和行政费用下降固然是远大医药净利润增长的一个因素,但从远大医药财报披露的信息来看,对其利润增长起主要推动作用的还是以下几个因素:1)积极开拓院外市场,通过加大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实现了非处方药业务的大幅增长,对冲了处方药业务的下滑。2)通过优化盈利结构,着力推动创新高壁垒及高毛利产品的销售,远大医药2020年的毛利率也相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2.2%,达到63.5%;3)投资海外创新药上市公司股权,获得了显著的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收益。即便是扣除了投资Telix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远大医药2020年净利润总额也有约15.2亿港元,同比增长32.5%。实际上,远大医药的盈利水平一直维持在快速增长的状态,2017-2019年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58%,远超港股医药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也给股东带来了较好的投资回报,2020年远大医药派发末期股息每股0.11港元。

远大医药2020年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做法,显示了企业务实又清晰的业务定位和行事风格,这也是其能够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成功转型为一家集高端医药制剂和医疗器械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型国际化医药公司的关键因素。远大医药在去年11月27日举办的第九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荣膺“最具成长科技类上市公司”奖项,是该奖项中唯一一家医药企业,足见其“科技创新”的发展内涵已经得到业内认可。

我们可以从不同维度去理解远大医药的创新业务布局。从业务板块来看,远大医药目前涉及药品、高端医疗器械以及生物健康产品三块业务;从疾病领域来看,远大医药一直聚焦于肿瘤、心脑血管、抗病毒抗感染、呼吸、五官等5大领域;从技术平台或赛道上看,远大医药重点围绕精准介入诊疗、放射性核素药物、免疫治疗等技术方向以“自研+引进”的方式进行产品布局,筑高自身的技术壁垒,也体现了远大医药对疾病诊疗的临床需求和市场需求的独特理解。本文也主要从疾病领域的维度看一下远大医药在2020年一些创新业务布局的主要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打造国际领先的精准介入诊疗平台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国居民的第一大疾病死因,严重威胁国人健康。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远大医药围绕血管介入、神经介入、结构性心脏病、电生理及心衰五大方向进行创新布局,目标是搭建科技创新型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集群。迄今为止,远大医药在5年时间内已经布局6款产品,覆盖血管介入、神经介入以及结构性心脏病三大方向。

远大医药的3款药涂球囊产品,全方位的覆盖了从冠脉到血透和外周领域。其中RESTORE DEB在2019年9月获批上市,是目前唯一一款具有支架内再狭窄和原发血管病变双重适应症的冠脉药涂球囊,与现在临床常用的支架相比较,球囊介入无植入的优势明显,代表了心血管介入治疗新的趋势。2020年4月,首款针对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适应症的药涂球囊aperto也获批上市,这款产品具有耐高压和药物涂层双重特性,对于延长内瘘的使用时间,改善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都会起到重大贡献,是血透领域革命性进展。另外一款产品,LEGFLOW OTW药物涂层球囊用于外周动脉狭窄的临床试验,正在稳步推进中。

诊断设备方面,血管内超声光学同步成像系统NOVASIGHT Hybrid(IVUS/OCT) 融合了血管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两种成像技术,可以同时、同向、同轴、同位的展示超声及光学图像,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商业化的双模成像系统,在冠脉血管成像和腔内介入手术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产品已在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上市,中国注册方面,在19年进入特别审评的绿色通道,目前已进入临床阶段,预计2022年获批上市。另有一款心腔3D影像产品FORESIGHT ICE已经在日本和美国上市,中国正在临床研究阶段。

在神经介入方向,远大医药正在自主开发新一代取栓支架,预计2024年获批上市;其在电生理和心衰方向亦在紧锣密鼓的加速推进,有望在2021年完成五大方向的完整布局。从2015年开始搭建器械板块开始,远大医药完整走过了创新产品引进和国内的临床、注册申报及上市推广工作,目前已经将“引进落地”和“同步国产化自主研发”的体系落地,后续目标是进一步落实整体平台的研产供销全球化,打造国际领先的泛血管精准介入诊疗平台。

肿瘤:独树一帜的放射性核素和免疫平台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中国的肿瘤发病人数和死亡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随着科技进步,肿瘤治疗手段也发生巨大改变,从最初的放疗、化疗走向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远大医药在肿瘤领域的布局并没有盲目追从PD1的热点,而是选择了独树一帜的科技创新路线,也体现了远大医药在肿瘤治疗理念上的独特理解和前瞻性。概括而言就是,远大医药围绕“放射性核素”和“免疫”进行全球化的差异性布局,在短短3年时间内已经实现了针对9大实体瘤的12个全球创新产品布局,其中9个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1个提交上市申请。

2018年,远大医药收购澳大利亚SirtexMedical公司,获得了全球唯一一款被FDA正式批准的放射性微球产品钇[90Y]树脂微球,正式进入肿瘤赛道,并于 2020年11月26日向CDE提交了该产品的中国上市申请。钇[90Y]树脂微球属于选择性内放射疗法,通过介入治疗的方式,利用肝动脉双重供血的结构,使得微球自动积累到肿瘤部位,实现最佳肿瘤覆盖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副作用。相对于传统放射疗法,钇[90Y]树脂微球对于未发生远端转移的早期肿瘤患者,可以避免传统放疗受限于皮肤及脏器所能承受的最大辐射,直接在肿瘤局部释放大剂量高强度的β射线,可最大程度的杀伤肿瘤。而对于晚期患者,从治疗策略上讲,钇[90Y]树脂微球又可实现肿瘤降期,将不可切除转化为可切除,大大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与化疗及免疫治疗联合使用,也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远大医药借助收购Sirtex获得了一个核放射科学治疗性产品研发和市场化销售的国际性平台,这也为其后续完善放射性药物全产业链奠定了基础。2020年11月,远大医药又与澳大利亚Telix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获得多款具备First in Class潜力的用于肿瘤诊断和治疗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产品在大中华区独家权益,同时以2500万美元认购Telix约7.6%股权,拥有Telix其他管线产品在大中华地区商业化权益的优先谈判权。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与抗体偶联药物(ADC)在技术原理上比较相似,是通过Linker将放射性核素产品和靶向剂连接而成,同样也是为了将“炮弹”精准带入肿瘤细胞,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打击,减少对人体健康组织的损失,降低毒副作用。

来源:Telix官网

除了独辟“放射性核素”这个冷门技术赛道之外,远大医药在肿瘤免疫疗法上的布局思路也有独特之处。2020年2月,远大医药认购美国OncoSec公司约44%的股权,获得后者所有产品在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权益,核心产品TAVO是一款first-in-class瘤内抗癌基因疗法。在肿瘤位置确定之后,通过瘤内注射及短脉冲电穿孔的方式将可以表达IL-12的DNA质粒递送至肿瘤微环境中,进而在瘤内产生局部作用的IL-12蛋白。作为人体天然产生的免疫刺激蛋白,IL-12可激活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和NK细胞,促进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诱导免疫细胞识别并杀灭肿瘤细胞。

来源:OncoSec官网

TAVO通过瘤内注射可以让肿瘤由“冷”变“热”,有望找到破解PD-1耐药难题的答案。2020年11月,OncoSec更新发布了TAVO联合Keytruda治疗PD1耐药黑色素瘤的IIb期KEYNOTE-695研究的最新中期分析结果。在54例被严格定义为对PD1药物已经产生耐药的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中,TAVO+Keytruda治疗的客观应答率(ORR)达到了30%,这个结果远高于预期的20%客观应答率终点数据,显示了较好的成药前景,OncoSec计划凭借该临床研究的终点数据向FDA申报加速批准。

通过与Sirtex、Telix和OncoSec公司的产品和股权合作,远大医药初步建立了具有国际化一流水准的肿瘤介入研发平台、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研发平台、DNA免疫研发平台,增强了自身在放射性核素药物抗肿瘤在肿瘤免疫领域的研发实力。

除了上述两个技术方向的产品布局外,远大医药在肿瘤领域也青睐溶瘤病毒这种肿瘤治疗策略,在2020年7月与上海行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订立投资协议,获得用于治疗结直肠癌的全球创新水泡性口炎溶瘤病毒产品的(VSV-GPM)全球独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益,以及行深生物开发的其他产品的优先合作权等。此外,对于因为开发COVID-19疫苗而名声大噪的mRNA技术平台,远大医药也实现快速布局,在2020年5月与比利时eTheRNA Immunotherapies公司订立股权投资协议,引进后者的mRNA疫苗平台技术和在研产品的大中华区独家商业权利。11月29日与eTheRNA Immunotherapies再次合作,联手在国内建立合资公司奥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一款针对HPV阳性头颈部癌的全球创新产品的大中华区权益,通过此次合作,远大医药在mRNA技术领域的发展更为坚实,打通了从技术研发、生产的重要环节,成为国内真正拥有mRNA技术的头部企业。

总体来说,远大医药在肿瘤领域的产品布局是其科技创新理念的细微体现。首先是在产品开发方向上另辟蹊径,差异化布局竞争较小且壁垒较高的放射性药物、溶瘤病毒等领域;其次是在具体产品选择上,每一项引进合作的项目都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比如瘤内注射的TAVO要同时依托基因技术和电转技术,RDC药物更是需要将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多学科技术集一身,才能将传统放疗和精准免疫的疗效发挥到极致。第三,远大医药的肿瘤产品布局也体现了一定的协同和联用潜力。创新制剂TAVO可以与免疫疗法联用,将来甚至有望可以与溶瘤病毒进行技术整合。癌症疫苗更是将肿瘤治疗提高到“防微杜渐”的水平,在临床上向治疗前端延伸,而这些独特科技的融合以及与传统治疗药物协同作用,也将是未来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方向。

抗感染抗病毒:以创新产品挑战全球重大未满足需求

一场COVID-19疫情让大家意识到了抗病毒药物领域的巨大未满足需求,而抗病毒抗感染也是远大医药长期关注的领域。目前,远大医药储备了三款全球创新药物,包括两款用于治疗脓毒症的全球创新药物STC3141和APAD,以及一款用于治疗副流感的全球创新药物。

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属于临床重症,死亡率高,治疗手段有限,一直是临床治疗难点。远大医药布局的两款脓毒症新药分别从拮抗机体过度免疫反应和拮抗多种病原体相关分子方面入手,从作用机制上可以在脓毒症的治疗方面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脓毒症新药STC3141在2020年5月获得批准在澳洲开展用于治疗COVID-19相关ARDS的II 期临床研究和用于治疗脓毒症的Ib 期临床研究,其中首例脓毒症患者用药后出现明显的症状缓解。2021年3月,STC3141也获得CDE临床默示许可,用于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Ib 期研究。

挑战脓毒症、副流感这种世界性研发难题是远大医药研发信心的体现,同时也是其独特布局思路和研发创新的体现。

此外,将新兴技术应用于感染性疾病防治药物的研发也是远大医药的一个着力点。比如在COVID-19疫苗研发竞赛中,基于mRNA技术开发的COVID-19疫苗实现了90%以上的新冠肺炎预防有效率,更重要的是具有其他技术不可比拟的研发速度优势,这让业内对mRNA技术的关注达到了新高度。远大医药与比利时eTheRNA Immunotherapies公司合作在国内建立的合资公司奥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快速搭建起完整的mRNA技术研发及产生产平台,这个平台除了用于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外,还可以实现在感染性疾病的疫苗领域和罕见病领域进行产品的快速开发。

研发体系:科技创新的底气和保障

远大医药近几年在研发投入上的力度不断加大,整个研发体系和实力大大增强,已经逐步形成国内外双循环联动发展且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其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了RDC技术平台、DNA研发技术平台、mRNA研发技术平台、糖组学研发技术平台4个技术平台,建有美国圣地牙哥研发中心(免疫治疗抗肿瘤)、美国波士顿研发中心(精准介入抗肿瘤)、比利时研发中心(mRNA)、澳洲研发中心(抗病毒抗感染)4个中心,武汉光谷国际研发中心也已于2021年第1季度开始动工,将会涵盖原料药研发、多肽组学、高端制剂等多个特色研发平台。

从人才队伍上看,远大医药目前拥有国际知名科学家超过30人,研发人员共有526人(包括Sirtex、OncoSec等海外研发团队),相比2019年同期增长70%。其中硕士及博士高学历人才258名,占比接近50%。

整体而言,远大医药将自身定位于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综合型、国际化制药企业,从其当前的前沿技术和业务布局上也依稀看到了医疗巨头强生的影子。制药巨头每年会拿占其营业收入10%~20%左右的资金投入于研发,在这一点上,远大医药也用实际行动显示了自己的决心。2020年研发投入超15亿元,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也超过了20%。

结语

远大医药算是国内较早转型创新和国际化的制药企业之一,从其当前的产品线组合和布局上看,也是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显著差异化的创新转型路线。一方面,远大医药比较注重平台和产业链布局,正如之前的原料制剂一体化,远大医药在进入核药领域的3年时间内也是迅速建立起了一条覆盖研发、生产、经营的核药产业链,用5年时间打造了一个集创新技术集成、落地平台整合、自主研发团队和多维度市场渠道为一体的心脑血管精准介入器械平台。另一方面,远大医药对市场需求、临床需求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其在每个疾病领域的业务产品布局都是瞄向不拥挤的且临床需求未满足的赛道,避免陷入了诸如PD1这样无意义的同质化创新竞争泥沼之中。

在长期秉承这样的布局路线下,远大医药目前的创新产品管线不仅形成了规模,而且聚合起来的业务创新壁垒又进一步提高,抵御外部市场或政策风险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正所谓厚积薄发,远大医药的创新布局随着钇[90Y]树脂微球产品的申请上市也进入了收获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