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八要、格律诗写作之炼句
转自:登书山的博客
诗之八要 诗摘词选
一、诗情
诗中应有的情致情调。也就是主情,它可以表现为旷达也可以表现为悲情。
要求作者一定要感情真挚。俗语说,不能感动自己,何以感动他人。但也要避免用情过度,过分旷达,易成叫嚣。过于悲情,易成消极。
二、诗意
诗中应表达的给人以美感的意境,也就是尚意。它的语言是优美的,它的层次是分明的,它的脉络是清晰的。他的意象是理性和有形的,有没有诗意也是衡量一首诗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诗味
首先又牵涉到诗情。情味一定要厚重,又要自然,更要巧妙地化有形为无形。它融情融物于一炉,使人看不到,摸不到,但细细品味却又能领悟得到。
四、诗趣
诗人以灵动的触笔,充满个性化的色彩来表现的一种审美情趣,来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一首诗没有趣味,就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
五、诗语
诗有特定语言。换言之就是有特定词汇。王荆公长言,诗有诗家语。就是这个道理,某些伪名家才力不称,见识短浅,竭力号召并鼓动诗要口语化,通俗化,大众化。
六、诗旨
也就是诗的主旨。它的主题应鲜明,形象要生动,发言遣意必须迥异于常人。并蕴含哲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灵魂的震撼。
七、诗品
大凡好诗,必有风骨、格调和神韵。而俗诗几乎没有。好诗通常为人赏析,也常为诗家诗评家品鉴。八诗灵
也就是常说的灵感。简单说就是悟性。写诗光靠学识和勤勉肯定是不够的,没有悟性,写出来的诗就像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毫无诗的美感和韵味。所以,酝酿诗需要突发奇想。没有奇想也要冥思苦想。
八、诗风
同兼几种风格的诗人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诗风反映的是作者的自身修养、精神面貌处世态度以及孕含的人生哲理。
大致可分为旷放,豪逸,幽愤,悲壮,绮丽,冲淡,清婉,高古等等。也有的诗家诗风较平易,随机,不拘于一格,不在此列。凡是见功力,见神采,见格调,见气象,见骨概的诗作都是佳制。诗有哪几种修辞手法呢?
一般来说,诗有赋比兴等修辞赋比兴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就是叙述陈说。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就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作引伸,就是借物或景以开头,也可用作结束。
另一说则大不一样。直接叙述事情,把各种事物反映在诗语中,这是赋。通过客观物象的描写以表现作者的情志,这是比。语言表达虽已完结,但却留下了未尽的余意,这是兴。
【诗词微塾】格律诗写作之炼句 诗摘词选
“炼句"是修辞问题,同时也常常是语法问题。诗人们最讲究炼句,把一个句子炼好了,全诗为之生色不少。炼句,常常也就是炼字。就一般地说,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谓语的中心词(称为"谓词")。把这个中心词炼好了,这是所谓一字千金,诗句就变为生动的、形象的了。著名的"推敲"的故事正是说明这个道理的。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字首先须为句服务,所以字炼得到位,句子才会达意、有味;那么理所当然,句须为全篇服务,把句子炼出水平,整首诗也会随之出彩。(当然,从内容、情感等的表达上来说,字与句的锤炼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它们都需要为全诗的主旨来服务。)
格律诗和现代诗歌、散文不一样,它的精炼度、灵动度等不仅需我们做到为“意”去炼词句,更需要我们从句式上来作打磨。有些人写的诗或者对联,从用字到句式的安排都很死板,从来只知道走最基本的“路线”,这样的作品肯定不会吸引读者,更别说会对别人产生什么“借鉴价值”;所以学会炼字、炼句无疑是“炼”出好诗的一个重要途径。
那么对干格律诗的“句”,又该怎么去“炼”它呢?下面我们谈谈炼句的方法。
一、适当省略句子成分
这是针对于句式而言(且以五言诗居多),也是最基本、简单的方法,比如我们可通过省略主语、定语等方法去炼句。
1、一般情况下,省略主语的方法最吃香,因为这样不但在语言形式上保持了精炼性,更不会在韵味方面削弱句子的生动性。
例如:
杜牧的《山行》中: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起句与转句都是省略了主语“我”,但是它们的句意并没有受到影响,读者品来都自会心。
2、再如杜甫《遣怀》中:
水静楼阴直,山昏寒日斜。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从字面来说,五言句是最为基础的句式,七言诗完全可从五言诗转变而来:所以就字面精炼度讲,大家不妨先从五言来着手练习,去掌握某些成分在句中的适当省略。(不过五言诗仍然有“语意饱满度”的要求,所以它也便有了“比较难写的”说法。)
所以我们能够加进去的成分就是原句中可省略的成分;省略句子成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留给读者一定的想想空间,让他们自由去补充内容感受诗意;但是省略成分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保持句意的完整与流畅,这点不容忽视。
不过省略主语与省略定语、状语等的效果还是有差别的,所以七言诗和五言诗的韵味也是有区别的,这个大家以后在阅读与写作中慢慢去体会,对于这一方法我们了解、并懂得怎么去运用即可。
二、句子成分巧错综
这个方法必须推荐,将成分错综运用后,句子的形式便活了起来,而它的韵味也会随之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如果我们想要写出比较新颖的句子,除了借助炼字以外,还可以借句式来出彩,所以错综成分绝对是不错的选择。
举例非常有名的诗句一王维《山居秋暝》
中: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两句都将主语后置,本是“浣女”“归”“渔舟”“下”;“竹喧”、“莲动”都是因为浣女归、渔舟下所引起的;但是作者为了突出效果,让竹、莲先出场,这样就使得画面的生动性增添了不少,我们首先听到的是“竹喧”,看到的是“莲动”,同时动词“归”、“下”又被继续强调,可谓侧重点发生变化,韵味也变得不同。
成分错综的句子我们随便可以写:
掬泉翁煮茗,留月客谈诗。
石宽眠野叟,林密啭春莺。
孤傲篱边菊,疏顽局外人。
....大家平时可多练习着去运用这一方法,其实它对提高我们自身的语法水平也很有帮助。
三、流水句运用
又轮到流水句上场了,不过这里的“流水句”包括两种:对仗流水句与不对仗的流水(前者就是我们以前所讲的“流水句(对)”
所谓流水句也就是说将一个意思分为上下两句来完成,缺了哪一句都不成立。对仗流水句(流水对)可用于格律诗的任而不对仗的流水句只能用于绝句何位置,或者律诗的首联与尾联中;这个大家用的
时候根据情况对待即可。
举例王之涣《黄鹤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重过何氏五首》
何路沾微禄,归山买薄田。
这都是是典型的流水对,对仗运用很工整。再如王维《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
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
这就是不对仗的流水对,两句共同完成一个意思表达。特征明显的流水句一般都是通过运用虚词来体现“流水”脉络(如王之涣、王维句),而特征不明显的则没有虚词的提示(如杜甫句);所以学会流水句的创作,则需要我们掌握虚词的锤炼,这又一次落实到“炼字”上来,字句不分家,毋庸置疑。
最后还是那句话,无论我们怎么写,怎么“炼”,都需要建立在为全篇内容与意境服务的基础之上,且需保持语言的连贯性、逻辑的严密性(尤其是流水对),这一点永远不可改变的。
【诗词微塾】诗词的立意 诗摘词选
一、立意的重要性。
写好一首诗(词)的关键是情、意境和立意。尹俊认为,“情是诗的基础和支柱,情乃诗之魂,无魂则是僵尸;意乃诗之骨,无骨则不成体态”。注意这里的诗包涵词。情是诗之根,无情则无诗。写诗不但要情,而且要有激情、真情,如此才能写出好诗来。意境:是形象,是生动美,鲜活美,是诗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诗词以境界为最上。至炼意则未必知也。故知炼意者可与言诗。”就是说,作词的高手必是要练意境,词格和字句都在后面,你的字句再好,没有好的意境,也是不行的。这些名人的高谈,足可以见其立意之重要了,这是立意的重要性。所以说,写诗不但要情,而且要有激情、真情,作词的高手必是要练意境,词格和字句都在后面,你的字句再好,没有好的意境,也是不行的。
二、浅谈怎样立意
历来诗论者提出的立意标准和要求很多:有境界则成高格,自有名句。那么“意”又是什么呢?意:就是思想,就是诗的主题。
郑邦利指出“人云诗词有三柱:即情感构成诗之魂,思想构成诗之骨,意象构成诗之象。诗之有情感、有思想、有意象,犹人之有魂、有骨、有貌”。所以写诗必先立意。必先立好意。炼诗必先炼意,修改诗必先修改立意。由此看来,立意至关重要,它甚至可以决定一首诗的存亡绝续,非比一般。(注意这里的诗包涵词,下面就不再提示了。)
杜牧在《答杜充书》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意:意义,即现在所说的思想内容。气:气势。兵卫:卫兵。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写文章应以思想内容为主,以贯通全文的气势作为辅助,以好的文辞章句作为它的卫兵。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有好的内容,好的气势,好的文辞。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意,其次是气,然后才是文辞章句。如果主脑不立,辅佐和兵卫也就没有了着落。
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思是:无论诗歌还是长篇文章,都以“意”(主旨)为主,“意”是(诗文的)主帅,没有主帅的兵,叫做乌合之众。张其俊在《诗词炼眼》的“炼意”中指出:“意高则格高,意深则旨趣远,意雅则情韵超凡脱俗。”清人叶娇然《龙性堂诗话》说:“作诗高手在炼意,炼格炼词次之,词格之炼,人恒知之,“新、奇、高;”“新、高、深”;“高、深、雅;”“新、奇、巧”;“高远、新深”;“精深、健朗”;“高远、超逸”等。
“新”与“奇”密不可分,新亦奇,奇必新。“高”与“深”紧密关联,高包容深,深有助于高。把立意归纳成“新奇”与“高深”来探讨,可以简洁一些。
诗的立意首先要“新”和“奇”,不“新”不“奇”,不能吸引读者,平淡无奇令人难以卒zú读,遑论其他。(遑huáng论--不必论及)也就是谈不上别的了)
所谓新就是要有新的立意,物情厌旧,笔意喜生;拾人牙慧,为人不耻。
袁枚说:“以出新意,去陈言为第一着。李树喜指出:“意重在出新,同样事物和题材的作品,新意往往就是亮点”。尹贤指出:写诗“要注意避熟趋新。求新求真,始终是一切艺术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这里的熟,就是我们说的熟语,注意避熟。臧克家提出诗要:“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李元洛指出:“不论是佳篇乃至精品,都离不开“新其意境、”“新其想象”、“新其语言”。陈中寅则提倡“求异思维”、“反向思维”、“超前思维”,其他还有“翻案法”等等说法,提法不一,意思相同,都指诗意要新。累见鲜花吐艳,未见陈言流传。张安民说:“待有新意再赋诗.”所以说:“诗无新意休轻作,平淡无奇莫浪吟。”像大家常说的凑字,尽量不要,当然了,现在写作业,都在凑字,但是,等你有了不凑的基础,又有了真实写作的冲动,那你写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写诗要认真炼意,不仅要炼“深”意,而且要炼“新”意,才有韵味。
再说“奇”。奇:是新奇、神奇、奇趣、奇妙之奇。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奇趣,是因有奇,才有趣;奇与趣相连,趣与味相连,奇趣即味,味即诗。一字之奇便可使境界全出。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弄”就是一个奇字。所以诗有神奇美之誉。如诗仙李白,诗鬼李贺就有不少神奇美的诗篇与佳句。
再谈立意的“高”和“深”。“高”与“深”相互包容,互为依存,相互促进,互为里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很重要。
先谈立意高,其涵义有二。
一是指诗词的思想境界高。
也就是必须具有爱国主义的伟大思想和高尚的情操,及热爱人民,关心群众疾苦的博大襟怀等高贵品质。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陆游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吉鸿昌临刑时,以大地作纸,用**作笔,为我们书写了:“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这些,都是光昭日月,掷地有声的不朽诗篇。
二是艺术境界高。
举两例:
1、欲飞还敛,欲露还藏。
比如辛弃疾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就是艺术境界很高的一个范例,可谓精彩之至。这里“欲说”、表明胸中块磊,不吐不快;“还休”,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不容说得,只好对今天的天气哈哈哈了。最妙的是末句“却道天凉好个秋”一语,此乃“欲说还休”的最佳注解。刚说“欲说还休”,却不直说出原因,而一下却跳到“天凉好个秋”去了,直是“顾左右而言他”之意。奇特跳跃,出人意表,引人遐思。比直接批判南宋偏安小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效果,不知好到多少倍,真是风流千古,妙不可言,韵味无穷的绝妙好词。
同样是批判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方式尽可不同。林升的“暖风熏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作者是直接批判。李清照的《绝句》(项羽):“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者是影射批判。辛弃疾的《采桑子》下阕是“欲飞还敛,欲露还藏。”作者是欲擒故纵批判。以上批判的方式不同,各臻妙境。但辛词构思别致,亦庄亦谐,颇富情趣,使人喜爱,因而更具韵外之致。
2、包孕丰富,意函多层。
如杜甫的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意涵八层(上下联各四层),一层:常年作客在外苦,有家归不得更苦;二层:秋天作客苦,秋风瑟瑟,触景添悲。三层;在离家万里的秋天作客更苦,正是:极目乡关何处是,万里悲秋倍添愁。四层;怀愁登台苦,居高凭远,触景伤怀。五层:满怀艰难苦恨独自登台更苦,忧国怀乡,思念亲人,情何以堪!六层:抱病登台苦,集国破家亡,疾病于一身,焉得不苦。七层:百年多病独登台更苦,长期艰难苦恨谁为分忧。八层;百年指一生。根据杜甫当时的情况真是万苦千愁。然而能在一联中包涵八层意思,确实是古今罕有,所以有人把此诗誉作千古第一律诗是很有道理的,当是立意高的又一典范。
最后谈“深”。“深”指含蓄隽[jùn]永,蕴籍丰厚,艺术高超,精湛,使人回味无穷。
下面也举两例
1、含蓄蕴籍。
一般说来,词贵含蓄曲折,含蓄曲折乃诗词之大美。司空图《诗品》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斯谓含蓄之善品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亦是此意。丁芒说:“诗作多义解,诗无达诂gǔ,其实就是多用暗示、象征手法达到含而不露,这才是诗的最高境界。”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诗人以燕子之主人的变换,描写了时代变迁,王侯第宅成了普通人的家的住处,以婉曲的构思,表达了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沧桑感,没有一句议论而感慨无穷,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被公认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千古名篇与典范,真可谓尽得风流者矣。
2、复合运笔。
石理俊在《复合运笔——诗词审美小札zhá》中例举的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即是享誉千古的艺术修辞美的光辉典范。借助高人石文之的解析:“绿、红”以色代叶、花、借代;以形容动物的肥瘦来形容植物,移就;“绿肥”与“红瘦”对偶作对比。而且种种修辞元素,一经形成“绿肥红瘦”便产生质的飞跃,出现崭新的诗意。不仅如此,它反映出经风历雨中此长彼消事物的运动与变化,“绿肥红瘦”是对立统一的新鲜、独特的形象,这诗句闪烁着自然辨证法的光辉,这可谓艺术修辞的千古绝唱,真可谓高之又高了。我国是诗词大国,诗词之乡,古往今来名句佳章极多,上面所举数例只是说明立意必须“新、奇、高、深”,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不能一一拿来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