馁
今天有人问“馁”字。这是“食”部的字,从饣(飠),妥声——关于形声字读音的问题,形声字声符不能准确表示形声字的读音,能够准确表音的为数很少。
馁,在历史上是个有争议的字,说文解字中有个餧字,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字。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此进行了非常严谨的论述,专业性比较强,就不再赘述——可见古人治学的严谨和功底的扎实。
这个字从段玉裁开始,就有了两个意义:饥;鱼的腐败;他认为鱼烂自中,就是鱼的腐败是从内里先开始的。也是饥饿意义的引申。在《论语·乡党》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鱼坏了叫馁,肉坏了叫败。
现代汉语中,馁常用的意义是气馁,勇气不足。跟怯懦在一个语义场中。表示饥饿意义的那个义项就不常用了。倒是在古代汉语中使用比较频繁。
最著名的《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这个人说话善于打比方,经常把跟他对话的人引入他的彀中,这位齐宣王就是入彀的王之一。孟子对他说,您有一位臣子,这人到楚国去游历,临走的时候,把自己的妻子和儿女托付给朋友,请他照顾。结果等他回来之后,发现妻子儿女受冻,挨饿,这人该如何处理跟朋友的关系?齐宣王果断回答:抛弃他,跟他绝交!孟子又问,如果是一个执行法纪、掌管刑罚的长官,却连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该怎么办?齐宣王果断回答,免职啊!孟子接着问,如果国家治理不好,该怎么办?齐宣王开始打岔,顾左右而言他。
像孟子这样不招人待见的主儿,非得把君王逼到一个死角里,不过还算给面子,没有再拉回来接着问。
馁,用作气馁,应该是比喻意义。用腹中空虚来比喻勇气不足。《孟子·公孙丑》“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陆游在九月一日夜读诗稿突发感慨,走笔作歌,写下“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这都是表达底气不足,勇气不够的意思。
词义的引申,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清代的文字学家们会玩,段玉裁、朱骏声等特别喜欢梳理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对于彻底了解词义是一种以简驭繁的科学方法。了解词义之后,一说起来头头是道,那种感觉这两位估计很享受,所以,各自写了一本书,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都是词义研究的精品书籍。王力先生说,抓住一个词的本义,就像抓住这个词的纲,纷繁的词义就变得简单有系统了——而词的本义,很多是靠汉字的字形的,所以,您说,不搞清汉字,能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