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讲伤寒第25篇:现代科学语言解读“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后三期发文预告:真武汤、猪苓汤、附子汤。
发文规则:春节期间(含春节后第一周)不稳定更新,其它时间周一、周三、周五更新。
本系列文章用通俗易懂的现代科学语言解读中医方剂背后的机理及适用范围,帮助读者建立系统的中医思维,不同层次都能有收获及心得。为把道理讲清楚,每篇文字都会较长,适合慢慢品味。建议学习完《迈入中医之门》系列后,再进入本系列学习。
在上篇的《茵陈蒿汤》提到,湿热郁结在身体内通常有5种情况:
1. 湿热浊气变化为糟粕郁结在阳明系统形成的湿热发黄,阳明系统的湿热会传递到肝胆造成黄疸。治疗用茵陈蒿汤,茵陈蒿汤也可以广泛的使用在常见的发黄的急性肝炎,胆囊炎,黄疸等疾病。
2. 如果体质是虚寒型性质,脾阳肾阳亏虚,身体内积水积湿化热导致,这种情况应该以温补肾阳脾阳为主,祛除湿热为辅。
3. 身体内积湿积热久了,气血衰竭会形成所谓的黑疸。这种治疗应该以恢复身体气血为主要思路,兼用清除湿热的辅助治疗。
4. 湿热郁结在三焦系统形成的发黄发热,用栀子柏皮汤通利三焦祛除湿热。
5. 湿热郁结在皮肤表面,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来解表祛湿散热。
湿热郁结在体表很容易造成皮肤病,出现皮肤瘙痒,红疹以及类似荨麻疹等状况。
《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组方是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分,半日服尽。
“伤寒,瘀热在里”,意思是当伤寒束表抑制阳气的宣发,同时夹杂湿就会导致湿热郁积在体表的肌肉毛孔内,淤积的湿热会导致“身必发黄”,出现黄疸。这时需要采取解表祛湿、散表热的治疗方法。湿热型体质在感冒后很容易产生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症状,临床会出现脉浮、发烧、怕冷和怕热的综合症状。由于湿热和风寒束表,人体气孔的宣发功能被拥堵,所以也经常伴随着小便不利、水肿等症状。
麻黄连苕赤小豆汤中的麻黄和杏仁的组合来源于麻黄汤中的思路,用来解表散热。
连轺,又称连苕,是连翘的别名。《神农本草经》说:“连翘,味苦平。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创,瘿瘤,结热,蛊毒。一名异翘,一名兰华,一名轵,一名三廉。生山谷。”连翘具有清凉解表的作用,可宣发毛孔,宣发体表湿热郁结形成的痈肿、恶疮、气血郁结等,具有消除湿热形成的疹,溃烂的作用。
生梓白皮。《神农本草经》说:“味苦寒。主热,去三虫,叶捣传猪创,饲猪肥大三倍,生山谷”。生梓白皮可以祛除胆和胃的湿热,和连翘相比较,连翘偏于祛表的湿热,生梓白皮善于祛除内部胆胃的湿热,以消除湿热的来源。由于生梓白皮很多药店经常没有,有时也可以用桑白皮来代替。
赤小豆。赤小豆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的作用,可以治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赤小豆是红色,善于入血,可以有效祛除血液中的湿气和沉积的湿毒。皮肤表面出现的湿疹通常湿邪混杂在人体浅表层的毛细血管当中,赤小豆通过祛除血液中的湿气可有效消除产生湿疹的根源。
由于本组方的特点是祛除郁结在体表的湿热,用生姜发散的性质“带动”药物达到体表和血脉,而且生姜本身具有祛除血脉湿气的作用。由于在祛湿散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损伤正气和消耗血液,所以用炙甘草和大枣的组合来补中补血。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三服,半日服尽。”本药的特点是要用“潦水”来煮,潦水就是下雨以后沉积在地面上的水。古人认为雨水从天上降下来,因此接受的阳气比较充足。而且潦水浮于地表,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作用是祛除皮肤表面的湿热,潦水有趋于体表和不添湿的特点。
麻黄连绍赤小豆汤在临床和生活中使用概率也很高,常见于湿热瘀结在皮肤表面的各种皮肤病。
- 感冒后引发的皮肤病。当病人身体素来有较严重的湿邪,或者湿热的气候环境导致湿邪入侵人体。当遭遇感冒风寒束表、身体散热失常时很容易导致湿热郁结在皮肤表面出现皮肤病,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大面积的红疹,背部和胳肢窝、腹股沟等地方较为突出。临床症状常见表现为还兼有脉浮、头痛、小便不利、身黄等症状。
- 西医所说的荨麻疹,急性肾炎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发汗祛湿解表的作用,发汗作用可祛除掉郁结在表面的湿热消除掉荨麻疹产生的来源。当人体的“毛窍”被热邪湿邪壅堵时,肺金便不能有效肃降,人体就会出现排尿异常,尿中的废物回流到了血中出现西医所说的肾炎,用麻黄连绍赤小豆汤可起到开窍利尿的作用。
下面举几个案例来说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使用特点:
- 小刘,男,7岁,由其父母带领向笔者求诊。面黄偏瘦,臂弯、膝盖弯、脖子等处有较多红色疹子,痒,一到晚上加重,经常自己手挠导致患疹处溃烂。服用中西药近半年无显效,西药多服用激素类药物。中药多服用蝉蜕、土茯苓、黄柏等药物。脉象略浮数无力,舌苔腻略黄,大便略干。脉数和舌苔黄腻反映有内热和湿,脉象浮数和大便情况反映病在表,可发汗解表祛湿。考虑到服用苦寒药物较多和时间较长,须温补中气以防解表导致里气进一步虚寒。笔者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干姜和白术。连服七剂,皮肤红疹减缓大半,后复诊在原方略微修改后在处七剂,症状全消,痊愈。
- 小W,女,24岁,面部长期有较严重痤疮,颜色红痒,影响美观,特求诊于笔者。脉象细弱,唇红,舌苔白腻略带黄,大便正常但容易腹泻。此病因患者脾肾较虚寒,不能调动津液上乘于胃而导致阳明虚热,虚热夹杂着水湿化为湿热,阳明胃经的经络分布在脸上,湿热沿着胃经上传到脸上出现红疹,湿热入血后还会导致产生脓痈等看起来较严重的痤疮。笔者处方用麻黄连绍赤小豆汤加附子理中汤和黄连,用麻黄连绍赤小豆汤来驱散面部的郁结热,用附子理中汤来振奋脾阳,调动太阴津液上乘于阳明,消除产生阳明燥热的根本原因,用黄连祛除阳明湿热及血中郁热,以消除热邪入血化脓化疮的根源。服用7剂后,效果并不明显,笔者嘱咐再服7剂看看,第二个7剂服用后,痤疮消除大半,病患信心倍增。后又调治两次,面疮基本痊愈,嘱咐其应避免生冷、辛辣之物。
- 杨某,2016年时8岁,上海人,从2岁起患有皮肤病,5岁时诊断为“异位性皮炎”,6岁开始接受中医治疗,2015年6月,7岁时求教一北京名医治疗,后又赴台湾等地寻求中西医治疗,到2015年12月越来越严重,据其父诉说,全身皮肤,脸部等多处溃烂,已经无法睡觉、上学,其父将其病例收集做成PPT欲上网求教高人救助。笔者于2016年11月中途经上海,经朋友介绍为其诊断,发现其之前的西药处方多为激素类药物,中药多为苦参、玄参、蝉蜕、大黄、防风等药,药物一苦寒祛湿为主,同时又夹杂一些养阴祛热的药物。诊其脉,两脉紧、浮无根,其父诉说小孩食欲很差,观其相,两眼涣散无神,易躁动,身上多处红色疹子,瘙痒、有些部位结痂,很多部位呈干屑状,其形状非常可怜,遂为其诊治,治疗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考虑到孩子因长期误服苦寒已经导致中气、肾气衰败,根据仲景“先里后表”的原则先扶助中气、肾气,同时改善其胃口,以确保后续的药物能被有效吸收。先处小剂量的人参四逆汤恢复阳气,服用五剂后,孩子怕冷的感觉好了很多,胃口也好了起来;第二阶段:处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白术、生黄芪和附子,服用7剂后,湿疹大大缓解,身体大部分地方明显改善。其父言,是这些年来最好的一个阶段。第三阶段:湿疹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但其父拍照片脸色总是发红,笔者猜测是营血长期不足导致皮肤缺乏滋养的缘故,又处方桂枝新加汤加黄芪以滋润体表的营血和恢复脉络,连服十剂后,脸部发红的情况大大改善。第四阶段:其父于2017年1月中带其来深圳拜访笔者,仔细查看其情况,其病已去十之七八,其父言,目前对生活已经无明显影响,是从两岁以来最好的状况。笔者把脉后又开了桂枝新加汤加味7剂,后面通过薯蓣丸滋补肺阴肺阳,以强加太阳系统的宣发之力。由于该病患发病时间较长,三阴系统已经严重虚损,三阴系统对太阳系统支持非常弱,经笔者治疗后虽然改善明显,但还是易发皮肤病,由于距离关系,笔者没有办法进行长期跟踪治疗。
此病例很有典型代表,笔者曾经治疗过很多皮肤病,很多情况是医生不加辩证长时间服用清热祛湿药物所致,伤血伤阳,不仅旧病未除,而且反伤其根本。
“症现于四肢五体,病存于五脏六腑”是中医最基本的辩证思路,皮肤的外在病变是身体内部五脏六腑运作失常的内在体现,一般说来总体归纳为脾肾虚弱导致的身体运化不利积水,太阳系统受邪宣散不利导致湿热郁结皮肤,血虚引起的营血能滋养皮肤,慢性虚损型皮肤病,经常有多种情况同时兼有,具体情况还需要“观其脉症,随证治之”。